中心师生赴云南参加“一带一路”与农业文明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农业历史学会年会(2018)
2018年7月13日~16日,“一带一路”与农业文明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农业历史学会年会(2018)在云南农业大学举行,中心杨乙丹教授、卫丽讲师,中心研究生艾开开、王佳妮、陈祥、宋宁艳、刘鑫凯、张婉仪应邀出席。
研讨会由中国农业历史学会、云南农业大学主办,云南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云南省高原特色产业研究院、云南农业大学云南生态文明研究中心承办。来自中国农业博物馆、中国科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四川大学、湖南大学、山东大学、兰州大学、中国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南京农业大学、郑州大学、云南大学、新疆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农学院、华南农业大学、山东农业大学、青岛农业大学、安徽农业大学、华北水利水电大学、贵州民族大学、山东潍坊科技学院、浙江师范大学、四川师范大学等27所院校、科研机构的学者专家齐聚一堂,围绕“一带一路”与农业文明开展跨学科、跨行业的交流。
大会会场照片
14日开幕式上,云南农业大学副校长、云南省高原特色产业研究院副院长李国春教授对到场的嘉宾致欢迎词;中国农业历史学会理事长刘新录就“一带一路”与农业文明的研究、“一带一路”建设中农业对外交流合作的未来发表讲话。开幕式最后环节,“云南生态文明研究中心”正式揭牌。
主旨汇报环节,云南农业大学校长、云南省高原特色农业产业研究院院长盛军、中国农业大学教授王秀清、中国艺术研究院教授苑利、云南大学教授尹绍亭分别就“农耕文化与生态信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农业发展阶段与启示”、“农业遗产学学科建设所面临的三个基本理论问题”、“我国犁耕、牛耕的起源和演变”等主题进行了精彩汇报。
14日下午和15日上午,进行学术分组讨论。中心杨乙丹教授进行了“‘双一流’背景下农业史学科发展的挑战与前景展望”的主题汇报,对农业史学科的创立背景、发展历程、当前挑战及发展前景进行了系统分析;卫丽讲师就“‘高田’生产:历史时期西北地区梨树的分布、技术体系及其农学思想”进行了主题汇报,吸引了在场学者的兴趣,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中心研究生艾开开、王佳妮、陈祥、宋宁艳、刘鑫凯、张婉仪等积极参与讨论,就各自主题进行了汇报与交流。杨乙丹教授在第八组对参会学者汇报内容进行了点评。
杨乙丹教授汇报
卫丽讲师汇报
中心师生合影
通过这次会议,中心师生与来自全国各地的农史学者进行了充分的交流,对于传统农业遗产研究面临的问题有了更多的思考,拓展了农史研究的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