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古农学网  今天是日期加载中...
  • 首页
  • 中心简介
    • 主任致辞
    • 历史沿革
    • 历任领导
    • 发展规划
    • 运行机制
    • 组织架构
  • 机构设置
    • 古农学研究室
    • 林业史研究室
    • 农业与农村社会发展研究室
    • 珍本特藏古籍库
    • 中国农业历史文化博物馆
  • 学者团队
    • 专职研究人员
    • 兼职研究人员
    • 中心学术委员会
  • 学术研究
    • 研究方向
    • 项目课题
    • 学术论文
    • 农史研究动态
    • 农史资料
    • 农业遗产
  • 专家论坛
  • 人才培养
    • 研究群体
  • 学术动态
  • 服务社会
中心简介
  • 主任致辞
  • 历史沿革
  • 历任领导
  • 发展规划
  • 运行机制
  • 组织架构
当前位置:: 首页» 古农学网» 学术动态

中心樊志民教授应邀为华南农业大学作题为“农业历史随想录:中国的传统与现代农业”的学术报告

发布时间:2017-11-28  作者:刘鑫凯

11月24日下午,我中心樊志民教授在华南农业大学中国农业历史遗产研究所作了一场“农业历史随想录:中国的传统与现代农业”的学术报告讲座。讲座由华南农业大学中国农业历史遗产研究所副所长王福昌教授主持,华南农业大学人文与法学学院党委书记刘红斌研究员、魏露苓教授、赵艳萍老师、陈志国老师以及学生共40多人参加了这项活动。

樊志民教授分析了中国农业古今之变与医药学中西之别的历史背景,他指出了现代农业在带来高产高效的同时也带来了负面的作用与影响,吁请重视优秀的传统农业遗产,并从不同的视角对近现代化概念作出了学术辨析。与此同时,樊教授深入浅出地讲解了中国传统农业的优势与生命力。对于中国农业近代化启动迟缓的问题,樊教授发表了自己独特的见解,认为中国农业近代化的迟缓并非源自于制度缺陷,而是制度韧性,东西方封建社会分别是动态结构的地主制经济和凝态结构的领主制经济,前者的动态结构在客观上增加了农业经营的竞争争性,促进了地主阶级的新陈代谢,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社会矛盾,放缓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劳费尔《中国伊朗编》中高度称赞中国人向来乐于接受外来事物,“采纳许多有用的外国植物以为己用,并把它们纳入自己完整的农业系统中去。”樊教授强调在农业引种存在“风土适应的历练,技术改造的积累,潜移默化的文化接纳”就是一种“采纳和吸收”的过程,这种“拿来主义”,对于中国农业的自我更新与发展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此外,樊教授特别指出,农业是维持人类再生存的产业,重视生态农业的发展刻不容缓。现代的农业工业化,把工业生产的方法套用在农业上,田园变成了车间和动物集中营,大规模单一种植使物种资源消亡,实际上是农业的功能性消失,传统农业中家庭小农规模和自然再生产的生态农业与近现代农业产业化是承继关系而非是替代关系。

樊志民教授的演讲引发听众对农业发展的深思,在随后的互动环节,樊志民教授作了精彩的回答,赢得了阵阵掌声。

 

相关链接: 樊志民,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社会发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农业历史博物馆馆长,农业部传统农业遗产重点实验室主任、全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委员。主持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中华农业文明通史》,中央直属高校科技创新重点项目《中国传统农业的原创性发明与贡献研究》等课题。在《史学月刊》《中国历史地理论丛》《中国农史》《人文杂志》《中国经济史研究》等期刊上发表文章百余篇。出版《秦农业历史研究》《问稼轩农史文集》《中国农业通史.战国秦汉卷》(主编)等多部专著。主持、规划、设计与完成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农业历史博物馆布展工作。


中国农业历史文化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    通信地址:陕西省杨凌示范区西农路22号   邮编:712100    技术支持:贝塔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