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方案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MPA» 培养方案

《公共管理》课程教学大纲

作者:   来源:  发布日期: 2017-11-29 浏览次数:

课程编号:SZ009028

公共管理

Public Management

总学时:48 总学分:3 案例讨论学时:8 讲授学时:48 开课学期:春□ 秋■

主要适用专业及学位层次:公共管理硕士

必备基础知识及先修课程:

本课程作为一门入门的基础课,对修此课程的预备知识没有太高的要求。但是,在修习这门课之前或在修习的过程中,掌握以下方面的知识对于学好这门课是有帮助的: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课程;政治学的基本知识和理论,管理学的基本知识和理论、法学的基本知识和理论,经济学和社会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同时可以配合所学章节,阅读一些专著(具体可参阅下面提供的阅读书目)。此外,阅读一些有关管理实践的书籍,例如有关政治领袖、企业高管或军队将领等管理者的传记或回忆录,甚至描写官场的一些小说也是有益处的。

使用教材:

    (1)陈振明主编:《公共管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2)陈振明编著:《公共管理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11-1

参考教材:

(1)张成福、党秀云:《公共管理学(修订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3)竺乾威主编:《公共行政学(第三版)》,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

(3)欧文.E.休斯著:《公共管理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4)格罗弗.斯塔林著:《公共部门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5)孙学玉著:《垂直权力分合 省直管县体制研究》,中国人民出版社,2013-1-1

(6)齐中英著,朱彬著:《公共项目管理与评估》,科学出版社 2012-8-1

(7)姜晓萍著:《公共管理学》,四川大学出版社,2004年7月

一、课程目的及要求:

1.思维养成

作为理论性、实践性和方法性很强的课程,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如何运用理论来解决现实的公共管理问题,尤其旨在培养学生在没有现成理论的情况下,如何通过创造性的思维来解决实际的公共管理问题,并在这一过程中提炼有价值的概念、想法、方法甚至理论。这一点在中国今天的公共管理实践中显得尤其重要。

2.理论养成

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理论思维能力(具体表现在分析和综合能力,推理和论证能力,归纳和演绎能力,逻辑思考能力,抽象和概括能力),使学生能从理论的高度来认识公共管理活动现象,以及认识现象背后本质性的东西,从而为解决问题提供基础,而不流于缺乏深度地就现象谈现象。本课程涉及的现代政府理论、治理理论、官僚制理论、决策理论、领导理论、组织理论、参与理论等将提供这方面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课程旨在使学生养成一种理论思维的习惯。

3.知识养成

本课程的基本线索是“谁来管,管什么,怎么管,怎么管算管好了?”这里的知识面主要涉及的是管理的主体、主体之间的关系,管理的过程、管理的理念和方法。作为一门导论性的课程,本课程要求学生对涉及的知识有全面的把握,然后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在选修课中加强对其中某些部分(比如绩效评估、危机管理等)的学习。

4.能力养成

本课程力图培育公共管理专业学生的一种在处理公共事务中“以公共利益为最高原则”的价值观,以及在处理公共事务中应该表现出来四个方面的良好能力:

1)解决问题的能力,

2)创造能力,

3)沟通能力,

4)领导能力。

5.方法养成

可分哲学层次上的方法和工具层次上的方法,前者对问题的认识、分析和解决起总的指导作用,如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方法;制度主义方法;经验方法等。后者用于解决一些实际的管理问题,如绩效评估方法;危机处理与解决方法,行政监督方法等。

二、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

根据《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核心课程《公共管理》学分设置为3学分。

本课程主要内容包括公共管理绪论、政府与治理、组织与协调、领导与战略、政策制定与执行、公共预算与财政管理、法治与监督、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公共部门绩效管理、公共危机管理、公共部门信息管理、公共管理责任与伦理、公共管理改革与发展等十三个单元。

第一单元   公共管理绪论(3学时)

第一部分 公共管理概述

(1)公共管理及其相关概念。在系统深入阐释公共管理的基础概念的基础上,从公共行政、管理主义、政策管理、新公共管理、公共部门管理等视角,界定公共管理的内涵,明晰公共管理的特质及其与私部门管理的区别。

(2)公共管理学的兴起与发展。从学科背景与实践基础两个方面阐述公共管理的兴起与发展,阐明公共管理理论与实践互动发展的关系,明确公共管理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与学派,起源于公共行政学;新公共管理是当代政府改革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思潮,它以新古典经济理论、新制度经济学、公共选择为其理论基础,其核心理念是在公共管理中引进市场机制。新公共管理运动在很大程度上是当代行政改革的代名词。

第二部分  公共管理学的性质与研究途径

(1)公共管理学的性质。重点阐释何为公共管理学?它与公共行政学和公共政策学的关系如何?它们是同一个学科的不同名称,还是同一个学科的不同研究途径或范式,甚至是几个不同的学科?公共管理学的研究对象与范围是什么?与传统的公共行政学的区别何在?这些都是讲授公共管理学的性质所要回答的基本问题。

(2)公共管理学的研究途径。系统阐释公共行政研究的管理、政治与法律三种研究途径,着重讨论公共管理研究的P途径与B途径及其整合。

第三部分公共管理学在中国的发展

(1)中国公共管理学科沿革。从学科建制的角度阐释中国公共管理学科的引进、恢复重建与发展沿革。

(2)公共管理学中国化。从中国公共管理实践面对的挑战与应对、中国传统公共管理思想的传承与创新两个方面阐释中国特色公共管理理论的建构路径与策略。

第二单元  政府与治理(4学时)

第一部分 政府职能与角色的定位

(1)现代政府基本理论。介绍现代政府起源的三种理论:社会自发生产有机论、个体契约论和阶级代表论。介绍现代政府特征和政府类型划分及其标准。

(2)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系统考察政府与市场关系的理论与实践,阐释政府的经济职能与角色定位的基本原理。

(3)政府与社会的关系。系统考察政府与社会关系的理论与实践,阐释政府的社会职能与角色定位的基本原理。

(4)政府与企业的关系。系统考察政府与企业关系的理论与实践,进一步探讨政府职能与角色定位的基本原理。

(5)政府与公民的关系。系统考察政府与公民关系的理论与实践,进一步探讨政府职能与角色定位的基本原理。

第二部分  政府职能的范围与基本内容

(1)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系统考察市场失灵的类型及其原因,明确政府干预的理由;系统考察政府失灵的类型及其原因,深入探讨矫正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的策略。

(2)政府职能的基本内容。借鉴西方理论,立足国情,重点阐释中国政府宏观调控、市场监管、公共服务与社会管理四大职能体系的基本内容。

第三部分 政府职能与角色的变革

(1)西方国家政府职能与角色变革。系统阐释西方国家不同历史时期政府职能调整与改革的历程、特点与趋势。

(2)中国政府职能调整与改革。系统阐释中国政府职能调整与改革的历程、特点与趋势。

第四部分 政府治理创新

(1)治理与善治。系统深入阐释治理的基本概念与善治的标准,明晰政府治理与公司治理的区别与联系,重点讨论治理的政府管理、公民社会与合作网络三种研究途径。

(2)三种政府治理模式的比较。从公共管理学发展的角度看,科层制、市场与网络三种治理模式,正好呼应传统公共行政、新公共管理与新公共服务三种观点的比较。

(3)政府治理的挑战与未来趋势。从组织结构、管理过程、政策制定与公共利益等方面,联系政府治理面临的挑战,系统深入考察政府治理的未来模式。

第三单元   组织与协调(4学时)

第一部分 公共组织结构与设计

(1)公共组织的特性。系统阐释公共组织的基本概念,公共行政组织与非政府公共组织的分类,重点讨论公共组织理论的演进与发展。

(2)常见的公共组织设计。阐释公共组织结构设计的关键要素,系统考察领导者-追随者型的组织、官僚制、矩阵组织、团队与网络等五种常见的组织设计。

(3)组织设计的过程与原则。重点讨论组织设计中的关键性问题,有效和无效的组织结构的特征,阐明公共组织结构设计的过程与原则。

(4)公共组织变革的相关理论。公共组织变革的含义与类型、公共组织变革的程序和方法、公共组织变革的动力与阻力。

第二部分 政府间关系与协调

(1)政府间关系。从财政、组织结构、政治权限、政策制定与执行等多个视角探讨不同政治体制中政府间关系,探讨不同层级政府间和政府部门间关系协调机制,研究全国性政府在管理政府间关系中重要作用。

(2)府际合作的协调机制。从协调主体间相互调整、领导直接监督、协调流程标准化、组织产出标准化、员工技巧标准化和组织领导价值标准化等维度深入探讨府际合作的协调机制。

第三部分 政府与外部组织的关系与协调

(1)委托代理关系治理。区分不同层级政府之间、不同层级政府与公民之间以及政府与非政府部门、私人部门之间均存在委托代理关系,分析委托代理关系有效治理对改进公共服务或公共项目质量的价值。

(2)公私合作。研讨公私合作中合同管理中合同性质、合同监控机制和社会绩效等问题,探讨公私协作和战略联盟形式出现的网络状组织的协调与管理。

第四单元  领导与战略(4学时)

第一部分 公共组织中的领导

(1)领导风格。阐述在不同的情境中什么样的领导风格是有效的,以及管理者的领导风格如何适应现实的环境和可用资源。

(2)领导激励。有效的领导者如何运用人际关系路径和人力资源路径激励员工使其表现超出预期,实现团队和组织的目标。

(3)领导沟通。有效的领导者如何通过沟通与他人一起分享愿景,鼓舞和激励他们为实现愿景而努力。

(4)领导行为变革。领导行为变革是公共管理最为关键的课题之一。领导行为变革的含义与类型、领导行为变革的趋势、变革的内容与方式、变革的策略。

第二部分  领导与公共部门战略管理

(1)战略管理的性质。战略管理定义,战略管理中的关键术语,战略管理研究的三个阶段(理性、非理性与整合)与十大学派(设计学派、计划学派、定位学派、企业家学派、认识学派、学习学派、权力学派、文化学派、环境学派、结构学派)。

(2)战略制定。公共组织的愿景与使命、外部评估、内部分析、战略分类与内容、战略分析与选择。

(3)战略领导和战略实施。战略实施中的管理与运营问题,战略评价的性质与评价框架、战略领导与战略领导者、有效的战略领导的关键要素

第五单元  政策制定与执行(4学时)

第一部分 公共政策基本理论

(1)公共政策定义及其类型。介绍作为治理工具的公共政策和治理结果的公共政策的区别,解释公共政策与法律之间异同,根据不同标准区分不同类型公共政策,并指出不同类型公共政策的特征。

(2)公共政策研究的两种路径。介绍政策分析与政策科学两种关系。政策分析偏重使用抽象统计资料和数学模型研究决策和政策制定的问题,政策科学更侧重于研究公共政策自身规律以及政治力量、特殊政治实践与公共政策结果、成效之间相互作用。

(3)公共政策制定与执行的冲突。分析公共政策制定与执行过程中需要处理两对冲突的化解机制。即一是专业化与民主化的冲突,二是职业化与业余化之间的冲突。

(4)公共政策制定与执行中的两种知识。分析公共政策制定与执行中科学技术知识和地方性知识的恰当运用,指出权力与知识之间的关系。

第二部分 公共政策制定

公共政策制定是政府为解决特定社会问题,经过法定程序提出、论证并选择相应政策方案的一个复杂动态过程。它是一个提出公共问题、确定政策议程、制定政策目标、论证和选择政策方案以及政策合法化的过程。

(1)问题确认。系统探讨政策问题的含义与结构类型,重点讨论政策问题确认的条件、过程和方法。

(2)议程设置。系统探讨政策议程的涵义与类型,明晰政策议程设置的途径,重点讨论政策议程设置的过程。

(3)政策规划。系统深入探讨政策规划的含义、政策规划的步骤与原则。

(4)政策合法化。系统探讨政策合法化的含义、政策合法化的过程。

第三部分 公共政策执行

政策执行是政策过程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是将政策目标转化为现实的唯一途径,也是政策目标得以实现的关键所在。

(1)政策执行概述。系统探讨政策执行的含义、特点,重点讨论政策执行的三种研究研究途径。

(2)政策执行的研究模型。

(3)政策执行的有效策略。

第四部分 公共决策中的公众参与

(1)公众参与的理论基础。介绍公民参与理论,梳理公共管理理论中公民参与思想。

(2)公众参与类型、形式和参与模式优化。从参与目标、参与意愿和参与绩效等多维度划分公众参与类型,指出不同类型公众参与的优劣;收集和整理事件中公众参与的各种形式,了解各种参与形式的功效;分析公共政策制定与执行中公众参与的问题及其优化。

第六单元  公共预算与财政管理(4学时)

第一部分 公共财政管理概述

(1)公共财政的概念、由来与作用。介绍公共财政的定义;西方公共财政的由来;公共财政的作用。

(2)公共财政管理的定义、内容与作用。介绍公共财政管理的定义;公共财政管理的三大内容,包括公共预算管理、公共收入管理和公共支出管理;指出公共财政管理与公共管理之间的关系。

(3)公共财政管理的内涵与目标。介绍公共财政管理的含义与内容;指出公共财政管理的总体目标。

第二部分 公共预算管理

(1)公共预算管理的概念与由来。介绍公共预算的内涵与特点;公共预算制度的由来与发展。

(2)公共预算管理的基本模式。公共预算管理的基本模式包括排列预算、绩效预算、计划项目预算、零基预算和新绩效预算。

(3)公共预算的过程与技术。公共预算的过程包括三阶段:公共预算编制阶段,主要运用单式预算与复式预算两种方法;公共预算执行阶段,主要环节包括收入执行、支出资金拨付和预算调整,遵循的基本原则包括法授权、适应环境、解决问题和有效配置等;公共预算决算阶段,其意义在于反映公共预算的执行绩效、为新的预算方案提供参考依据的活动,包括准备、编制、审查和审批等阶段。

(4)现代预算管理制度。现代预算管理制度包括三大内容:政府会计制度:介绍政府会计的概念、特征与重要性,政府会计采用两种基本方法,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政府财务报告制度:介绍政府财务报告的概念、目的与特点;政府审计制度:介绍政府审计的内容、目的和基本原则。

第三部分 公共收支管理

(1)公共收入管理。公共收入管理包括三大内容,即税收管理、收费管理和公债管理;对其定义、作用与类型进行讲解。

(2)公共支出管理。介绍公共支出管理的定义与职能;介绍公共支出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

(3)政府采购管理制度。介绍政府采购管理的概念与由来;讲授政府采购的基本模式,包括分散采购、集中采购和联合采购,并对三者进行比较分析;讲授政策采购的基本方式。包括竞争招标采购、有效竞争性招标采购、竞争性谈判采购、询价采购采购和单一来源采购,并对以上五种方式进行比较分析;介绍政府采购的基本原则和采购人员的基本素质。

第四部分 我国的公共财政管理体制

(1)历史沿革。介绍从计划型财政管理时期到过渡时期再到公共财政管理时期的演进。

(2)分税制预算管理体制。介绍分税制的基本要素,包括事权划分、收入划分和转移支付;详细讲解分税制的基本内容,包括中央与地方的事权及支出划分、中央与地方的收入划分、府际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和预算编制与资金调度。

(3)我国公共财政管理体制的改革。介绍并分析对我国公共财政管理体制的现状与问题,并探讨现代预算管理制度的改革方向。

第七单元   法治与监督(3学时)

第一部分 行政法治

(1)行政与法律关系。大陆法系、海洋法系与中华法系中行政与法律关系的异同,决定行政与法律关系的因素。

(2)行政法治原理。主要包括依法行政与行政法治的内涵、基本特征及其意义。

(3)行政行为合法性。主要包括行政行为合法的要件,行政许可行为的含义、特征、基本原则、行为主体、行政程序和类型,行政处罚行为的含义、特征、基本原则、行为主体、行政程序和类型,行政征收(用)行为的含义、特征、基本原则、行为主体、行政程序和类型,行政信息公开行为的含义、特征、基本原则、行为主体、行政程序和类型。

(4)行政德治。行政德治的含义、存在的原因和内在缺陷,行政德治与行政法治之间互补与重叠的关系。

第二部分 行政监督

(1)行政监督理论。广义行政监督包括立法监督、司法监督、政党监督、媒体监督、公众监督、社会组织监督、专门职能部门监督和私营部门监督,狭义行政监督包括专门职能部门监督和上下监督。从权力分工、系统设计原则等角度界定行政监督的意义与价值。

(2)行政监督实践。从权力属性、组织性质、监督工具特性和监督者身份等角度划分行政监督的类型,指出不同类型行政监督的特殊功能,从权力配置原理和监督绩效等视角分析行政监督中的问题与改进。

(3)行政监控系统设计。区分权力分立与权力分工两种思想差异,解析三权分立和行政三分的异同,结合权力分立与权力分工的思想提出我国行政监督系统的优化方案。

(4)政府内外部监督系统一体化。根据政府内外两套监督体系特点、各自运行的原则与体制、机制,从建立整体性、无缝隙和有效能行政监督体系的要求,探讨政府内外部监督系统一体化的路径与方法。

第八单元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2学时)

第一部分 人力资源管理概述

(1)人力资源管理的性质。讲解人力资源的含义与特征;讲解人力资源管理的概念与作用。比较人力资源管理与传统人事管理的区别,指出人力资源管理的根本特征。

(3)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含义与特征。讲解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定义;比较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指出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本质特征。

第二部分 人力资源管理技术与方法。

(1)人力资源规划。讲授人力资源规划的含义与目的;介绍人力资源规划的基本程序,包括目标确定、信息采集、供给预测、供需规划制定与实施,以及评估与反馈;重点讲解人力资源供需预测方法。

(2)工作分析与工作评价。讲解工作分析与工作评价的含义与目的;介绍工作分析的程序,包括准备、调查、分析和完成四个阶段;详细讲解工作分析方法,包括面谈法、观察法、问卷调查法和关键事件记录法;讲解工作说明书的内容与要求;详细讲解工作评价的方法,包括排序法、分类法、评分法和要素比较法。

(3)培训与开发。讲解培训与开发的含义与目的;介绍培训与开发的程序与方法。

(4)绩效考评。讲授绩效考评的含义与目的;详细讲解绩效考评的主要方法。

(5)薪酬管理。讲解薪酬管理的含义与目的;系统讲解薪酬制度的类型。

第三部分 现代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

(1)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目标。讲解人力资源管理与组织效率的关系,包括成本控制和收益提升;讲解人力资源管理与服务质量的关系,介绍全面质量管理理论;讲解人力资源管理与组织变革的关系;讲解人力资源管理与组织文化的关系。

(2)公共部门的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讲解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的定义;指出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原则;比较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与一般人力资源管理的区别;提出公共部门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的关键要素;讲解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与工作生活质量的关系。

第九单元  公共部门绩效管理(2学时)

第一部分  公共部门绩效管理概述

(1)公共部门绩效管理的性质。系统绩效、绩效评估与绩效管理;公共部门绩效管理的含义;区别公共部门绩效管理与企业绩效管理。

(2)公共部门绩效管理的历史发展,包括西方国家公共部门绩效管理的发展和我国公共部门绩效管理的发展。

第二部分 公共部门绩效管理的主要内容

(1)绩效管理的基本流程。绩效管理的基本流程;绩效管理系统中各环节的有效整合。

 (2)绩效计划与指标体系构建。绩效计划;构建绩效指标体系。

(3)绩效管理的过程控制。过程控制对于绩效管理的重要性、绩效管理过程控制的一些误区,如何对绩效形成的过程进行有效控制。

(4)绩效考核与评价。绩效考核技术;绩效考核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提高绩效考核有效性的建议。

(5)绩效反馈。绩效反馈概述,绩效反馈的形式,绩效面谈,绩效反馈效果评估,如何组织一次有效的绩效面谈。

(6)绩效考核结果应用。绩效评价结果应用的原则,目前绩效考核结果应用出现的问题,绩效考核结果的具体应用。

第三部分 公共部门绩效管理的改善

(1)公共部门绩效管理的挑战与经验。讲解公共部门绩效面临的问题,林奇和戴伊(Lynch & Day,1996)的观点具有代表性;讲解绩效管理成功的条件,美国会计总署的七项做法是典型经验;

(2)我国的公共部门绩效管理实践。介绍我国政府实施绩效管理的实施现状,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包括目标责任制、效能监察、社会服务承诺制和效能建设;分析我国公共部门绩效管理的制约因素;最后探讨改进策略。

第十单元   公共危机管理(2学时)

第一部分 公共危机及其规律

(1)区分突发事件、公共风险与公共危机之间异同。危机是一种紧急形势或状态,突发事件是造成紧急形势或状态的爆发点,风险则是突发事件爆发之前隐藏的危险以及危险发生的概率。危机侧重于突发事件对社会或政府的影响,风险偏向于引发突发事件爆发的灾害(包括致灾因子和承载体),突发事件是风险与危机之间联结点。

(2)公共危机类型及其划分依据。根据不同依据划分出不同公共危机类型,明确处理不同类型危机所需要参与的机关、相关的技术和责任主体

(3)公共危机的周期理论。根据组织病理学、社会形态学和自然规律等将公共危机划分为二个阶段(事前和事后)、三个阶段(事前、事中和事后)、四个阶段(菲克教授的潜伏期、爆发期、后遗症期和解决期)和五个阶段(潜伏期、显露期、肆虐期、衰退期和恢复期),概述危机周期划分的价值与意义。

(4)分析转型期中国公共危机特性。中国突发事件频发、公共风险剧增和公共危机状况不断显现的表现及其原因。

第二部分 公共危机管理及其规律

(1)区分突发事件管理、公共风险管理、应急管理与公共危机管理之间的异同。从管理对象、管理主体、管理手段等多个角度辨析突发事件管理、公共风险管理、应急管理和公共危机管理的异同,并指出区分它们的实践和研究价值。

(2)公共危机管理的阶段性。介绍罗伯特·希斯的“4R”模型(即减少、预备、反应和恢复)、五阶段模型(如米特洛夫和克里斯汀·皮尔逊的五阶段模式:信号侦测、准备与预防、损失控制、恢复及学习)以及六阶段模式(诺曼·R·奥古斯丁的六阶段模式:危机避免、危机准备、危机确认、危机控制、危机解决和从危机中获利)等,联系公共危机生命周期分析公共危机管理阶段划分实践与理论价值。

(3)公共危机管理过程。公共危机管理过程包括以下环节:预警、预防、处置、救援、恢复和学习。明确不同环节的具体事务及其绩效标准,分析现有业绩及差距并提出对策。

(4)公共危机管理制度化与法制化。解析公共危机管理日常工作组织体系和零时组织体系,区分预案、预案管理制度以及相关法律规定。

(5)公共危机管理过程中社会参与。介绍社会参与公共危机管理的原因,分析政府吸引、支持和管理非政府组织、志愿者和公民参与公共危机管理的政策工具。

第十一单元  公共部门信息管理(3学时)

第一部分 公共部门信息管理概述

(1)信息与公共管理。信息化是公共管理的发展趋势。讲解信息的定义与本质;指出公共管理信息化的意义与目的;介绍政府信息管理的范围与活动类型。

(2)公共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公共管理信息系统是从信息管理系统演变而来的,至今已经发展出公共决策信息支持系统。要介绍这一发展历程,并讲解这三个系统的联系与区别。

(3)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介绍公共信息资源的定义、特点与作用;讲解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定义和目的;指出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环境要素。

第二部分 政府信息公开制度

(1)政府信息管理过程。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建立在政府信息管理过程的基础之上。介绍政府信息管理的过程与阶段。

(2)信息的获取、加工和保护。讲解信息获取的定义,并介绍信息获取及其改善的途径,包括摩尔定律、正式报告系统和信息监测系统;讲授信息加工的定义,并介绍信息加工的注意问题;讲授数据挖掘与储存的定义与意义。

(3)信息安全。信息安全在于确保数据安全,基本的方式包括身份验证、数据加密

(4)信息呈现。介绍信息呈现的概念。主要分为信息内部分享和信息对外发布:内部信息分享具有多种形式,包括行政信息系统、决策支持系统、专家系统、群件、人力接口、内联网等;外部信息呈现表现为政务公开

第三部分 组织学习与知识管理

(1)组织学习。组织学习的含义与理论基础,学习型组织的理论内涵与实践模式。

(三)知识管理。知识管理的含义与理论基础,行政机关的知识管理系统,知识管理的结构布局,知识管理的策略布局。

第四部分 电子政务与电子治理

(1)电子政府与电子治理概述。介绍电子政府的含义与基本模式。电子政府的基本模式。介绍电子政府的基本模式,包括G22、G2E、G2B、G2和G2G;讲授电子治理的定义与特点、

(2)电子政务与治理的国际经验。介绍电子化政府在西方国家的发展轨迹;电子化政府的发展特点

(3)我国公共信息资源管理实践。介绍我国公共信息资源管理发展历程,包括电子政务、金字工程进政务公开;分析我国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制约因素与前景

第十二单元   公共责任与伦理(2学时)

第一部分  公共责任

(1)公共管理人员的定义与特征。

多维度定义公共管理人员,如从职业身份角度、从工作所在组织角度、从工作目的等维度定义公共管理人员。

(2)公共管理人员的职业主义精神的内涵。

考察职业主义、专业主义之间关系,明确为人民服务与为公民服务的异同;

(3)公共责任的定义、要素及其意义;

定义负责任(responsibility),区分负责任(responsibility)与问责(accountability),负责任,明确负责任结构要素,明确负责任对于公共管理者的意义。

(4)公共责任的类型及其实现途径。

明确客观责任与主观责任,政治责任、行政责任与法律责任的区别;明确公共责任的实现途径。

(5)行政问责。

定义行政问责(administrative accountability),明确行政问责的可行性要素:惩罚性、回应性、强制性,理解问责的外部关系要素:外在性、社会交互性、权威性,知晓两种类型问责公务员的内涵:消极的工作表现问责和积极的工作结果问责,知晓从时间维度区分问责的内涵:事前问责、即时问责、事后问责;

(6)回应性政府和可问责政府的区别。

回应性政府(responsibility government)与可问责政府(accountability government)之间异同,并分析它们实现的机制。

第二部分  公共伦理

(1)伦理与道德的区别与联系。伦理是关于行为正确与否的判断,伦理是对道德标准的寻求。

(2)公共伦理的定义与特征,私人道德的定义与特征。从个体与集体两个层面界定公共伦理,指出公共理论的基本特征。

(3)公共管理者伦理的层次构成。公共伦理的层次构成:第一层次的伦理是个人品德,第二层次的伦理是职业道德,第三层次的伦理是组织理论,第四层次的伦理是社会公德。不同层次伦理的内涵、行为规则及其决定因素均有差异。

(4)两种伦理观。功利主义伦理观的内涵,义务论伦理观的内涵。

(5)伦理思考。所谓伦理思考是指针对伦理问题进行思考、分析,并找出指引公共管理人员正确行事的行为准则。伦理思考的步骤:首先,努力弄清事情真相;其次,确定广泛运用的道德标准、得到社会认可的法律法规、或适用于特定团体或组织的行为准则;再次,对代表不同立场观点的论争进行分析;最后,做出决定并且践行它。

第十三单元  公共管理改革与发展(3学时)

第一部分 西方国家公共管理改革与发展

结合英国、美国、新西兰、澳大利亚、加拿大、荷兰与日本等国公共管理改革与发展的实践,深入探讨公共部门改革发展的战略与政策,为中国公共部门改革与发展提供可资借鉴的他山之石。

第二部分  中国公共管理改革的回顾与前瞻

中国公共管理改革的回顾,历次行政体制改革的成败得失,从数字时代与公共管理技术的发展、公共行政价值与人的发展、管理主义取向与宪政主义取向的融合三个视角对中国公共管理改革与发展面临的挑战与战略选择进行系统探讨

第十四单元  案例讨论(8学时)

三、课程考核方式:本课程采取课堂讨论、案例分析报告、相关研究论文、调查分析报告等相结合的方式,作为课程考核形式

四、课程教师组简介

序号

姓名

职称

学位

所在学科

分工

备注

1

杨学军

副教授

硕士

公共管理

主讲

 

2

刘利鸽

讲师

博士

公共管理

辅讲

 

五、课程组负责人:杨学军

六、教学大纲审核人:朱宏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