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古农学网  今天是日期加载中...
  • 首页
  • 中心简介
    • 主任致辞
    • 历史沿革
    • 历任领导
    • 发展规划
    • 运行机制
    • 组织架构
  • 机构设置
    • 古农学研究室
    • 林业史研究室
    • 农业与农村社会发展研究室
    • 珍本特藏古籍库
    • 中国农业历史文化博物馆
  • 学者团队
    • 专职研究人员
    • 兼职研究人员
    • 中心学术委员会
  • 学术研究
    • 研究方向
    • 项目课题
    • 学术论文
    • 农史研究动态
    • 农史资料
    • 农业遗产
  • 专家论坛
  • 人才培养
    • 研究群体
  • 学术动态
  • 服务社会
中心简介
  • 主任致辞
  • 历史沿革
  • 历任领导
  • 发展规划
  • 运行机制
  • 组织架构
当前位置:: 首页» 古农学网» 中心动态

中心教师参加岭南农业文化遗产学术研讨会

发布时间:2017-11-29  作者:杨乙丹

  11月25-26日,由华南农业大学和广州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联合主办的岭南农业文化遗产学术研讨会,在华南农业大学召开。中国科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南京大学、中山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南京农业大学、西南大学等20余家高校和科研机构的70余人参加了本次会议。农史所樊志民教授、杨乙丹副教授参加了会议。

岭南农业文化遗产学术研讨会合影

本次学术会议的主要议题包括岭南农业文化遗产的发掘、整理与研究,海上丝绸之路与中外动植物农产交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发展战略研究等。30余名代表在会上作了专题报告。专题报告之前,樊志民教授作了“农业历史随想录:中国的传统与现代农业”的学术报告。

樊志民教授分析了中国农业古今之变与医药学中西之别的历史背景,指出了高产高效带来的负面影响和农业遗产的再重视,深入浅出地讲解了中国传统农业的优势与生命力,强调在农业引种过程中存在着“风土适应的历练,技术改造的积累,潜移默化的文化接纳”的过程,这种“拿来主义”,对于中国农业的自我更新与发展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此外,樊志民教授特别指出:农业是维持人类再生存的产业,重视生态农业的发展刻不容缓。现代的农业工业化,把工业生产的方法套用在农业上,田园变成了车间和动物集中营,大规模单一种植使物种资源消亡,实际上是农业的功能性消失,传统农业中家庭小农规模和自然再生产的生态农业与近现代农业产业化是承继关系而非是替代关系。报告引发了听众对农业发展的深思,赢得了阵阵掌声。

樊志民教授为华南农业大学师生做学术报告

与会过程中,杨乙丹副教授代表我校中国农业历史文化研究中心,拜访了著名农史学家、华南农业大学教授周肇基先生和彭世奖先生,以及华南农业大学中国农业历史遗产研究所所长倪根金教授,介绍了我校农史所的发展现状及近几年取得的成绩,得到了诸位先生的赞同和殷切鼓励。随后,杨乙丹副教授在中国农业历史学会副秘书长赵艳萍副教授的陪同下,参观了华南农业大学中国农业历史遗产研究所特藏库,翻阅了我校辛树帜先生、石声汉先生与华南农业大学著名农史学家梁家勉先生的来往书信,并与华南农业大学的农史同仁商讨了今后加强沟通交流和学术联系的机制,延续老一辈农史学家缔结的深厚情谊。

华南农业大学中国农业历史遗产研究所与我校中国农业历史文化研究中心、南京农业大学中华农业文明研究院一样,是我国农业历史文化和农业遗产研究的主要机构。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双方就在辛树帜、石声汉、梁家勉等先生的努力下,建立了密切的沟通联系和合作交流机制。

杨乙丹副教授与苑利研究员等人合影留念

会议期间,杨乙丹副教授还拜访了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中国农业历史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lobally Important Agricultural Heritage Systems,简称GIAHS)专家委员会委员苑利先生,介绍了我校农业部传统农业遗产重点实验室建设的基本情况,并诚恳邀请苑利研究员来我校农史所指导和交流。苑利研究员对我校近七十年来在农史研究领域做出的贡献给予了积极肯定,并表示一定在适当的时机造访和交流。

 


中国农业历史文化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    通信地址:陕西省杨凌示范区西农路22号   邮编:712100    技术支持:贝塔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