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MPA» 培养方案
-
《公共资源管理》课程教学大纲
作者: 来源: 发布日期: 2017-11-29 浏览次数:次
课程编号:SZ009056
公共资源管理
Management of Public Resources
总学时:32 总学分:2 案例讨论学时:10 讲授学时:32 开课学期:春■ 秋□
主要适用专业及学位层次:公共管理硕士
必备基础知识及先修课程:
学习及掌握经济学理论及原理、管理学理论及方法、法学理论等方面的知识体系对于学好《公共资源管理》这门课是有帮助的,特别是先修公共管理学、公共经济学、政府管理、公共财政管理以及公共政策等课程,对于更好地学习本门课程具有先导的作用。
使用教材:
1、董克用:《人力资源管理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9月第一版,2007年8月第二版
2、孟继民主编:《资源型政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参考教材:
2、唐纳德·E·克林纳:《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与战略(第六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3、傅荣校 叶鹰主编:《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科学出版社,2011
4、欧文.E.休斯:《公共管理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5、竺乾威主编:《公共行政学(第三版)》,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
6、格罗弗.斯塔林:《公共部门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7、曲福田:《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第二版)》,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6-1
8、马骏:《公共预算:比较研究》,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
一、课程目的及要求:
1.思维养成
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如何运用理论来解决现实的公共资源管理问题,尤其是在我国公共资源管理发展时间短,缺乏现成理论体系的情况下,要引导学生通过创造性、创新性的思维来解决公共资源管理中的现实问题,并在这一过程中提炼有价值的想法、方法甚至理论。这一点在中国今天的公共资源管理实践中显得尤其重要。
2.理论养成
本课程要使学生能从理论的高度来认识公共资源管理问题,而不流于缺乏深度地就现象谈现象。本课程涉及的政府施政过程的资源意识、资源取向、资源政策,以及人力资源、财力资源、物力资源等的相关理论等将提供这方面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课程旨在使学生养成一种理论思维的习惯。
3.知识养成
本课程先是从政府的角度讨论有关公共资源的意识、取向及政策,之后分章阐述人力资源、财力资源、物力资源、信息资源、时空资源的具体理论与机制以及公共教育资源,医疗卫生资源等。
4.能力养成
本课程力图培育公共管理专业学生的一种在处理公共事务中“以公共利益为最高原则”的价值观,以及在处理公共事务中应该表现出来四个方面的良好能力:
1)解决问题的能力;
2)创造能力;
3)沟通能力;
4)领导能力。
5.方法养成
可分哲学层次上的方法和工具层次上的方法,前者对问题的认识、分析和解决起总的指导作用,如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方法;制度主义方法;经验方法等。后者用于解决一些实际的管理问题,如经济计量方法及软件的应用等。
二、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
根据《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核心课程《公共资源管理》学分设置为2学分。
本课程主要内容包括绪论、政府施政过程中的资源意识、政府体系创新中的资源取向、政府管理手段中的资源政策、人力资源管理、财力资源的管理、物力资源的优化配置、矿产开发及土地改革、信息资源与信息业及信息化、时空资源的概念、配置及管理、公共教育管理、公共医疗卫生管理、公共资源中的社会保障等十二个章。
绪论(2学时)
第一部分 公共资源
(1)资源这一部分主要从资源的概念以及相关理论对资源进行初步的介绍。
(2)公共资源。介绍了公共资源的概念、特点、分类以及公共资源管理面临的五个基本问题,并结合案例分析进行了进一步的加深理解。
第二部分 当前公共资源的现状。
(1)自然资源态势。描述了我国自然资源的基本态势,讲述了矿产资源、耕地资源、森林资源、水资源、草地资源、海洋资源的基本情况和存在的问题。
(2)社会资源态势。介绍了社会资源的基本界定以及我国社会资源的情况,又从人力资源、信息资源、资本资源的基本情况与国情进行阐释。
第三部分 政府与资源的关系
(1)政府与资源的相互依赖。这一部分主要是从政府是国家资源的拥有者、政府是公共资源的管理者、政府是一切资源的保护者这三个方面来进行详细描述的,体现了政府与资源的相互依赖关系。
(2)政府在资源所有制中的主体地位。讲述了政府如何在资源所有制中对资源进行管理。
第四部分 从“公地悲剧”看政府对公共资源管理
这一部分主要借助于“公地悲剧”以及反公地悲剧两个案例来分析政府对公共资源的管理。
第一章 政府施政过程中的资源意识(2学时)
第一部分 政府定位中的资源意识
(1)政府对资源的主体意识。从资源所有制的角度论述作为所有制主体的政府部门需要发挥主体对所有制客体资源的作用,说明所有制主体所应金到的职责一屋以及对资源的有效保护和利用,树立国家公务员对资源的主体意识
(2)政府对资源的主权意识。明确了国家资源的范围,阐述了政府在履行对外职能时应该分享资源,树立和强化资源的主权意识。国家或政府首先应该开发、管理和保护好自己国家的资源,同时与其他国家通过经贸往来互通有无,并参与公共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
(3)政府对资源的产权意识。强调国家资源所有者其产权的主体地位,强化产权意识。阐述了政府实质拥有资源产权的重要意义,以及在经济职权的履行过程中,一些政府部门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在民事权利的框架内,政府所应扮演好资源产权主体的角色,尊重其他产权主体,各个主体地位的平等才是市场经济得以出现和发展的前提。
(4)政府对资源的民权意识。明确国家通过法律赋予每个社会成员拥有及利用资源的权利, 居民资源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是重要民权。居民可以依法对资源享有出售、出租、处置、收益等权利。
第二部分 政府运行中的资源意识
(1)资源节约意识。简单讲述了政府作为资源占用和消耗的大户,应在节约资源方面发挥主导作用,并且指明节约资源重点在资源的生产环节和消费环节。
(2)资源成本意识。阐释了资源成本的来源以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占用和消耗资源也是有成本的。
(3)资源效益意识。从政府的角度倡导成本意识,要兼顾投入和产出,指明政府需要强化资源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追求长远效益,综合效益最大化。
第三部分 国家发展战略中的资源意识
(1)资源忧患意识。主要讲述由于人口剧增给经济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加之自然资源总量的有限性,政府需要强化对资源的忧患意识。
(2)资源危机意识。介绍了当今社会人与自然矛盾突出,某种程度的资源危机已经是残酷现实,政府需要树立资源的危机意识。
(3)资源安全意识。主要介绍资源系统所具有的特征,使得资源系统更容易受到威胁,并强调了资源安全的重要性以及影响资源安全的因素有哪些。
第二章 政府体系创新中的资源取向(1学时)
第一部分 政府体系中的互动机制
(1)政府体系构成。简单讲述了政府体系主要是由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政党组织、利益团体、大众传媒、社会成员七部分组成。
(2)政府体系的秩序与维持。分别从设立和维持政府体系的目的、政府体系秩序与维持来阐释。
第二部分 行政区划调整中的资源取向
(1)行政区划与资源配置。分析了行政区划的实质以及行政区划的调整,政府在行政区划调整过程中的行为。
(2)行政层级设置的现状及问题。阐述了我国现在地方政权体制的主要形式分为省、市、县、乡四级建制,以及截止到2005年底,构成我国城市型政区体系的主要因素与存在的问题。
(3)基于资源的行政区划调整。阐释了对行政区划和设置进行改革的必要性、改革的方向、以及改革的思路等。
(4)省辖和直辖体制的改革实践。从海南省和重庆市两省市的运作情况说明了设立直辖市的优点。
第三部分 政府管理体制创新中的资源取向。
(1)创新资源导向型的政府职能。主要介绍了创新资源导向型的政府职能所包含的内容。
(2)政府管理体制改革的切入点。阐述了党的十七大所提出的关于机构整合的内容,并介绍了第十一届全国人大批准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内容。
(3)大部制改革中的资源因素。从政府角度阐释进行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大部制改革时,需要考虑到的资源因素。
第三章 政府管理手段中的资源政策(1学时)
第一部分 资源管理中的政策手段
(1)政府的政策定位。这一部分的内容主要从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公共政策及其分类、资源政策的重要性三个方面进行陈述,详细介绍了政府的政策定位。
(2)现行资源政策分析。从三个方面进行介绍,分别是资源政策的变化轨迹、资源政策的地位、现行资源政策还需改进的地方。
(3)对应产权关系的资源政策。从按权属关系的资源分类、典型公共资源管理举例、典型私有资源管理举例三个方面阐释对应产权关系的资源政策。
第二部分 资源政策的所有制基础
(1)明细资源的权属关系。讲解了资源的权属关系涵义,在讲述了资源私有与资源公有区别的基础上还对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和资本主义经济体制做了一定程度的描述。
(2)资财之源的国家所有。介绍了资源公有制的内涵以及公有制的经济主体。
(3)自然资源的“国有民用”。解释了什么事自然资源的“国有民用”,强调了对国有资源配置与管理的关键是资源的有偿使用。
第三部分 宏观资源政策的推进范例
(1)推进循环经济快速发展。介绍了循环经济的定义及其内涵、四个技术特征、具体目标和实施要点等内容。
(2)倡导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阐释了现行GDP核算存在的问题以及实行绿色GDP的意义。
(3)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这一部分的侧重点是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定义以及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内涵结构。
第四章 人力资源管理(2学时)
第一部分 人力资源概述
(1)几个相关的概念。介绍了与人力资源管理相关的几个基本概念,包括:人口资源、劳动力资源、人力资源、人才资源等。
(2)人力资源特征。从人力资源的基本特征介绍了再使用人力资源时应该考虑到的重要因素。
(3)人力资源的作用及地位。阐述了人力资源的作用和人力资源的地位等方面的内容。
第二部分 人力资源的管理基础
(1)概述。人力资源管理贯穿了人力资源经济运动的总过程,包括人力资源的预测和规划,工作分析与设计,人力资源的维护与成本核算,人员的甄选录用、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等内容。
(2)人力资源的产权构成。从人力资源的产权的特点和作用引出人力资源产权的定义及构成。
(3)人力资源的权属关系。主要阐释了人力资源权属关系的表现形式以及对于人力资源权属关系的界定主要分为公有和私有。
(4)人力资源所有制的体现。从人力资源所有制的概述、具体表现来进行阐述。
第三部分 人力资源的价值体现
(1)优化人力资源配置。这一部分主要从人力资源配置的定义、人力资源配置的内容、人力资源配置的要求以及配置途径几方面来进行描述的。
(2)发挥人力资源作用。基于人力资源的重要性和特殊性,对人力资源的利用从国情出发,选择不同的资本累积和创新方式,实现充分就业和人力资源合理使用,介绍了三方面的内容。
(3)提高人力资源质量。阐释了提高人力资源质量的内涵以及如何提高人力资源质量。
(4)强化人力资源保护。详细介绍了人力资源保护包括的劳动立法、社会保障和劳动保护等方面的内容。
第四部分 人才培养与选拔
这一部分主要讲解了再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如何进行人才培养与选拔。
第五章 财力资源管理(2学时)
第一部分 财力资源管理概述
(1)财力资源的涵义。阐释了财力资源的涵义。
(2)财力资源管理的意义。主要内容包括财力资源的意义和财力资源管理的任务。
(3)财力资源的构成。阐释了我国的财力来源包括国内资金和国外资金两部分。财政资金分为预算内资金和预算为资金。
第二部分 财力资源管理的基本内容
(1)财力资源开发的基本内容。其内容包括了积极发展生产、改善经营管理、加速技术改造、提高流动资金利用效率、提高基本建设投资效益五个方面。
(2)财力资源管理的基本内容。从生财有道、聚财有度、用材有效来说明财力资源管理的基本内容。
(3)以财政、银行为主体多渠道集聚资金。要有效地组织财政集聚、扩大银行信用资金集聚、发展资金市场、合理利用国外资金。
第三部分 公共财政及货币资源
(1)公共财政管理。阐释了公共财政管理的涵义、特点、内容、总体目标、地位、公共财政与公共资产的关系、公共财政与社会制度的关系等方面。
(2)公共预算管理。从公共预算的内容、特点、分类以及公共预算管理的涵义、基本模式、公共预算的过程等方面描述。
(3)公共收入管理。这部分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税收管理、政府收费管理、公债管理。
(4)公共支出管理。公共支出管理包括了购买性支出管理、政府采购管理、转移性支出管理。
(5)转型期我国公共财政管理的完善。讲述了转型期我国公共财政管理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完善。
(6)货币资源。阐释了货币资源的构成、货币资源的特征、完善货币资源市场体系的结构和现存问题、促进资本资源个人拥有权的实现、加强位子的利用和管理。
第四部分 完善财政、金融管理体制
(1)完善财政管理体制。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讲述,分别是正确处理中央与地方分配关系和正确处理国家与国有企业分配关系。
(2)完善金融管理体制。阐释了完善金融管理体制的几个方面,包括建立有效的中央银行调控体系、建立政策性银行、发展和完善商业银行、正确引导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健康发展、改革外汇管理体制。
第六章 物力资源的优化配置(2学时)
第一部分 人造形态的物质资源:基本内涵及优化配置
(1)人造形态的有形物质资源。分别从人造有形物质资源的定义、特征、价值损耗分类进行介绍。
(2)人造形态的无形物质资源。阐释了人造形态的无形物质资源的定义、转让方式、划分。
(3)有形物质资源的优化配置。描述了虽然由于各种原因,使有形物质资源在企业内和区域间的优化配置还任重道远,但还是有一些途径可以促进优化配置。
(4)无形物质资源的优化配置。从某种意义上说,无形物质资源的作用不亚于有形物质资源的作用。但是由于历史原因和经济体制的影响,人们对无形物质资源的作用和价值缺乏认识,重视不够。
第二部分 自然形态的矿产资源:建立安全开发的长效机制
(1)采矿安全中的政府责任。阐释了矿产资源的定义以及强调了小煤矿是煤矿事故的主要发源地。只有政府从根本上采取措施,建立安全保障的长效机制,才能扭转安全事故特别是煤矿安全事故多发的被动局面。
(2)规范采矿权是治本之道。从煤矿安全事故突出的原因来探讨解决的办法。
(3)完善保障安全的长效机制。基于确保煤矿安全生产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建立保障安全的利益机制、监督机制和防范机制,提出了几点建议。
第三部分 复合形态的土地资源:“国有民用”乃治本之道
(1)土地资源的所有制构成及根本性问题。说明根据我国法律规定,土地资源归国家所有,具体的城镇土地归国家所有,农村土地归集体所有。本质上看,现在的土地问题主要是农村土地问题,是农村土地的所有制问题。
(2)土地资源“国有民用”改革农村土地制度的有效路径。提出了五种解决方案,并对完善土地公有制提出了一定看法。
(3)完善土地资源管理体制和配套机制。阐释了完善土地资源管理机制和配套机制的内容。
第七章 信息资源与信息业及信息化(2学时)
第一部分 信息及信息资源概述
(1)信息及信息的作用。阐释了信息的定义、特征以及作用。
(2)信息资源及其管理的任务和目标。主要介绍了信息资源的分类、基本任务、管理目标。
(3)信息资源管理的方法和层次。这一部分从信息资源管理的经济方法、法律方法、行政方法介绍了方法,信息资源管理你的层次分为宏观管理、中观管理、微观管理,还介绍了宏观管理遵循的基本原则。
第二部分 公共信息资源的特性及管理
(1)公共信息资源的内涵及管理特性。对公共信息资源的公共性程度以及公共资源管理的特性进行讲解。
(2)公共信息资源的多视角管理。首先详细描述了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最佳选择,再介绍了公共信息资源多视角管理分类。
第三部分 发展信息业及完善信息市场监督
(1)信息业发展及信息经济。阐释了信息业的概念,信息业的分类、信息经济、信息资源的开发。
(2)信息市场及市场信息。介绍了信息市场的定义,信息市场的作用、市场信息的作用等内容。
(3)完善信息工程市场监管。描述了信息监管的必要性以及市场监管。
第四部分 信息化及其作用与进程
(1)信息化及其作用。阐释了信息化的定义及其作用。
(2)抓住机遇推进信息化建设。由于推进信息化建设是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难得的历史机遇,也是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求,所以政府在推进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作用尤为关键。
(3)促进信息化与产业化融合。说明了在中国处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和国际化的阶段,促进信息化与产业化的融合,是信息化面临的新任务。并介绍了信息化的核心内涵。
第八章 时空资源的概念、配置及管理(2学时)
第一部分 时空资源概念及其配置
(1)时空资源概念。阐释了时空资源的概念、时间资源的特性、空间资源的特性、时空资源的特性。
(2)时间资源配置。先介绍了时间资源,再对时间资源的其他方面进行了简单的介绍。
(3)空间资源配置。这一部分讲解了空间资源的涵义、空间资源的具体配置。
第二部分 时间资源管理
(1)管理个人时间资源。本节讲到社会经济的一切活动都是围绕人来展开的。要管理时间资源,首先要从个人开始,努力提高个人效率。
(2)管理企业时间资源。阐述了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的从事商品生产经营和提供有偿服务的经济组织。管理时间资源是企业管理的重要方面。
(3)管理政府时间资源。从政府的角度讲述政府是时间资源的管理者,各国和地区的政府通过划定时区、设置夏时制、规定节假日、规范作息时间、制订工作计划、进行绩效考核等方式,管理着公共时间资源,并说明了政府可以采取的切实可行措施。
(4)管理社会时间资源。介绍了社会时间资源的内涵有说明了树立社会效率意识的现实意义,从个人时间资源与社会时间资源对比,凸显社会时间资源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 空间资源管理
(1)管理空间位置资源。主要讲了两个问题,第一个是把道路作为空间资源看待基于的两层理解,第二个是从道路的基本属性来看道路资源,有利于对道路资源的优化配置。
(2)管理空间航道资源。阐释了航道资源应该是起源于对江河航运能力的利用以及对空间航道资源的介绍。
(3)管理空间频率资源。这一部分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阐释,频率资源是一种特殊的自然资源,应该采用“国有民用”的方式、民事主体的频率资源使用权、频率资源作为资源的优化配置问题、对频率资源分配方式的改革。
第九章 公共教育管理(2学时)
第一部分 公共教育资源现在
(1)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说明了“中国普遍存在的城乡之间教育资源差别”是影响我国城乡教育机会不平等的主要因素。还强调了城乡之间教育资源从义务教育到高等教育阶段都存在严重的不均衡。
(2)义务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分别从区域之间的配置不合理和城乡之间义务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两方面阐释。
(3)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的歧视。说明了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及政府出台的关于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的政策不尽如人意,农民工子女的义务教育问题仍然压力很大。
第二部分 提高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效率的对策建议
这一部分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介绍:建立行政问责制度、组建投资决策委员会、引入“政府绩效评估”机制、建立教育补偿机制。
第三部分 我国高等教育现状
我国高等教育现状主要有:国家财政性投入不足、高等教育财政拨款方式不尽合理,公平受到严重伤害、高等教育投资效益不高、高等教育的资源配置出现了严重失衡问题、多渠道的资金来源不活跃、科研经费导向和牵动作用不明显、高校学费不堪重负、大多数高校贷款数额巨大,部分学校已经超过警戒线、办学经费短缺和可持续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等九个方面进行阐释。
第四部分 反思与启示
这一部分内容主要阐释针对我国高等教育现状进行的反思和启示。
第五部分 公平配置公共高等教育资源的制度设计和路径思考
从七个方面详细讲解公平配置公共高等教育资源的制度设计和路径思考。
第六部分 凭单制在高等教育管理中的应用
介绍了凭单制的内涵、基本特征、运行优势、应用条件、应用阻力等方面的内容。
第七部分 高等教育凭单制应用的方案设计
阐释了凭单制应用的方案设计包括:方案目标与依据、学生资格与高校认证、资助标准,发放与兑换方式、经费来源于预期收益、考核与监督。
第十章 公共医疗卫生管理(2学时)
第一部分 城乡卫生资源配置现状
(1)我国卫生资源配置政策的历史演进。阐释了改革开放前的卫生资源配置政策与成就和改革开放后的卫生资源配置政策及后果。
(2)城乡卫生资源供给分析。分析内容包括:城乡卫生费用的差异、城乡卫生物力资源配置的差异、城乡卫生人力资源配置的差异和地理可及性差异。
(3)城乡卫生资源需求分析。从城市和乡村两个方面介绍介绍分析了卫生资源需求。
(4)城乡卫生资源配置失衡的原因分析。介绍了城乡卫生资源配置失衡的原因,同时也分析了现阶段医疗保险制度主要包括的内容。
第二部分 城乡卫生资源优化配置的思路
(1)健全卫生财政制度。健全卫生财政制度要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建立规范、稳定的卫生投入增长机制;调整投入体制,合理划分政府间卫生支出事权;优化投入结构,改进卫生投入的公平和效率。
(2)加强卫生人力资源的管理与建设。要完善人才的培养机制,完善人才的激励机制,完善人才的管理机制。
(3)构建新型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阐释了城市以及农村卫生服务体系的构建,构建新型城乡新型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重点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4)完善我国医疗保障体系。从强化政府的责任和投入、完善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加强城乡卫生资源的整合、做好各项保障制度的衔接四个方面来介绍如何完善我国医疗保障体系。
第三部分 落实基公用卫生服务均等化
从德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三个国家介绍国外的基本公用卫生服务的经验。
第四部分 各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策略选择
这一部分主要阐释了公共卫生服务筹资策略、公共卫生服务组织策略、开发潜在的公共卫生服务人力资源、公共卫生社区参与策略、公共卫生服务的满意度评估、公共卫生机构的绩效考核评估、公共卫生的服务包宣传策略。
第五部分 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
介绍了建立覆盖全人群的医疗保障制度的同时也介绍了公立医院改革—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
第六部分 城乡医疗保险一体化
列举了一个城乡基本医疗保险一体化路线图来说明城乡医疗保险一体化的过程。
第十一章 公共资源的社会保障(2学时)
第一部分 社会保障概述
(1)社会保障的定义和内容。阐释了社会保障的定义和社会保障的内容。
(2)社会保障体系。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社会互助、个人储蓄积累保障。
(3)社会保障功能。介绍了社会保障功能的内容。
第二部分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阶段
这一部分具体介绍了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四个发展阶段。
第三部分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由当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引出完善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对策。
第四部分 社会保障管理体制
这一部分作为总结内容,阐释了社会保障管理及其体制的定义、社会保障管理体制的功能、我国现行社会管理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我国社会保障管理体制创新的途径。
第十二章 案例讨论(10学时)
三、课程考核方式
本课程采取课堂讨论、案例分析报告、相关论文研究、调查分析报告等相结合的方式,作为课程考核形式。
- 课程教师组简介
序号
姓名
职称
学位
所在学科
分工
备注
1
南 灵
副教授
硕士
农业经济管理
主讲
2
夏显力
教 授
博士
农业经济管理
辅讲
五、课程组负责人:南灵
六、教学大纲审核人:朱宏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