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报告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MPA» 调研报告

关于邳州市农留守儿童的调研报告

作者:   来源:  发布日期: 2017-09-28 浏览次数:

随着农村父母离乡进城打工、经商人数的增多,农村儿童留守农村而无人照管的人数也在不断增多,他们失去父母庇护,身心、学习、成长都面临着失管、失教和失衡,由此引发了诸多社会问题,同时,也引起了社会各界对这个群体的关注。为全面了解邳州市农村留守儿童现状,积极探索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工作新机制,推动邳州市农村关爱留守儿童工作迈上新台阶。2017年6月,李培磊、褚轩彤、王茜茜和郭秋月深入邳州市各镇、各村,就邳州市农村留守儿童关爱管护工作进行了调研,摸清邳州市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现状,理清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建议,希望能够对进一步做好邳州市农村留守儿童工作有所帮助。

一、邳州市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

据邳州市民政部门近期实地排查汇总,目前,全市农村共有留守儿童9120人,其中:0—5岁的留守儿童2576人,6—13岁的留守儿童6120人,14—16岁的留守儿童424人;其中:在校就读8125人,不在校995人。

通过调查了解,当前农村留守儿童有四种常见的被监护方式。一是隔代监护。监护人是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占监护者总数的90%左右。他们的年龄大都在60岁以上,绝大多数文化水平较低。二是上辈监护。监护的主体是叔婶,舅舅、舅妈等。这类监护比例不是很大。三是同辈监护。监护者是哥嫂或姐姐、姐夫。这类监护者一般是年纪较轻,文化水平也较高,如果有就业机会,他们随时都会外出打工。四是监护缺失。父母外出打工后,把监护权交付给留守儿童自己,这类留守儿童往往要自己照顾好自己的生活和学习。

二、当前邳州市农村留守儿童面临的问题

从调查情况看,在家庭监护缺位、亲情长期缺失的情况下,农村留守儿童面临着生活、教育、心理、道德等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是留守儿童亲情关爱缺失。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双方或一方长期在外工作,与孩子的沟通少、交流少,疏于对孩子的关爱,无法关心到子女各方面的发展情况。调研中我们发现绝大多数留守儿童与父母很少见面,缺少沟通。其中,与父母见面半年一次的为53%,一年一次的为44%,两年一次的有3%,还有一个孩子的父母双双外出六年未曾回过一次家。饥渴的情感长期隐蔽,不易被人察觉,危害性极大,它直接影响到儿童性格、个性的形成和发展,使其人格发展上出现扭曲和变形,对儿童的社会化过程产生很大的不良影响。

二是留守儿童心理发展异样。儿童是情感、品德、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父母的关爱、良好的家庭环境和教育对儿童个性的健康发展起着无法替代的作用。农村留守儿童,由于和父母共同生活的时间很少,在遇到成功、失败、进步、忧郁、悲愤、孤寂等不同的情形时,没有自己信赖的长辈可以倾诉和指导,往往只能自己处理。不少留守儿童情绪消极,失落自卑,感觉孤单,甚至心理压力过大,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性格脆弱、任性、叛逆,行为孤僻,缺乏爱心和交流的主动性,形成一定的人格障碍和心理问题。农村留守儿童在个性心理上表现极为异常,有这样两种典型“症状”:一是性格内向、孤僻、自卑、不合群、不善于与人交流;二是脆弱、脾气暴躁、冲动易怒。

三是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滑坡。农村留守儿童从行为到思维或从感知运动格局到概念的过渡还没有完成,家庭教育的断裂或缺失导致留守儿童心理失衡、行为失范的问题突出。再加上外出务工的父母为弥补无法陪伴孩子的愧疚感,对孩子采取物质补偿的方式来表现自己对孩子的全部的爱,在儿童的心理边逐渐形成了儿童的“金钱万能”的价值观和“逍遥享乐”的人生观。他们没有任何勤俭节约与艰苦奋斗的概念,没有人情味,没有正确的取向与人生取向。家庭监护缺位导致留守儿童在生理和心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满足,在行为习惯上容易发生消极变化,且难以及时得到纠正,有的甚至出现了较为严重的违法乱纪的现象,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

四是留守儿童学习教育缺陷。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基本处于空白状态,隔代教育受文化水平和家教知识等因素的制约,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在辅导孩子学习方面能力不强,不能充分给予他们精神上的支持和知识上的解答。一旦遇到挫折就容易一蹶不振,产生恶性循环,导致学习成绩下滑,厌学、逃学的倾向比较明显。据调查,农村留守儿童群体中,小学阶段的学习兴趣还比较浓,学习成绩和在校表现都还较好,优秀的也不少。但到了初中阶段,留守儿童中学习成绩和在校表现都优秀的不到10%,良好的不到30%,学习和生活习惯都很差且行为出现问题的儿童却占了近30%,而且在所有“问题儿童”中,留守儿童占80%。

五是留守儿童意外伤害凸显。由于农村留守儿童自我保护能力不强,隔代监护的监护人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因身体健康不佳或者精力不够等原因,导致履责不到位,很容易出现意外伤害事件。据统计,近三年来,邳州市有近5000名留守儿童遭遇过意外伤害,占总数的一半以上。由于留守儿童年幼无知,他们还面临拐骗、打架、斗殴、抢劫等诸多方面的安全隐患。

六是留守儿童关爱工作主体责任不明确。民政、妇联、关工委、社会爱心组织等行动不一、各自为政;关爱工作资金投入不足,缺乏有效保障,流于形式,缺少常态化的工作机制。

三、关于邳州市留守儿童关爱管护工作的几点建议

1、高度重视,强化组织领导。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工作是全社会的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方的参与和努力,更需要引起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一要切实加强领导,把留守儿童成长教育问题纳入党政议事日程。建议邳州市委、市政府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和省、市有关文件精神,制定邳州市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实施方案,明确留守儿童工作分管领导,落实责任、层层负责,形成政府、学校、社区、家庭、邻里等多方协同推进的工作机制。二要制定有利于农村留守儿童成长教育的政策措施,保障留守儿童合法权益。督促监护人及时送适龄留守儿童入学,并完成义务教育。不断加强学校对留守儿童的安全管理和心理辅导,及时排解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提高自我保护能力。三要充分发挥职能部门的作用,引导全社会提高对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度。共青团、妇联、工会、残联、关工委等群团组织要在管理主体部门的统一协调下,积极作为,充分发挥青年志愿者、党员妈妈等社会爱心人士的重要作用,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和互助活动。四要强化村居、社区基层干部做好留守儿童关爱工作的责任。村居、社区要安排专人负责本村留守儿童管护工作,做细做实留守儿童安全教育,切实把留守儿童看在眼里、爱在心里。

2、进一步完善留守儿童保护工作机制。相关责任部门要充分利用网络平台进一步做好农村留守儿童成长档案的管理工作,一人一档,不遗不漏。建立和完善留守儿童等未成年人预警排查制度,实施分类动态管理。进一步完善留守儿童分类保障政策,建立与邳州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留守儿童分类保障体系。落实关爱责任分工,建立健全各级关爱相互衔接的有力措施。市委、市政府要明确把关爱工作作为镇(街、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一项重要内容,作为创新和加强社会治理的一项具体任务。建议将留守儿童关爱工作纳入年度考核的一项内容,对工作认真履责、成效明显、贡献突出的社会组织和个人要给予适当奖励。公安机关要健全应急处置机制,对留守儿童人身伤害事件要及时受理,第一时间出警调查,有针对性地采取应急处置措施。

3、加大资金投入,开展多形式关爱活动。一是在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无法从根本上得到解决之前,可以通过政策引导,鼓励镇街、村居、社区、学校、企业或民间资金和社会力量,兴办多种形式的留守儿童托管服务机构。有条件的镇(街、区)可适当增加投入,集中建设留守儿童学校,利用社会优质资源(如优秀退休教师等),切实为农村留守儿童在课余时间提供高质量的健康成长服务。二是扶持发展民间留守儿童服务机构。目前邳州市民间组织和社会爱心人士,在参与关爱农村留守儿童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如邢楼镇优秀教师郁雪群创办的“向日葵”留守儿童读书点等做法都可以好好的借鉴和进一步推广,建议市里出台相关政策措施,予以扶持发展。三是充分发挥群团组织的作用,动员更多的机关干部和社会志愿者,继续开展“一对一”、“多对一”结对帮扶活动,真正把社会对留守儿童的关爱落到实处。

    4、积极宣传引导,形成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不断加强留农村守儿童工作宣传力度,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强化政府主导、全民关爱的责任意识和家庭自觉履行监护职责的法律意识。建立健全舆情预警和应对机制,理性引导社会舆论,及时回应社会关切,宣传报道先进典型,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5、大力发展经济,促进劳动力就地转移。要紧紧锁定“迈上新台阶、建设新邳州”的发展目标,始终突出“工业立市、产业强市”的发展战略,不断招大引强,增加就业机会,吸引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就业创业,从根本上减少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同时要牢牢抓住国家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有利时机,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千方百计增加农民就业机会,使更多农村富余劳动力能够就地打工,不断提高本地区家庭青壮年人口的就业率,从而逐步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