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树友同志关于中国农业历史学会第四届理事会的工作报告
宋树友同志关于中国农业历史学会第四届理事会的工作报告
各位代表:
我受中国农业历史学会第四届理事会委托,向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做工作报告,请予审议。
一、第四届理事会的工作回顾
自2004年11月27日中国农业历史学会第四届会员代表大会以来,在中国科协和农业部的领导下,在挂靠单位全国农业展览馆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全体理事和广大会员的共同努力,本届理事会在组织建设、会务活动、学术研究和对外交流等方面,做了不少工作,取得了新的成绩,为学会的发展做出了新的贡献。
(一)参加相关会议、业务培训和提交年检报告
理事会秘书处主动与上级主管部门的联系,多次参加中国科协召开的业务会议和学习培训活动,了解国家对学术团体的方针政策,自觉接受上级的管理和监督。学会每年都按期向上级部门送交学会的年检年审材料和年度总结报告,得到主管部门的好评。2009年初,中国科协开展全国性学会与相关部委共建试点,与农业部签署了共建农科类全国性学会的协议,本会列入中国科协与农业部共建的全国性农科学会之一。
(二)开展学习实践活动,提出学会整改措施
2009年9月,在中国科协全国学会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小组的指导下,学会理事会全面落实《关于中国科协所属全国学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指导意见》和《关于中国科协所属全国学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实施方案》的精神,积极组织本会会员中的中共党员和学会的主要骨干参加科协的学习实践活动,听取了科协领导的学习实践活动的动员报告,认真总结和回顾本会存在问题,开展了学习实践、分析检查、整改措施落实等学习活动。并向科协提交了《中国农业历史学会学习实践活动总结及整改措施》。实践活动的开展,为学会的可持续发展、落实科学发展观,指明了方向。
(三)遵循“以史为鉴”、“古为今用”的学术宗旨,为国家三农建设服务
本届理事会始终坚持团结广大会员,尤其是会员中的知名专家学者,在服务三农、弘扬传统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根据上级安排,学会于2006年1月,组织专家为中央党校省部级主要领导学习班编写了“中国古代的重农思想及其历史局限”、“中国历代行政体系中的乡里制度”、“封建社会国家与农民的关系”、“近代的兴农思潮与农业科技教育事业的兴办”、“ 民国时期的乡村建设实验活动”等5份学习资料,得到中央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好评。上述学习资料被编入了《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资料》(上册,2006年)。
学会的专家学者,通过多种渠道,在国家粮食安全、免除农业税、保护耕地、保护农业文化遗产等多方面提出了政策建议,受到上级的重视和采纳。本会会员积极参与了大型时政电视片《皇粮国税》的编写和采访,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好评,扩大了学会的社会影响。
在过去几年中,学会会员还为上级部门和领导提供了大量的农业历史参考资料,包括中国历代的粮食产量、历代的耕地面积和农业垦殖、历史上的农业赋税、历史上的农业灾荒和救灾政策、历代的农村人口与分布、历史上的农业生态演变等珍贵资料,为农业决策提供历史数据。
学会组织专家参与了各地的农耕文化园、农业民俗村、农业文化遗产地等方面的咨询、策划和审定活动。在广东省惠州市、广西自治区桂林市、江苏省常州市、北京市平谷区、河北省蔚县等地策划的农业历史文化展示项目,获得了社会和当地的好评。
(四)承担《中国农业通史》编写和《中国农史》季刊的出版发行工作
《中国农业通史》是继《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史稿》后,学会主持编撰的大型文化项目。为了完成这一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任务,在国家农业部的大力支持下,学会理事会动员组织了国内农史界的主要学术力量,组成了编审委员会、编辑委员会,成立了办公室。几年来,学会领导多次分赴各主编单位,协调、解决编写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目前已经正式出版了前四卷,其余各卷正在审定出版中。
学会创办并主管的《中国农史》学术季刊于1981年创刊,由南京农业大学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负责刊物的编辑发行工作。30年来,《中国农史》杂志在国内外享有较高学术声誉,连续多次被评为中文核心期刊。
(五)完成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的筹备事项。本届理事会为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的召开和新一届理事会的选举,做了大量的筹备工作。首先是向中国科协提交了学会换届请示材料,与各地会员协商产生第五届会员代表名单,提出新一届学会理事、常务理事、理事长、副理事长、秘书长候选名单,起草有关会议文件,为本次会员代表大会的召开,做好各项会务安排。
(六)举办学术研讨会。第四届理事会期间,先后主办和联合举办了8次学术研讨会。有的学术研讨会是跨学科的会议,增加了我会会员与相关学科的交流。这些学术会议,在国内外学术界产生了广泛影响,提高了学会的知名度。
2005年7月,承办“第22届国际科学史大会农业史和生物学史分会”,近20个国家和地区的90多名农业史和生物学史的知名专家、学者出席会议。2005年8月,我会与南开大学在天津联合举办了“中国历史上的环境与社会国际学术讨论会”。名誉理事长姜春云同志为此次大会发了贺信。2007年4月在山东寿光市召开了“海峡两岸《齐民要术》与新农村建设研讨会”。2008年11月与华南农业大学联合召开“梁家勉教授百年华诞纪念暨我国高等农业教育的兴起与发展”学术研讨会,等等。
2010年6月,我会与中国农业博物馆在北京联合主办“世界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学术研讨会”。农业部、文化部的领导和专家80多人出席会议。联合国粮农组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国际机构驻华官员应邀出席会议。同时,我会还参与主办“新生代农民工主题摄影展”。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新生代农民工”概念。为生动反映“新生代农民工”的生活面貌和内心世界,本会参与了中国农业博物馆举办的“新生代农民工摄影展”。展会从收到由年轻农民工们拍摄的800余幅摄影作品中遴选出320幅优秀作品参展。社会各界3万多人次参观了展览,社会反响强烈,收到了良好的展览效果。
(七) 国际合作交流。本届理事会先后邀请了日本、韩国、美国等国家的农业历史学会会长率团来访,并多次接待了来自世界各国和我国港台地区的农史专家学者,为推进合作交流打下了良好基础。据不完全统计,本届理事会期间,除了出国参加东亚农业史会议之外,我会会员先后有24人应邀出国(境)参加国际会议、学术访问和进修学习,促进了会员与国际同行和港台地区的农业史学者的合作与交流。
为了借鉴国际农业发展的历史经验,中国农业历史学会于2001年与日本农业史学会、韩国农业史学会共同发起召开“东亚国际农业历史研讨会”,每年轮流在中国、日本、韩国举办,迄今已经成功举办了十一届,其中第一、第四、第七、第十届分别在我国北京、南京、西安、广州等地召开,在国际农业史学界产生了较大影响。今年9月在日本北海道召开了第11届东亚农业史国际研讨会。
(八) 开展学会的组织建设,成立畜牧兽医史专业委员会。
二、学会当前存在的问题
本届理事会在开展会务活动和服务广大会员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一是学会秘书处没有专职干部,学会活动主要依靠挂靠单位全国农业展览馆(中国农业博物馆)的专家来主持日常工作。由于兼职的干部日常本职工作多,科研任务重,不能全身心地投入会务工作,不能为全国各地的广大会员提供更多的服务和指导,尤其是对会员中的年轻同志和在基层工作的会员,关心支持不够,他们参加会务活动的机会不多,影响了广大会员的积极性的发挥,不利于年轻会员的成长。
二是学会的党组织建设比较薄弱。党的组织活动基本上是参加全国农业展览馆党委的活动,科学发展观的学习实践活动也是由全国农业展览馆的统一安排部署,参加中央国家机关的第一批学习实践活动,对照检查,对挂靠单位的情况讨论多,检查多,针对农业历史学会的科学发展和存在问题调研少,要求少。学会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在整改阶段需要克服改进的整改措施和具体要求。
三是学会为会员服务的意识不强。农业历史学会是一个学术性很强的群众团体。在开展会务活动时,往往偏重于为领导决策咨询服务,偏重于依靠会员中的知名专家学者,对会员服务不够,支持关心不够,例如在历届举办东亚农业史国际研讨会时,常常以学术论文的水平为由,普通会员一般不能入选,没有出国参加会议的机会,在学会组织的其他学术活动中,也同样存在这种情况。比如学会组织编写《中国农业通史》,主持人和参加者大多是会员中的知名专家,能参加到编写组的不足80人,只占会员人数的十分之一左右,因此有的会员在检查分析阶段就提出批评说,不能把农史学会办成专家学会,办成专家俱乐部!
四是学会的日常活动形式单调,缺乏开拓性和创新性。本届理事会的主要活动除了每年分别与国内的农业史教学、科研单位联合召开相关专题的学术研讨会、普通会员有参加出席和发表意见的机会之外,其余的国际会议交流、学术课题研究、专题调查、决策咨询建议等等,都是少数专家的事,普通会员很少有机会参与,这种情况使不少会员缺乏学会活动的认同感,挫伤了会员的积极性,青年会员提出的尖锐批评是“大树底下无芳草”,青年人很难成长。
五是理事会对学会发展吸收新会员工作的重视不够。学会近年由于经费限制,致使每年参加学会活动的人数常常受限,使许多会员只能“轮流”参加学会活动。为此,学会对发展新会员的热情不高,造成一批近年成长起来的农史工作者和热心支持农史事业的社会人士不能及时加入本会,致使本会一些学科领域出现了“年龄老化”的问题。
三、对新一届理事会的建议
根据学会章程和上级的安排,学会将在本届会员代表大会上选举产生新一届学会领导班子和成立第五届理事会。根据国内外农业史研究的学科进展和我国农业史研究现状,我们提出如下一些工作建议,供新一届理事会参考。
1、继续参与《中华大典·农业典》的编写工作,开展农业古籍和史料的搜集整理。中国的农业古籍浩如烟海。随着近年来数码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计算机储存能力的提高,为我们整理保存古籍资料提供了一个高效简便的科技手段。建议学会组织力量开展中国农业古籍资料的整理研究,编辑《中国古农书大全》和《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汇编》。
2、加强世界农业史研究和国际交流。我们以往对世界农业史研究较少,了解不多。建议学会加强农业文化国际交流,使会员有更多机会了解世界各国的农业历史和现状,考察和研究各国农业现代化的经验教训,为我国的农业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3、积极开展农业史科普宣传。学会过去的工作,大多属于“纯学术”活动。对社会公众来说,他们更渴望的还是农业史的科普读物和影视作品。建议学会组织会员创作更多的为群众所喜闻乐见的农业史科普作品。
4、发挥学会的团结凝聚作用,积极开展科研协作和交流,主动适应新形式,积极争取上级部门的农业史课题立项和经费支持,开展国内外的学术交流和人才培养进修交流,活跃学术气氛,推动学科发展。
谢谢大家!
2011年10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