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学院首页
  • 学院概况
  • 师资队伍
  • 人才培养
  • 科研与学科
  • 党建工作
  • 学生工作
  • MPA教育
  • 制度流程
  • 校友之家
主题教育
  • 省级党建标杆
  • 省级团建标杆
  • 支部工作动态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主题教育» 省级党建标杆

解答法典疑问 弘扬法治精神 ——人文学院举办《民法典》专题辅导报告

作者:邵贵文  | 发布日期:2020-08-13 | 阅读次数:

什么是法典,它和一般性法律有什么区别?《民法典》又是一部怎样的法律,有哪些基本内容,经历了怎样的一个编纂历程,相比之前的各类民事法律又有哪些变动,对于我们的生活和教育治理有什么影响?围绕关于《民法典》的一系列疑问,8月12日人文学院在北校区2216报告厅举办专题辅导报告,学校《民法典》宣讲团成员、正处级组织员王有强同志应邀主讲,学院全体在校教职工参加了报告学习,在校学生通过在线直播的方式收看收听了报告。

王有强组织员作辅导报告.jpg

王有强以关于《民法典》的系列疑问解答为牵引,通过援引一个又一个司法案例,积极给出了高空抛物的责任、孤寡老人以房养老问题、疫情期间应急情况下的监护权以及离婚冷静期设置等社会热点问题的法律规定,生动阐释了《民法典》在人格权、居住权、婚姻家庭等9个方面的重要创新,明确指出《民法典》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基本主线特征及其中国特色、实践特色、时代特色,讲清了《民法典》是一部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基础性法律,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巩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有着重大意义。在此基础上,王有强引导学院教师回顾了各个历史时期民事法律的制定实施情况,学习了《民法典》的编纂历程,了解了建国以来5次启动制定和编纂民法典工作情况,明晰了《民法典》对原民事法律条文延续、修改、重新制定等,深刻理解了我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作为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大成果的深远意义。针对《民法典》对教育治理的影响,王有强通过职务代理、信息保护、个人隐私保护等案例,强调了行使职权必须厘清自身行为和活动的范围和界限,讲清楚了《民法典》与提高学校治理水平的关系,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系。

从奴隶时代的汉谟拉比法典到初步工业文明时代的法国民法典以及工业文明相对成熟后的德国民法典,大历史视线下的法典意义解说,让师生对伴随着人类文明信息化时代到来应运而生的《民法典》有了更多期待;主题鲜明、内容丰富,系统深刻、见解独到,既有理论高度又贴近实际的理论报告,引领师生较为完整地学习管窥了《民法典》“社会生活百科全书式”法律的全貌,基本掌握了《民法典》的重要意义、价值体系、结构内容以及对教育治理的影响。“法与时转则治。”,广大法律专业教师纷纷表示,面对7编1260条、10万多字,这一条文最多、体量最大、编章结构最复杂的一部法律,将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加强对民法典专业术语的解读和民事法律制度的研究,全面助推全社会成员养成自觉守法的意识,形成遇事找法的习惯,培养解决问题靠法的意识和能力,根植法治精神,服务于国家民法理论体系、话语体系的完善和国家现代化建设。



友情链接: 秦岭生态文明教育网 古农学网 中国法律资源库 中国法律信息总库
  • 版权所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社会发展学院 地址:陕西·杨凌 邮编:712100 负责人:侯东丽 网管员:王娜 技术支持:贝塔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