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古农学网  今天是日期加载中...
  • 首页
  • 中心简介
    • 主任致辞
    • 历史沿革
    • 历任领导
    • 发展规划
    • 运行机制
    • 组织架构
  • 机构设置
    • 古农学研究室
    • 林业史研究室
    • 农业与农村社会发展研究室
    • 珍本特藏古籍库
    • 中国农业历史文化博物馆
  • 学者团队
    • 专职研究人员
    • 兼职研究人员
    • 中心学术委员会
  • 学术研究
    • 研究方向
    • 项目课题
    • 学术论文
    • 农史研究动态
    • 农史资料
    • 农业遗产
  • 专家论坛
  • 人才培养
    • 研究群体
  • 学术动态
  • 服务社会
中心简介
  • 主任致辞
  • 历史沿革
  • 历任领导
  • 发展规划
  • 运行机制
  • 组织架构
当前位置:: 首页» 古农学网» 学术动态

“农耕文明、生态环境与农业文化遗产”青年学者论坛暨农业农村部传统农业遗产重点实验室学术年会(2018)

发布时间:2018-10-15  作者:刘鑫凯

 青年英才聚杨凌,对话农耕为振兴。10月13-14日,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农业历史文化研究中心及农业农村部传统农业遗产重点实验室主办的“‘农耕文明、生态环境与农业文化遗产’青年学者论坛暨农业农村部传统农业遗产重点实验室学术年会(2018)”在人文学院225会议室顺利召开,来自中国农科院、复旦大学、南开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太原师范学院、西安工业大学等科研院所和高校的青年学者共20余人参加。

会场图片

  本次会议的目的是为从多学科交叉视角推动中国尤其是西部地区农耕文明史、生态环境史以及农业文化遗产研究的发展,进而为当代中国农业发展、乡村振兴提供历史经验。主要议题包括:农业生产与农耕文明、农业开发与生态环境演变、农史研究的新资料、新方法与新理论、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发展等。

  会议由中心副主任杨乙丹教授主持。开幕式上,赵晓峰副院长致辞,他回顾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建校以来的历史进程和发展成就,又概述了我校农史研究的历史和地位,还提及学院已经成功申请的“农业历史与社会变迁”社会学学科博士点,衷心希望今后多交流、共发展。

  会议以报告、点评、交流形式展开。来自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的博士后谭光万,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黄学超博士,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刘壮壮博士,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博士后胡鹏和田宓博士,南京农业大学中华农业文明研究院科技史方向博士后王大宾博士,太原师范学院汾河流域科学发展研究中心岳云霄博士,西安工业大学思政部中国近现代史教研室程森副教授,及中心副教授李荣华和讲师卫丽、赵越云,分别作了精彩报告。中心研究生也从农业经济、农业思想、农业科技等方面分别展开报告。会议最后,中心樊志民教授对中心研究生的报告进行了点评,鼓励学生深入研究。

樊志民教授作总结发言

  会议结束后,杨乙丹教授邀请参会学者前往中国农业历史文化研究中心古籍特藏库和中国农业历史博物馆参观学习。

  本次会议为实验室成立以来举办的第一次学术年会,为加深中心与西部农史学者之间的联系提供了机会,也为中心研究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展示、获取指导的平台。 

 

 

 

参会学者图片:

胡鹏: 《重建清代府级自然灾害事件序列之可行性论证与方法探讨:基于西安府方志文献的量化和统计分析》

谭光万《口述农业科技史的探索与思考》

田宓:《“水权”的生成—以归化城土默特大青山沟水为例》

岳云霄《乾隆大地震与缙绅优免制的取缔——以清代宁夏平原水利管理为例》

王大宾:《水利空间与区域控制——清代宁夏地区的水利开发过程》

李荣华《“人类的救星,虫类的魔王”: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后期滴滴涕在中国的兴盛》

赵越云:《殷商时期“畜牧食官”论——兼论殷商农业经济的二元属性》

刘壮壮《农耕、技术与环境:“黄河轴心”时代政治经济中心之离合》

黄学超《<水经注>所见长安和洛阳的水利系统》

程森《抗战时期南泥湾屯垦军队副业生产与环境》

 

附件:会议日程


  会议日程.docx

中国农业历史文化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    通信地址:陕西省杨凌示范区西农路22号   邮编:712100    技术支持:贝塔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