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报告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MPA» 调研报告

发展现代生态农业产业 推进农业发展转型升级

作者:   来源:  发布日期: 2017-09-28 浏览次数:

了解到习近平总书记去年4月曾来到凤阳小岗,并在小岗主持召开了全国农村改革座谈会,凤阳作为全国农村改革的发源地,农业发展转型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符合此次调研要求,调研组于2017年6月来到凤阳县,以现代生态农业发展为主题,开展实地调研。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报告要求,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必须着力强化物质装备和技术支撑,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推动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让农业成为充满希望的朝阳产业。作为农村改革发源地,该县农业发展正面临新的机遇,如何处理好新形势下的工农、城乡关系,统筹推进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让农业现代化成为当地发展的火车头成为关键。39年前,小岗村“大包干”的创举,引领了全国农村改革发展。当前,应当抓住历史性机遇,积极应对新常态、适应新形势、按照新要求,以“敢想敢干、敢为人先”的改革精神和创新精神,在思路上、措施上、体制上、机制上深度创新,成为加快推进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的先行者。

一、凤阳县现代生态农业发展取得成效与经验做法

近年来,该县以打造国家级现代农业强县为目标,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以新农村建设和美好乡村创建为统领,大力实施“稳农固本”等战略,不断加强农业基础建设,深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和城乡统筹,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促进了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一是粮食生产能力稳步提升。在滁州市“百亿粮仓”引领下,该县大力实施“百万亩吨粮田”建设工程,通过粮食生产“三大行动”和高产创建活动带动,粮食生产一年一个台阶,先后获得农业部和省政府的表彰,2015年全年粮食种植面积200.6万亩,总产75.69万吨,产量比上年增加3.55%,实现了“十二连丰”。 2016年,在先后克服诸多不利因素,粮食生产再获好收成。

二是农业结构调整不断优化。在品种结构调整上,按照市场规律,针对市场需求,大力推广优质、高产、专用品种,做到提高产量与提升品质并举。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8%以上。在特色产业发展上,通过推进“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建设,特别是在《凤阳县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奖补办法》政策激励下,千亩蓝莓园成为安徽省最大的蓝莓育苗和生产基地。千亩油茶、千亩大樱桃、千亩树莓、千亩葡萄、千亩中草药、千亩设施蔬菜、千亩万寿菊、千头肉牛、万头生猪、百万只家禽和万亩河蟹等种养殖种养殖集中连片,荣庄活力家庭农场、美丽家庭农场等特色各异,成为生态循环样板。在大农业结构调整上,推进畜牧升级计划和水产跨跃工程,大力发展规模化健康养殖,带动大户和散户发展畜牧、水产规模养殖。大力发展经果林和苗木花卉,鼓励发展林下种养殖业,推进农牧、农果、渔牧“三个并举”,拓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途径。2015年,养殖业增加值占全部农林牧渔业增加值的47%以上。

三是农业产业化步伐进一步加快。该县现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总数达44家,位居全市第一,其中国家级1家、省级13家、市级30家。特别是面粉加工企业,达到了日加工小麦4000吨的能力,已形成全省的最大的小麦面粉加工产业集群。凤宝粮油食品(集团)有限公司以企业为龙头,通过订单的方式,建立了50万亩优质专用小麦生产基地,引领了凤阳县小麦产业的发展方向。认真开展农产品品牌创建。全县23个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和131个无公害农产品获得认定、认证。11家企业23个产品获得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3家企业3个产品取得有机食品认证。

四是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成效明显。在土地流转规上,全县累计流转土地面积达43.9万亩,占108万亩承包耕地的40.65%。在农业规模经营上,全县50亩以上种粮大户达2278户,其中100亩以上大户559户,种植面积14.27万亩。规模化畜牧养殖小区达359个,培育了8个水产品健康养殖示范区。在新型农村经营主体培育上,组建农业产业化联合体4家,培育家庭农场达537家、农民专业合作社总数达1092家,90%以上行政村都有一个以上农村经济合作组织。

五是农业生产条件持续改善。在水利条件建设上,通过多年来的新建、改造等,特别是结合“江淮杯”,该县已建成中型水库4座,小型水库133座,5000方以上当家塘坝8766面,固定机电排灌站170处、329台套2.918万千瓦。全县各类蓄水工程总库容3.8亿立方米,兴利库容2.3亿立方米。在农田基本建设上,通过中低产田改造、土地整治、标准良田建设等项目实施,共有68.13万亩的农田得到了改造治理。有效灌溉面积86.92万亩,旱涝保收面积64.74万亩。在农机装备上,全县农机总动力达到120.5万千瓦,拖拉机总量达到8.46万台,拖拉机与配套机具比1:2.55,其中大中型拖拉机与配套机具比达1:3.2。全县机耕面积达149.7万亩,机耕作业水平达100%,农机化综合水平达到81.22%。在农村交通建设上,全县通村公路里程已达650公里,农民出门晴天一身灰、雨天两腿泥的现象已经不存在。

六是农村生态建设促进农旅结合。在农村能源建设上,新建8 M3户用沼气池6787口、农村沼气村级服务站30个、养殖场的中小型沼气工程130个建设,池容总量达5000 M3在休闲观光农业建设上,藤茶山庄现为安徽省四星级农家乐旅游景点,拥有野生藤茶园、蓝莓园、山茶园、蔬果采摘园、林间畜禽养殖场、摸鱼池、农家宾馆、农俗展示等,2011年被国家农业部授予“全国休闲农业示范点”称号。金小岗农林科技产业园和府城镇大王府农博园为市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

七是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创建起步良好。该县通过大力实施“1126”行动计划和“1249”扩面提质工程,小岗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东陵和总铺镇2市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和红心镇蒋庄等4个县级现代农业示范区,以及府城镇大王府等9个乡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同步推进。大明牧业、族光养殖、从玉菜业3个企业被授予省级农业科技示范园称号。第九届国际树莓大会在小岗村召开。国际树莓联盟和中国树莓生产者联盟授予凤阳县“中国树莓之都”称号。全省唯一一家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园——小岗村现代有机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园获得省级批准并开工建设。凤阳县成功进入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县、省级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示范县行列,国家级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创建正在申报中。

二、凤阳县现代农业发展存在的短板与不足

随着“四化”同步推进进程的加快,凤阳县农业发展已进入由传统农业向现代生态农业转变的关键时期,发展现代生态农业的条件和环境发生了新的变化,也面临着一些发展难点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是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有待进一步强化。目前该县承包耕地面积108万亩,实有耕地面积162万亩,(其中基本农田保护面积146万亩、农村承包土地确权登记面积154万亩),中低产田面积在80%左右。十多年来,虽然通过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标准粮田建设、小农水改造等项目实施,已对近50万亩中低产田进行整理,但还有近80万亩中低产田需要改造。一些农业基础设施设备已是超期服役,农业抵御自然风险的能力偏低,与现代农业生产的要求不相适应,也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是农村人才队伍不足,有待进一步壮大。农民应用科技水平低:凤阳县34.5万农村劳动力中,13.5万个有文化、脑子活的青壮年劳动力选择了外出务工,还有12.5万人在县内企业就业或从事二三产业,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多为农村留守妇女、老人和儿童。农技推广队伍面临着断档:上世纪90年代以来,农技推广系统没有新进人员,全县乡镇农业、林业、农机、水利专业技术人员共278人,最年轻的年龄也都在40岁左右。

三是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带动力不够,有待进一步加强。全县100人以下的合作社,占合作社总数的66%;资金互助合作社股本金10万元以下的占资金互助合作社总数的80%;合作社大多数农产品为自产自销,种植品种单一,全县97%的合作社没有品牌农产品;设施农业少,合作社拥有冬暖式钢架大棚不超过60个,总面积不超过60亩。

四是龙头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偏低,有待进一步提高。凤阳县现有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大都起步晚、规模小、资金力量单薄。大部分企业主是种养大户、加工大户出身,对人才引进、品牌意识等认识不足,新产品开发又受资金和知识限制,农产品只能以粗加工为主,产品附加值不高,大大削弱了企业自身持续发展能力、市场竞争能力、与农户链接能力。

五是城乡二元结构的矛盾突出,有待进一步解决。农村社会保障滞后以及农民进城务工、子女上学、户籍制度等方面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还有不少的制约影响。农业投入比重还比较低,特别是在现代农业、生态环境、品种推广等方面投入有待加强。

三、下一步凤阳县发展现代生态农业意见建议

习近平总书记去年4月25日在小岗村主持召开的农村改革座谈会上强调,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加快农村发展,要紧紧扭住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3大任务。发展现代农业,要在稳定粮食生产、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基础上,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加快构建职业农民队伍,形成一支高素质农业生产经营者队伍。凤阳县作为农业大县、全国粮食生产大县和全省生猪调出大县,“十三五”期间,必须要以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县、省级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示范县和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创建为抓手,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打造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融合的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和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生态农业强县。

(一)牢固树立现代生态农业发展思路。要立足农业农村经济创新发展、绿色发展、健康发展、转型发展,坚持统筹规划、因地制宜、重点突破的原则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充分挖掘农业资源丰富、生态环境良好的优势,以绿色增效、品牌建设、科技推广、主体培育和改革创新“五大示范行动”为抓手,大力推广生态农业、循环农业模式和节肥、节药、节水等技术,有序开发利用农业自然资源,有效治理农业面源污染,着力构建布局合理、特色突出、环境优美、集约高效、产品安全的现代生态农业产业体系,努力实现农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有机统一。

(二)实施绿色增效示范行动,提高主导产业生产质量。大力开展粮食绿色增产模式攻关。以小麦、水稻、玉米三大作物为主体,建立粮食绿色增产模式攻关示范片、示范村、示范家庭农场,通过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运用和节肥、节药、节水行动,推进粮食生产质量与产量同步提升。积极开展畜牧绿色低碳循环模式攻关。全面提升畜禽良种化、养殖设施化、生产规范化、防疫制度化、粪污无害化水平,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行动计划。围绕农业结构优化,积极开展粮改饲,扩大草食畜禽养殖规模,推进农牧结合大发展。开展渔业绿色健康增殖模式攻关。围绕水资源环境保护,大力开展花园湖、鹿塘水库等水源地退网还湖行动,发展渔业生态养殖,推进大水面增殖友好型渔业发展。开展特色农业绿色增长模式攻关。围绕蔬菜、经果林、中药材等特色产业,建设一批投入品安全可靠、生产过程标准规范、废弃物循环再利用、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规模效益明显的特色生态农产品基地。开展休闲农业绿色体验模式攻关。以民俗风情、农耕文化、乡村风貌为依托,以农业基地、农业设施、历史遗存、自然风貌为载体,把生态农业旅游纳入全县旅游发展规划,整体对外包装营销。鼓励农业企业、旅游企业和其他产业企业投资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探索品牌经营、联销经营、合作经营的新模式。

(三)实施品牌建设示范行动,提升“凤”字号产品市场竞争力。推进农业“三品”建设。支持生态农产品品牌创建,争创名优产品、著名商标、原产地标记注册。鼓励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申报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认定及产品认证,申报注册商标及商标晋级。推进现代生态农业标准化经营。围绕凤阳县农业主导产业,在严格执行国家标准和生态农业行业标准的基础上,结合凤阳实际,制定相关特色产业产品的生产技术规范和操作规程,指导全县特色农业的生态化发展。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禁止使用国家明文规定的禁用药物,加快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兽药新品种和农业有害生物综合治理技术,推广使用太阳能杀虫灯和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等“绿色防控”技术,减少农药使用的频次和数量,有效降低农药施用量。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提倡使用有机肥、生物肥,减少化肥使用量,到2020年实现化肥、农药使用“零增长”。完善高标准农田建设、土地开发整理等标准规范,新建高标准农田达到相关环保要求。严格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监督。完善县级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功能,加强乡镇农产品质量监管站条件建设,建立以产地农产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和主要农产品生产基地为主的农产品速测点,初步形成县、镇和产地、市场基本覆盖的自我检测、监督检测和委托检测相结合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检测网络。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检测制度,由县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定期对全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情况进行监测,坚持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监管。

(四)实施科技推广示范行动,提效现代农业技术运用。健全完善农业科技开发和推广体系。依托安徽省农科院、安徽农业大学、安徽科技学院等科研院校,以小岗、东陵和总铺镇黄泥铺、府城镇大王府等省、市、县、镇四级农业科技园区等为载体,积极研发和推广现代生态农业技术。鼓励支持科技人员以技术承包、技术入股等方式深入生产一线,以“科技人员+基地”、“科技人员+科技大户+基地”、“科技人员+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龙头企业+基地”等方式领办、创建农业科技示范园,开发利用和推广成套的生态农业实用技术,促进农业科技成果快速转化。结合农技示范县建设、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等项目,开展“生态农业科技入户行动”。加强生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积极争取中央、省、市水利建设、生态建设等政策支持,切实加大生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整合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土地整理、新增千亿斤粮食能力、中小灌区配套和改造等项目,加快中低产田改造,建设高标准农田。大力开展农村“八小”水利工程改造提升,不断增加节水灌溉面积。推进农机农艺深度融合。以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水稻产业项目为引领,结合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围绕水稻、小麦等主要农作物“育、插、管、收、储”和“耕、种、管、收、储”,组织农机专业化服务公司开展全程社会化服务。普及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技术。大力推进农作物秸秆的肥料化、饲料化、燃料化和工业化等综合利用。结合土壤有机质提升项目实施,全面推广小麦、水稻、玉米等主要农作物秸秆还田技术,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地力水平。推广农作物秸秆氨化技术,通过牛羊饲喂实现过腹还田。开展农作物收储中心建设,做到秸秆就近收储,实现秸秆还田与收储利用“两个无缝对接”。

(五)实施主体培育示范行动,提速农业规模化经营进程。培育农业经营大户。对农村实用人才、农村致富带头人、外出务工返乡农民、大学生村官或创业大学生,通过土地流转发展现代生态农业规模经营项目,在审批办证、项目资助、资金支持、技术服务等方面给予扶持。培育家庭农场。指导具备条件的农业种养大户建立家庭农场,及时组织认定。对达到“生产有规模、产品有标牌、经营有场地、设施有配套、管理有制度、销售有订单”的家庭农场,授予县级示范家庭农场和县级优秀示范家庭农场称号,给予财政奖补,并推荐申报上级示范家庭农场认定。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引导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村能人、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探索发展土地股份合作社,在不改变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前提下,按照股份制和合作制的基本原则,农民把土地承包经营权转化为股权,委托合作社经营,实现“土地变股权,农民当股东,有证不种地,收益有分红”。培育小微企业。在择优招商引资的同时,加大对适应性好、成长性强、体制机制优的本地“小微”企业支持力度,在土地利用及优惠政策等方面予以倾斜,积极培育风险小、调头快的“草根”龙头,重点为“小微”企业解决道路不通、电力不足、扩产需地等制约发展的问题。培育现代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等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构建以龙头企业为核心、农民合作社为纽带、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为基础的紧密型的新型农业经营组织联盟,不断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提升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

(六)实施改革创新示范行动,提振农村经济发展活力。有序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建立健全县、镇、村三级土地承包流转服务机构和县级农村土地承包及流转纠纷仲裁委员会、乡级仲裁庭、村级调解组,严格执行“一本三制”,规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程序。鼓励农户采取“土地流转,规模经营”、“土地入股,联合经营”、“土地入股、民企合作”等方式,引导农村土地向种养大户、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集中,适度规模发展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加强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创建。结合国家级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创建,深入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创建活动,着力将核心区打造成为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精品,成为现代农业示范区的标杆和升级版,引领全县农业现代化发展。结合美好乡村建设,加强示范区内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加大推进农村居民点规划建设力度,改善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扩大示范园区吸纳员工能力,鼓励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通过务工、从事第三产业等方式,拓宽增收渠道。鼓励入园区企业就地用工,让流转土地后的农民离土不离乡,成为土地有租金、务工拿薪金、创业积资金、晚年养老金的“四金农民”。推进现代农业“物联网+”建设。突出“物联网+超市”、 “物联网+”现代农业、“物联网+园区”建设,通过线上、线下农产品交易网络,拓展农业产业化新途径。所有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全部实现了联网管理,形成现代农业管理新模式。建立多元化投融资体制。进一步深化农村金融制度改革,全面推进融资风险补偿基金支持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发展试点,通过融资风险补偿基金支持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改善经营条件,发展现代农业产业。鼓励农村商业银行、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邮政储蓄银行等商业金融机构,探索和创新多种信贷方式、金融产品支持现代生态农业发展。稳妥推进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证、林权证、小型水利工程所有权证、农民住房财产权等抵押贷款试点工作。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利用保单抵押贷款。鼓励和引导各类社会资本参与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发展,与农业产业化经营主体、基地和农户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