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古农学网  今天是日期加载中...
  • 首页
  • 中心简介
    • 主任致辞
    • 历史沿革
    • 历任领导
    • 发展规划
    • 运行机制
    • 组织架构
  • 机构设置
    • 古农学研究室
    • 林业史研究室
    • 农业与农村社会发展研究室
    • 珍本特藏古籍库
    • 中国农业历史文化博物馆
  • 学者团队
    • 专职研究人员
    • 兼职研究人员
    • 中心学术委员会
  • 学术研究
    • 研究方向
    • 项目课题
    • 学术论文
    • 农史研究动态
    • 农史资料
    • 农业遗产
  • 专家论坛
  • 人才培养
    • 研究群体
  • 学术动态
  • 服务社会
中心简介
  • 主任致辞
  • 历史沿革
  • 历任领导
  • 发展规划
  • 运行机制
  • 组织架构
当前位置:: 首页» 古农学网» 学术研究» 农史研究动态

区域断代农史研究力作——《秦农业历史研究》

发布时间:2013-01-17  作者:代永峡

区域断代农史研究的力作——跋《秦农业历史研究》

 

        范毓周

 

  西北农业大学古农学研究室的樊志民同志将其新著《秦农业历史研究》寄赠给我,读后感到这是一本区域断代农史研究的力作,不仅填补了秦史研究的空白,而且开拓了农史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值得竭诚向大家推荐,故作跋语如下。

  最近一个时期,农史研究在各个领域都有重要突破,经过大家分途并进,中国农业发展的总体历史进程和基本面貌已大体清楚,如何在这一基础上继续推动研究进一步走向深入,这是大家都在思考的问题。任何农业都是在一定的时间与空间条件下发生、发展的。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地域辽阔,历史悠久,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曾经形成过许多具有明显独立特点的地域农业类型。如何从宏观角度运用系统整理的历史、考古资料阐明这些在一定时期对中国农业发展历程曾经产生过重大影响的地域农业类型的内涵和作用,已经成为当前农史学界需要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也是不少农史学者开始探索的一个新领域。志民同志率先操觚,将长期立国西北,上承三代余绪,下开汉唐先河的秦人农业历史作为博士论文选题,经过多年研究,撰写成书,应当说是颇具前瞻性眼光的。

  志民同志的这部新著在史料的爬梳整理上是下了极大功夫的。秦人历史虽可上溯到三代以前的传说时期,下至汉王朝建立以前,并在中国历史上建立了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中央集权制王朝,但其立国以前,僻处西陲;立国以后,“诸侯卑秦”,中原各国仍以戎狄视之。故其文献记载甚为缺乏,其中有关农业的史料就更微乎其微了。所幸近年考古工作广泛展开,有关秦文化的重要文化遗址时有发现,为秦史研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丰富资料。志民同志不仅从有限的文献记载中勾稽出有关秦人农业的可贵史料,而且系统地收集整理了历年发现的出土文献资料和考古资料。从殷墟甲骨文到湖北云梦秦简、四川青川秦牍;从秦都雍城、咸阳、栎阳的发掘和调查到秦始皇陵及其兵马俑坑的发掘资料;从关中中、小秦墓考古资料到郑国渠水利考古资料,以及豫、鄂、川、甘诸省的秦文化考古资料,大凡已发表的他都囊括殆尽,进行了系统的搜集与整理,可以说虽非尽善但已尽美了。仅此一点,即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志民同志对于前人的研究成果也是十分重视的。为了充分吸收这些成果,他曾全面阅读了有关秦史研究论文数百篇,并在马非百、王云度等人所作《秦集史》、《秦史编年》的基础上理出有关秦人农业发展线索,同时还参酌取舍了《秦史稿》、《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史稿》等研究专著,形成了自己的认识和观点,可谓善于吸收和消化。

  志民同志这本新著的贡献首先在于他将大约两千多年的秦人农业发展历程划分出四个发展阶段。按照他的划分,秦人农业大体可分远古至公元前770年的早秦农业时期、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385年的初秦农业时期、公元前385年至公元前221年的中秦农业时期和公元前221年至公元前206年的盛秦农业时期。他对每个历史时期的秦人农业都结合当时的历史发展实际历程作出恰如其分的客观描述和寻绎出基本发展规律。例如,他通过对秦人在秦霸西戎前后农牧结构变化的考察指出,秦霸西戎不仅促进了诸戎与秦的融合,而且促进了关中地区农牧交错地带的开发,为初秦末期农业的稳定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并且依据大量史料纠正了学术界长期误以秦康公至出子200余年的初秦末期为秦之衰世的传统看法。对于中秦时期,志民同志将其概括为秦国迅速强大和蓬勃发展时期也是很稳妥的。他以翔实可信的史料论证献公至孝公(公元前384—公元前338年)为秦国调整和变革生产关系的时期,惠文君至昭襄王(公元前337—公元前251年)为秦国扩大统治地区、扩展农业地域、形成强大综合国力的时期,孝文王至秦始皇26年(公元前250—公元前221年)为秦逐步统一并将农业政策推向全中国的重要时期。在盛秦时期农业的有关章节中,提出了秦王朝农业的盛衰变化是关乎秦王朝本身命运的关键因素之一。他充分运用了云梦秦简《秦律》、《法律答问》等出土文献和大量考古资料论证秦行苛法、以超经济的强制急促滥用民力造成农业由盛而衰从而加速秦王朝的衰亡,其结论也是可信的。

  志民同志的这部新著,还专门论述了秦人农业技术的进步历程。为了全面展现秦人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轨迹,他运用大量的考古资料和有关文献分别从铁制农具的推广和普及、牛耕的发展与用牲转磨的使用、农业自然资源的深层开发、农田水利工程的发展、耕作技术的演变等,多层面、多角度对秦人农业技术的发展过程及其影响进行了系统论述。从而指出,秦人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是其社会生产力与自然生产力两方面相互作用的结果,而技术进步是改变当时农业生产条件的重要因素。

  对于秦人的农业管理制度,他从农业管理思想、农业管理政策和农业管理措施等三个职能层次对秦人的重农思想、三才理论、耕战政策和各种实际具体措施进行了多角度的分析。他还根据《秦律》探讨了秦王朝通过国家基层官吏促使农民积极生产、努力耕织的种种措施。他认为《吕氏春秋》中《上农》四篇的农业管理思想与《秦律》所体现的国家对农业的积极干预具有完全一致的精神。为了进一步发掘《吕氏春秋》的科学价值,志民还从农学哲理化层次论述了《吕氏春秋》的价值与地位,认为《吕氏春秋》的农学哲理化趋势对于从更高层次认识秦人农业的发展历程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在该书的最后一章,志民同志对全书作了总结与推论。他从历史思辨的层面上对秦人的立国环境与文化特色对秦农业发展的影响和作用进行了科学分析,认为秦农业对后世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产生了无可估量的深远影响。这种影响甚至跨越国界东及日本,融入世界文化体系之中,为人类的共同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毫无疑问,志民同志的这部新著为我们深入认识秦人农业的发生、发展及其原因、意义提供了一个全面、系统的分析框架,开拓了地域断代农史研究的一个久待开发的处女地,其贡献是有目共睹的。当然拓荒之作难免还有疏漏和值得进一步深入讨论的问题。例如,秦人的整个农业发展都是为了适应春秋以后礼坏乐崩、诸侯争霸和争城夺地、争作天下共主的历史大势,这一总的前提在书中尚未给予应有的突出。其他问题读者在阅读中自会体察。但瑕不掩玉,我愿意竭诚向大家推荐是书与其作者,是为跋。

  1997年岁暮写于金陵小仓山璞堂

  目录

 

 

 

序说

第一章 早秦农业的过渡色彩与类型转换
              第一节 早秦中原农业的过渡色彩
              第二节 早秦西陲农业的类型转换
              第三节 早秦关中农业的初步发展
第二章 初秦对周、戎农牧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第一节 周余民与初秦农业发展阶段之跨越

              第二节 秦霸西戎与初秦农牧结构之调整
              第三节 初秦末期秦国农业的稳定发展

第三章 中秦农业生产关系变革与核心农区扩展
              第一节 中秦农业生产关系的调整与变革

              第二节 秦对中国核心农区的逐渐占有

第四章 盛秦农业的整体发展与农业再生产过程的严重破坏
              第一节 秦统一与中国农业的整体发展

              第二节 农业再生产的破坏与秦帝国之骤亡

第五章 《吕氏春秋》与秦国农学哲理化趋势

第一节 吕书农学内涵的重新认识

第二节 吕书“月令图式”及其影响
              第三节 吕书农学哲理化趋势与秦国农业发展              
第六章 秦传统农业科学的发展
              第一节 农本观念确立与农业本质特征之界定
              第二节 农业基础学科的发展
              第三节 农业科技规范指标的建立与特殊领域知识专门化

第七章 秦农业生产技术之进步
              第一节 农业劳动手段的完善

             第二节 农田水利技术之进步

第三节 精耕细作技术之形成
第八章 秦农业生产结构之变迁

第一节 种植业部门的主导地位

第二节 农牧业地域分异与畜牧业发展

第三节 林、果业的不同发展途径
              第四节 秦渔业生产发展
第九章 秦农业管理制度的完善
              第一节 国家农业管理职能之健全
              第二节 秦律与秦农业管理
              第三节 《吕氏春秋》农业管理思想发微
第十章 秦农业发展的历史思辩与地位评价

              第一节 秦农业发展的历史思辩

              第二节 秦农业历史地位评价

             附录林剑鸣先生编秦世系表
            主要参考文献

             英文摘要


中国农业历史文化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    通信地址:陕西省杨凌示范区西农路22号   邮编:712100    技术支持:贝塔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