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久明同志在中国农业历史学会第五次会员代表大会上的讲话
滕久明同志在中国农业历史学会第五次会员代表大会上的讲话
各位代表、同志们:
大家好!首先,我向学会新一届理事会的产生表示衷心的祝贺。感谢农业部、中国科协和我的工作单位中央纪委的重托,感谢各位代表的信任,推选我出任中国农业历史学会第五届理事长。我决不辜负大家的期望,和全体会员一道,努力把学会的工作做好,为弘扬祖国的农业历史文化,为国家的三农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
就农史学会的事,我前些日子分别向姜春云同志和贺国强同志作了汇报。春云同志担任农史学会名誉理事长,对学会的工作很了解,对学会的成绩很肯定。他希望新一届领导班子要在原来的基础上更上一层楼。要深入研究农业现代化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包括世界各国的经验教训,给国家有关部门提出有份量的可操作的政策建议,发挥好学会的存史、资政、宣教、交流的作用。国强同志对学会的工作很支持,要求做好学会的组织建设,与各相关部门做好协调,充分争取社会各方面的支持,发挥专家的作用,把农史学会办成一个有贡献、有影响力的学会。
最近,我参与了学会换届的筹备工作,我们在北京开过几次小规模的工作会议,与各位农史专家,特别是换届工作筹备小组的同志们接触比较多。这期间,我看了学会秘书处为我准备的学会工作材料和书籍,使我对农史研究和农史学会的工作有了一些了解,这也算是“岗前补课”吧。
学会成立30多年来,团结组织广大会员,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学术调研活动。大家付出了辛勤努力,取得了丰硕成果。
在第一届理事会期间,学会在古农书整理研究和农业史综合研究方面取得了一批经得起学术检验和时间考验的学术成果。如以《齐民要术校释》为代表的数十种古代农书的校释出版,以《中国农学史稿》和《中国农业科技史稿》为代表的一批农业史著作的编撰出版,在国内外产生了重大影响。
在第二届理事会期间,学会组织100多位农业史专家学者,编写了《中国农业大百科全书·农史卷》,这是第一次系统全面研究中国农业史和世界农业史的开创性大型工具书。
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的深入,学会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国际学术交流活动,邀请国外农业史学者来华访问和讲学,选派农史学者参加国际会议和出国留学。
在第三届理事会期间,学会的学术活动重点,转为对我国的区域性农业史和专题性农业史研究。先后开展了西北农业史、东北农业史、太湖地区农业史以及少数民族农业史研究,出版了一批地区性农业史研究成果。此外,还开展了耕作制度史、作物栽培史、畜牧兽医史、农业灾荒史、农业区域变迁史等专题研究。
刚刚过去的第四次届理事会,在宋树友理事长的领导下,学会工作取得了新的成绩。为我们进一步做好学会工作打下了非常坚实的基础。
我在这里要特别提到,学会于2006年1月,组织专家为中央党校省部级主要领导学习班编写了“中国古代的重农思想”等5份学习资料,被编入了《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资料》,得到中央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好评。
在农业部的支持和资助下,学会团结广大会员,开展《中国农业通史》的编撰,目前已经出版四卷,其余各卷已经编写了初稿。此外,学会还参与了由国家新闻出版署主持的《中华大典·农业典》的编写工作。
2001年,与日本农业史学会、韩国农业史学会共同发起召开“东亚国际农业历史研讨会”,每年轮流在中国、日本、韩国举办。今年9月在日本北海道召开了第11届东亚农业史国际研讨会。
过去几年中,学会的专家学者根据国内外农业发展史的经验教训,遵循“以史为鉴”、“古为今用”的学术宗旨,通过不同的渠道,为上级部门和领导提供了大量的农业历史参考资料,为农业决策提供历史数据。在国家粮食安全、免除农业税、保护耕地、保护农业文化遗产等多方面提出了政策建议,受到上级的重视和采纳。
学会组织专家参与了各地的农耕文化园、农业民俗村、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等方面的咨询、策划和审定活动。多次召开了相关的学术研讨会,产生很好的社会影响。
同志们!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农业古国。农业史是国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史的基础。经过多年的学术积累,农业史已经逐渐形成了一个独具特色的学科体系,越来越显示出重要的学术价值,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这些都充分说明,我们的农史研究在国史研究中具有重要的、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
我过去对农业史接触不多,了解不多,但是我与农业史多多少少还是有些缘份,有些兴趣。因此,原先组织上拟安排我到其他学会任职,是我自己提出希望到农史学会来的。这里面有三点理由:一是我原先是学中文专业的,文史一家,与历史学科相近;二是我是农民家庭出身,从小耳濡目染,比较熟悉农村情况,对农民农村有特别的感情;三是我的夫人长期在农业部门工作,受她的影响,我对当前的三农问题也比较了解。有了这三点,我自信能够做好这份本职工作,希望大家帮助我,接纳我。
下面,我就农史学会新一届理事会工作谈几点意见,和同志们一起商量探讨,共同开创学会工作的新局面。
一、学会当前的工作任务
我在学会换届工作筹备会上讲过,要充分调动学会里的专家和相关专业的专家,编制一个“学会工作规划”,这是个大事。工作规划要体现三个关系:一是学术研究与中央三农工作的关系,要重视学术成果对中央三农工作的历史借鉴作用,要从农业史的角度为中央提供决策咨询的建议。二是农史研究与农业部中心工作的关系,要围绕农业部的工作重点开展工作。三是发挥专家作用与带动基层普通会员的关系,不能上面热火朝天,下面冷冷清清。总之,服务中央、服务农业部、服务农村基层始终是我们农史学会的工作重点和努力方向。
今天上午,宋树友同志在第四届理事会工作报告中提到的几项工作,我们一定要努力落实好,完成好。
要把上一届理事会尚未完成的《中国农业通史》剩下的几卷,加紧时间完成。这是个大工程,需要什么支持条件,我们想办法解决。要继续参与《中华大典·农业典》的编写工作,开展农业古籍和史料的搜集整理,编辑《中国古农书大全》和《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汇编》。要积极开展农业史科普宣传。编写群众所喜闻乐见的农业史的科普读物和影视作品。要办好学会的学术刊物《中国农史》,提到质量,扩大影响,增进交流。
要继续与日本农业历史学会和韩国农业历史学会办好东亚农业史国际学术研讨会,使这个研讨会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际例会。
此外,我们还要在原有的成绩和基础上有所创新,有所前进。
我们是农业历史学会,一定要做好份内的事,要进行开拓性的研究,比如,农业史的专题研究,农作物的专题研究,要一个作物一个作物研究清楚,怎样培育的、怎样引进的、怎样传播的,要讲清楚。家畜家禽品种的驯化也要分别作专题研究。
中国农业文化遗产非常丰富,这是一个巨大的文化宝藏,是我们开展农业史研究的广阔天地,大有作为。我们这一届理事会,要在这方面下大力气,作出大成果,产生大影响。要结合各地开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际情况,开展农业文化遗产开发、保护、利用的研究。我的意见,是不是可以以省市为单位,分别进行地区性的专题研究,编写一套《中国农业文化遗产丛书》,在此基础上,成立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成立农业文化遗产研究分会。这个事,会后我们要组织会员,作个专题调研,给有关部门提出报告,切实把这个大事开展起来。
另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是农业民俗文化,它是农业文化的传承载体,与农业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是农业史研究的一个重要组织部分。这也是一片广阔天地,是我们学会需要耕耘开拓的学术领域。我看到学会的汇报材料中,提到了上一届理事会与中国农业博物馆举办中国农民艺术展览,社会影响很大,学会还召开了国际研讨会,为我们开了个好头。我们要接过这个接力棒,把这个事业推向前进。这个事也要像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一样,首先开展地域性研究,开展专题研究,条件成熟后,我们组织编写《中国农业民俗丛书》,把农业历史遗产与当前的农业民俗结合起来,就会产生新的别开生面的成果。
在学会的汇报材料中,我感觉我们还有一个研究领域比较薄弱,就是国际农业史的研究。我们过去开展得不够,研究成果还不多。我们要在国际视野下研究中国农业史,研究当代中国的农业问题,必须研究国际农业史,包括先进国家的农业发展史。这里面有国别史的研究,也有专题史的研究,都要逐渐创造条件开展起来。我们有许多精通外语的年轻学者,有对外交流的学术渠道,有的还有留学深造的经历,这些都是开展国际农业史研究的好的条件。
当然,中国农业史涉及的领域非常多,我在这里可能说得不全面,说得不准确。同志们是专家,造诣很深。具体的研究项目,还得请你们考虑。你们结合自己的研究专长和兴趣,先提出来,交学会秘书处汇总,常务理事会研究后,再择优开展进来。我在这里向大家表个态,我一定为大家服务好,当好后勤部长,为大家创造条件,包括研究经费,申报渠道,等等,我们都会努力做好。
二、学会的对外交流
要积极创造条件扩大对外交流。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古国,对外交流有条件,有优势。你们原来的中日韩农业史会议要继续做好。当前要拓展新的交流渠道,争取有个新进展。要开展与世界各国的交流。他们有农史学会组织的,都要建立联系。可以邀请他们来访,加强沟通,增进了解,逐步建立起交流的渠道,创新交流方式。我们这一届理事会,要有一个对外交流的计划。先从已经有基础的国家和地区开展起来。当然也要开展与我国港澳台地区的农业史学者的交流。
对外交流的方式,要形式多样,切实可行。这里面包括共同举办国际会议、合作开展课题研究、交换访问学者、互派留学生和进修生等等。我们这一届理事会要建立对外交流专业委员会,具体管这个事,要扎扎实实地开展起来。我们学会要在国际舞台产生大的影响,要在国际学术界获得承认,开展国际交流是重要的渠道。只有知己知彼,才能取得成功。
三、学会的青年人才培养
学会的汇报材料里面,特别提到青年专家的培养。这个问题很重要。学会要发展,要后继有人,要可持续发展,就要培养年轻人。首先在我们的办事机构里,在学会总部,就要注重这个问题。比如我们学会的副秘书长人选,就要注意选用热心学会工作的、有培养前途的年轻学者担任,让他们在工作中得到锻炼提高,将来好接班成长。
我们要开展一些适合青年学者的活动,要为他们搭建平台,比如青年学者研讨会,青年学术成果评奖,设立农史研究生奖学金,等等。
学会的研究项目选题,要择优支持青年们提出的研究课题,为他们提供平台。要给任务,搭梯子,压担子,加速年轻人才的成长。我们今天在座的就有很多青年学者代表,我感到很欣慰,很高兴。这说明我们学会有活力,有希望。总之,要开展生动活泼的青年们喜闻乐见的活动。安排理事人选时,也要有青年人的代表。我希望青年们加倍努力,作出不辜负时代、不辜负前辈的研究成果,使我们的农史研究事业薪火相传,发达兴旺。毛主席说过,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我们的时代是人才辈出的时代,我相信你们会比我们做得更好!
四、学会的省级组织建设
秘书处跟我谈学会当前存在的问题时提到,学会的会员人数太少,现在只有570多人,经常参加学会活动的会员,大概就300多人。我们是全国性学术团体,会员人数当然不能太少,这也不符合中国科协对全国性学会的要求。
我觉得这个问题不难办。我们的国家这么大,我们的农业史研究领域这么大,我相信一定会有许许多多的热心农业史的专家学者、农业干部、农业科技工作者愿意加入我们的学会,愿意在农业史、农业文化遗产、农业民俗的研究中,共同工作和交流。
我建议逐步成立省市分支机构,增加会员的范围和人数。我们要按照中国科协和国家民政部的要求和规定,逐步发展会员。是否可以采用组建中国农业历史学会地方工作站的形式,希望秘书处向主管上级请示。今天科协学会学术部朱雪芬部长在座。我们恳请朱部长在这方面多多关心、支持和指导,帮助我们把学会的组织建设开展进来。
目前可以先从几个有基础的省市开始,逐步扩展。我建议在重庆市开始,那里我情况熟,启动起来比较方便。取得经验后,再逐步有序推进。你们知道哪些省市有条件的,也可以着手进行。总之,要建立省市工作站,这样学会就有根,就有腿,不仅扩大会员规模,将来下到地方搞调研也就方便了。
在修改学会章程草案时,我特别提议,我们学会要设立团体会员,吸收热心支持学会发展的研究机构、企事业单位和省市级农史学会以团体会员的方式参加学会工作。这一点很重要。我知道有许多单位愿意参加我们的学会,愿意给我们提供智力和资金的帮助。他们以团体会员的身份参加了我们的学会,他们的支持和帮助就师出有名,就能够名正言顺地帮助我们。我们的事业是国家的、民族的大事,大家参与进来,就能共举其事,共襄其成。
五、学会的办事机构
最后,我想谈一点关于学会办事机构的设想。我们学会成立以来,一直挂靠在全国农业展览馆和中国农业博物馆。多年来,农展馆给予学会很大帮助支持,在经费、人力、财物等方面慷慨支持,使学会得到发展壮大。但是我们作为全国性的学术团体,不能躺在挂靠单位身上。我们要有自我生存、自我发展的能力和条件。国家将来对学会工作的管理,会逐渐从挂靠单位向支撑单位转变。我想,支撑单位可以是很多个,这样支撑支持的力度就会更大。当然,我们还是希望农展馆继续一如既往地给学会提供支持帮助。
今年4月份,中央组织部同意我到农业史学会兼任理事长的批文下达后,我就开始思考学会的机构建设和党组织建设。目前已经有了进展。
一是学会的办公地点。我们已经在北京昌平区选址建设“中国农史楼”,工程已经动工了,大概需要两年时间才能建成使用。建成之后,我们就有了一个中国农史学会之家,有了一个固定的办公处所。这个农史楼包括办公楼、接待宾馆,还附设一个温泉游泳池,可以说,设施比较齐全,条件比较好。在农史楼建成之前,我们需要有一个临时的办公地方。我请有关单位支持帮助,定在两个地方。一个是在中央纪委办公楼附近的北京矿业研究院,我们租用了一层楼,有几间办公室,另有一个会议室,租期两年。矿院为学会提供办公设施和保洁服务。另一个是在北京望京的重庆商务会馆,我们也租用了一层楼,租期也是两年,专门用于学会的京外会员和国外专家来京工作住宿。
我很高兴地告诉大家,这次代表大会之后,我们学会的秘书处就迁到新址办公了。我已经请人制作了“中国农业历史学会”中英文铜牌。这次会后,我们将选择适当时机举行简单的“挂牌仪式”。我的意见,我们在南京召开换届大会后,可以转到北京召开第一次常务理事会,顺便举行挂牌仪式。具体怎么办,请秘书处拿个方案。
二是关于学会的党组织。根据国家对全国性的社会组织的管理要求,中国科协提出全国性学会都要根据情况建立党组织。考虑到我们学会当前的情况,我提议我们先成立一个特别党支部。我的意见是,我当支部书记,副书记由农展馆党委书记、常务副理事长沈镇昭担任,组织委员、宣传委员由学会的两个二级研究会负责人担任,支部成员4人。如果科协同意,我们正式向主管部门申报。将来我们农史楼建成后,学会的办事人员增加了,我们注意招聘中共党员到学会秘书处工作,注意培养符合条件的工作人员加入党组织,到那时我们就按规定成立农史学会党支部。
三是学会的专职工作人员。学会工作没有专职人员来管事是不行的,那么大一摊事,要有人来张罗。我们向中央编委提出要四个编制,两个副局级,两个处级。副局级职位为学会办公室主任和理事长助理,一个分管学会的日常事务,一个分管学会的学术业务,有了这两员文武大将,学会的工作就能活起来。两个处级分别担任财务处正副处长。将来学会的往来经费比较多,一定要管好,不能出事。编制指标落实后,由农业部负责安排。学会的工作人员向社会招聘,人数可根据工作和业务量的需要决定。
今天我就向大家谈这些。说得不对的,请大家批评。我现在担任两项工作,一个是中央纪委巡视组工作,一个就是农史学会理事长的工作。前一项工作,我驾轻就熟,这个理事长没干过,我只是知道农业史对国家很重要,一定要做好。至于具体做什么,怎么做,就得听领导和专家的意见。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