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专著与标志性成果
发布时间:2011-04-17
学术专著一览表
序号
|
专著名称
|
出版社
|
作者
|
出版时间
|
---|---|---|---|---|
1
|
秦汉时期区域农业开发研究
|
中国农业出版社
|
朱宏斌
|
2010年
|
2
|
关中乡村精英研究
|
陕西人民出版社
|
付少平
|
2009年
|
3
|
村干部职务行为研究
|
中国农业出版社
|
王征兵、甫永民
|
2009年
|
4
|
石声汉农史论文集
|
中华书局
|
石声汉
|
2008年
|
5
|
齐民要术
|
中国书籍出版社
|
刘永辉、郭西昌
|
2009年
|
6
|
故人手泽——辛树帜先生往来书信集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档案馆
|
2010年
|
7
|
发展社会学
|
中国农业出版社
|
付少平
|
2008年
|
8
|
秋园居树木闲吟
|
中国林业出版社
|
周云庵
|
2011年
|
9
|
集体林权变革的逻辑
|
中国农业出版社
|
何得桂
|
2008年
|
10
|
中国农业通史(四卷本)
|
黄河出版集团
|
樊志民
|
2012年
|
11
|
陕西省科技志
|
待出版
|
朱宏斌
|
2012年
|
12
|
陕甘宁边区志•经济志
|
待出版
|
樊志民
|
2012年
|
13
|
陕西高校古籍目录
|
待出版
|
安鲁
|
2012年
|
2、专著简介
朱宏斌:《秦汉时期区域农业开发研究》
本书首先系统梳理出秦汉时期区域农业开发的历史进程。以秦汉时期疆域及其控制、影响范围为根据,分别对西北地区、江南地区、岭南地区、西南地区、东北地区等地区的农业开发经营情况进行系统地发掘,以期全景式地展现这一时期农业开发的整体状况。其次,通过对区域农业开发影响因素的分析,解读秦汉区域农业开发的历史系统。区域农业的开发经营不是一个孤立的历史现象,既基于一定的地域性自然禀赋,也同秦汉时期社会经济的诸多方面发生密切的联系,是一个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系统和过程。论文通过对区域农业开发与秦汉时和经济发展、区域农业开发与民族融合、区域农业开发与农业文化的分化整合、区域农业开发与农业科技文化发展、区域农业开发与生态环境变迁交流等方面内容的系统阐述。以期把区域农业开发放置在秦汉社会经济发展的系统中加以整体性考量,从而推进相关研究的纵深发展,弥补当前相关研究之不足。再次,归纳秦汉区域开发基本的特点、模式及其区域、时段差异,发掘秦汉区域农业开发历史的现代启迪,并以此为基础,系统地界定秦汉区域农业开发的历史地位。
付少平:《关中乡村精英研究》
本书内容包括精英学与精英研究、关中乡村精英研究的价值与方法、关中乡村精英形成的基本模式、关中乡村精英关系格局分析、关中乡村精英与基层政权的互动过程和关系模式分析等。本书的第一章对精英、精英学进行了界定,对相关的研究进行了梳理。第二章的内容包括关中乡村精英研究的独特价值、关中乡村精英研究的方法、相关的概念及操作化定义、调查村庄的介绍。第三章分别从宏观角度和微观角度探讨了关中乡村精英形成的基本模式以及各类乡村精英的转换。第四章分析了关中乡村精英关系的格局,包括村庄场域结构的定量分析、村庄场域中的精英关系类型分析、精英权力的再生产、村庄精英关系格局与村庄发展等。第五章对关中乡村精英与基层政权的互动过程和关系模式进行了分析,包括乡村精英与乡镇干部的互动过程、乡村精英和乡镇干部的关系、互动过程与关系模式的影响因素。第六章探讨了关中乡村精英的经济、社会等功能。第七章提出了培育乡村精英阶层、推动农村和会和谐发展的重要意义、基本策略、关键途径、保障措施等。
王征兵、甫永民:《村干部职务行为研究》
本书共分七章。第一章导言介绍了本书的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的基本理论依据、国内外研究动态、 研究方法和分析的逻辑框架。第二章首先对村干部进行了概念界定,接着分析了我国村干部的历史演变及与国外村干部的比较,并从农村发展、凝聚村民、政府与农民联系等角度阐述了村干部的重要性。第三章从需要、动机和行为的角度分析了村干部的基本行为逻辑,介绍了村干部的职务行为及其特点与分类,并对村干部职务行为重心变迁进行了分析。第四章分析了村干部完成国家任务的职务行为的内在逻辑、影响村干部完成国家任务职务行为的主要因素,并对村干部完成国家任务职务行为的趋势进行了预测分析,阐述了村干部完成国家任务职务行为的政策选择。第五章对村干部管理村集体资产的职务行为进行了研究,揭示了村干部管理村集体资产职务行为的内容和特征,分析了影响村干部管理村集体资产职务行为的主要因素,明确了村干部管理村集体资产职务行为的政策选择。第六章对村干部组织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职务行为进行了研究,分析了村干部组织农村公共产品供给职务行为的内容和特征以及影响村干部组织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职务行为的主要因素,并给出了村干部组织农村公共产品供给职务行为的政策建议。第七章设定了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对村干部职务行为进行了综合评价。此外,附录中列举了农村调查表设计、陕西省村干部调查问卷、村干部工资标准研究、村干部考核体系创新研究、陕西省长武县村干部激励因素贡献分析、行为熵的界定与思考、村干部职务行为的形象思维研究等资料。
该书自出版之后,受到了各方面的关注,一些培训班还把该书作为重要的参考教材。2011年,该书荣获陕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三等奖。
石声汉:《石声汉农史论文集》
该论文集收录了石声汉先生生前一些农史方面的论文、重要通信记录和年谱与著作。农史方面的论文包括“介绍《汜胜之书》”、“探索《齐民要术》中的生物学知识”、“以‘盗天地之时利’为目标的农书——陈?《农书》的总结分析”、“元代的三部农书”、“从《汜胜之书》的整理工作谈起——读万国鼎教授《(汜胜之书)的整理和分析兼和石声汉先生商榷》后的一些意见”、“试论我国人民最早对甘蔗与棉花的利用”、“介绍《便民图纂》——本院古农学研究室整理排印本《便民图纂》中农业知识的分析摘要”、“关中的祖国农业遗产”、“在中共中央统战部1961年2月25日-3月8日于北京召开的各民主党派及无党派人士双周座谈会上的发言稿”、“徐光启和《农政全书》”、“试论我国从西域引入的植物与张骞的关系”、“对嫁接的一些揣测性解释”、“试论我国古代几部大型农书的整理”、“对整理校印古农书工作的建议”、“苗-秀-实”、“明末以前棉及棉织品输入的史迹”、“从《齐民要术》看中国古代的农业科学知识——整理《齐民要术》的初步总结”、“中国古代农书评介”和“中国农学遗产要略”。
石声汉先生的一些农史论文早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已经相继出版,对我国农史学科的发展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在该书的序言中,中国农史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的梁家勉先生对于石声汉先生在农史方面的学术贡献做出了高度评价。
刘永辉、郭西昌:《齐民要术》
该书是十集电视记录片《齐民要术》的文字版。该书是一部现代版的《齐民要术》,上下5000年、纵横几千里的农业历史和现代农业文明在书中得到了全面展现,它描绘了黄河沿岸各族人民数千年农业文明和科技进步的历史,勾勒了中国农民发家致富的群生像,具有全球视野和大历史观。
该书的内容分为十个部分:食为政首、敢为人先、绿色希望、天降嘉种、大地耕耘、田野牧歌、五味调和、嫁接梦想、风雨同行、走向世界。
与该书同步的十集电视记录片《齐民要术》从2009年4月20日起,在中央电视台第七套播出,吸引了人们对中国传统的农业文明的兴趣与思考,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档案馆:《故人手泽——辛树帜先生往来书信集》
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历史上,辛树帜先生是功绩卓著、德高望重的老校长,也是造诣深厚、多有建树的著名教育家、生物学家和古农学家,为振兴我国农业高等教育和建设农业现代化作出突出贡献。
辛树帜先生有着丰富的社会活动阅历,与许多著名学者和党政领导长期保持往来,交往范围遍及我国社会、教育、文化等各个领域,影响力辐射国内外。2010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档案馆在整理辛树帜先生往来书信的基础上,编辑出版了《故人手泽——辛树帜先生往来书信集》,其中,亲笔函筏包括致傅斯年、陈立夫、顾颉刚、匡达人等;来函辑要包括胡耀邦、林伯渠、郭沫若、竺可桢、梁家勉、朱士光等。此外还有与同事、学生、基层单位和个人、家人等的书信。
付少平:《发展社会学》
本书是全国高等农林院校“十一五”规划教材。本教材在广泛吸收发展社会学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系统阐述了发展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发展社会学的理论渊源、发展社会学的宏观理论——现代化理论、依附理论、世界体系理论、后现代化与社会发展理论等,阐述了社会发展的历程、发展模式、发展战略等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社会发展问题,并对发展中国家社会发展中面临的环境与人口、科技与教育、社会平等等突出的社会问题进行了讨论,对国内外乡村建设的理论与实践进行了系统总结。
本书的主要章节包括:第一章:发展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第二章:发展社会学的理论渊源;第三章:现代化理论;第四章:依附理论;第五章:世界体系论;第六章:后现代化与社会发展;第七章:现代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与基本特征;第八章:发展战略;第九章:发展模式;第十章:环境、人口与发展中国家的社会了发展;第十一章:科技教育与发展中国家的社会发展;第十二章:社会平等与发展中国家的社会发展;第十三章:社会发展与乡村建设;第十四章:发展社会学的研究方法。
目前,本书作为全国高等农林院校“十一五”规划教材,被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甘肃农业大学等众多农林高校中的相关专业采用。
周云庵:《秋园居树木闲吟》
《秋园居树木闲吟》吟咏了300多种树木,并在每首诗后注以科属种及拉丁名、分布地区、形态特征、功能、价值等,集文学性、科学性、实用性、可读性于一体,广泛传播内容丰富、博大精深的森林文化、生态文化、景观文化和旅游文化。其中有中国和世界的树木之最,如最高的树木、最毒的树木、最硬的树木、根最深的树木、冠最大的树木、寿命最长的树木、形体最美的树木、用途最广的树木、价值最昂贵的树木等,不啻是各种名贵珍奇树木的“大观园”。也是作者周云庵为自己的人生增添一份新的色彩,更是对森林文化的一大贡献。
何得桂:《集体林权变革的逻辑》
2008年6月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决定用5年左右时间,基本完成集体林地明晰产权、承包到户的改革任务。这标志我国集体林权制度的改革从部分省份的试点正式推向全国。正是在这个背景之下,何得桂同志在对改革开放以来闽中溪乡进行深入调查的基础上出版《集体林权变革的逻辑》一书。
该书共分八章。第一章分析了选题的背景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思路与结构、研究方法与资料来源、核心概念的简要说明等。第二章对“林地政策下乡”政策的实际运行绩效进行了分析,指出了该政策在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第三章对股份合作林场的遭遇的表象与实质进行了研究,探讨了社会变迁与乱砍滥伐现象、“分股不分山,分利不分林”、“有股难有权,有林难有利”、“股份林”难以承受之重等问题。第四章对集体林权市场化运作的政策调适与社会排斥进行了研究,对拍卖“四荒地”使用权、集体林权改革方向、产权改革引发社会排斥等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第五章以“集体林权的再造:超越与隐忧”为题,分析了再造集体林权宏观环境、乡村的二元结构、“第三次土地改革”、多个意外的出现等相关问题。第六章从林权—国家—农民三者的内在关系入手,探讨了国家介入与林权改革、林权变革与农民行为、制度导入与乡村发展、国家转型与农民权利、现代国家与乡土社会等问题。第七章提出了集体林权变革的逻辑与启示,包括集体林权的改革逻辑、变革逻辑、历史启示、理论启迪等。第八章对集体林权改革的前景进行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