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古农学网  今天是日期加载中...
  • 首页
  • 中心简介
    • 主任致辞
    • 历史沿革
    • 历任领导
    • 发展规划
    • 运行机制
    • 组织架构
  • 机构设置
    • 古农学研究室
    • 林业史研究室
    • 农业与农村社会发展研究室
    • 珍本特藏古籍库
    • 中国农业历史文化博物馆
  • 学者团队
    • 专职研究人员
    • 兼职研究人员
    • 中心学术委员会
  • 学术研究
    • 研究方向
    • 项目课题
    • 学术论文
    • 农史研究动态
    • 农史资料
    • 农业遗产
  • 专家论坛
  • 人才培养
    • 研究群体
  • 学术动态
  • 服务社会
中心简介
  • 主任致辞
  • 历史沿革
  • 历任领导
  • 发展规划
  • 运行机制
  • 组织架构
当前位置:: 首页» 古农学网» 专家论坛

陕南历史文化特征素描―在T博士学位论文预答辩会议上的发言

发布时间:2011-10-03 

  目前的研究生论文选题,宏观研究多而微观研究少。受识读、判别能力之制约,泛论多而灼见少,宏阔有余而落实不足。有鉴于此,我们有意识的让同学在位选题取向上做一些调整。 T同学的博士学位论文,以《陕南地区近代社会发展研究》为题 ,比较好地贯彻了我们的意图。其实微观研究难度更大一些,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涉及的内客与领域并不见得少。材料的有限与短缺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在竭泽而渔而不敷所用的情况下,需要花很多精力进行合理的推理。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微观研究更显功力。我早期承担过《咸阳科技志》古代农业部分的纂著任务,逼着我遍阅关中农书与各府县方志,当时确实下了很大工夫,但几十年后拿出来看仍觉十分有用,它奠定了我从事周秦汉唐农业史研究的基础。

  在论文的创新点上,同学们习惯于在研究方法创新上罗列很多,但是在具体的研究过程中又未能充分运用与体现。其实研究方法创新恐怕是最难的,尤其是在文史哲 等传统学科领域。如何用惯常的方法获致全新的成果与认识,是一种功力、是一种本领。我认为论著创新,主要是新资料、新观点、新成果方面的表达,这是排在第 一位的;然后,如果确实有新的方法并且绩效明显者,可以放在第二位;或者有新的视角的话,也可以放在第三位。一般两到三个创新点就足够了,最多四个。

  有关某一地区较长时段内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研究,切忌静态描述而要有强烈的动态表达意识,否则很难形成比较客观、准确的总体认识。明清以来,是陕南传统社 会变化最为剧烈的时期之一。移民的大量涌入,冲击了既有的社会结构;工矿、山林开发,形成了新兴产业与全新的生产关系。譬如文中涉及林(工)场的做工者, 那就应该有林(工)场主阶层的形成与发育。缘此而出现的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势必要考察有多少农民转变成了工人等。

  对涉及既往的历史问题的研究,要把握好过程的历史性叙述与观点的特征性表述之间的关系。历史性叙述是客观史实的反映,特征性表达是主观认识的升华。尤其是在论文的摘要、章节标题中要增加特征性表达的内容,以提升论文的学术冲击力。

  基于这样的认识,谈一点自己对陕南历史文化的认识与判断,以供T同学在论文修改过程参考:第一、从地理上看,陕南在秦巴山区形成了一个独立的地理单元。其地域特征是“不南不北、不东不西”,但又未能担当起中央地带的责 任,因而可断定为是一个“联结南北、沟通东西”的过渡交流区。第二、在文化特征上,陕南可谓是“不秦不楚、不豫不蜀”,具有浓郁的文化杂陈与并存色彩。第 三、在产业上是农产和林产并存,前者承担的是温饱职责,后者解决的是富裕的问题。第四、明清以来陕南资本主义萌芽的非典型性发育问题。东南沿海地区的资本 主义萌芽,是近代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以后的正常发展。而陕南并不属于这一类型,所以它的资本主义萌芽或有其他因由,具有明显的非典型性特征。第五、陕 南是内卷化的一个最佳的内存释放区。明清以来在一些发达农区(尤其是江南地区)出现了“内卷化”趋势,这是形成移民浪潮的基本原因,其中有一部分人选择来 到了陕南。无论是“闯关东”、“ 走西口”、“ 下南洋”,都存在比较严重的对接与适应的问题。唯有陕南与江南基本属于同一农业类型,文化对接与产业适应成本是最低的。第六、交通上的开放与封闭并存的格 局。汉江、丹江水运的重要地位和发达程度,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是深山老林地的封闭与之形成了强烈的反差。第七、陕南社会结构的原生形态与次生形 态。原生形态即土著居民既有的社会结构,次生形态即由各方移民构成的新的社会结构。两者是如何共生的,有哪些矛盾与冲突,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在移民占有 很大比例的特殊地区,还需要注意所谓的“良民”和“匪盗”问题。有的移民当初匿居深山老林,很可能是为了躲避官府与仇敌的追杀,首先是生命安全然后才是生 存安全。第八、陕南的近代科学与教育事业的自身性发展与输入性繁荣问题。研究陕南近代科学与教育的发展,尤其要注意输入性繁荣问题。谈及近代科技教育输入 的作用、影响时,不要局限于陕南。陕西乃至西北近代高等教育的发展,甚至都与抗战时期迁到陕南的高校有关系。西安的很多高校就是从陕南迁过来的,甘肃的西北师大也是从陕南迁过去的。


中国农业历史文化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    通信地址:陕西省杨凌示范区西农路22号   邮编:712100    技术支持:贝塔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