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6日下午,荷兰瓦赫宁根大学农村社会学系教授、意大利农业部部长顾问扬•杜威•范德普勒格(Jan Douwe van der Ploeg)在北绣山活动中心北报告厅为我校师生带来了一场题为“中国农业比较研究及其独特性分析”的学术报告会。人文社会发展学院院长付少平及我校各专业师生出席本次报告会。此次报告会主要通过英语进行,并伴有中英对照的PPT展示,我院青年教师刘娟博士现场提供简短翻译与解释帮助听众更好地理解讲座内容。
报告开始前,刘娟老师向大家介绍了范德普勒格教授的履历以及与其交流过程中的一些轶事,说明了“杨大爷”这一昵称的由来,并简单介绍了范德普勒格教授的著作《新小农阶级》及其研究方向、研究内容及研究过程。
报告伊始,范德普勒格教授以中国小农农业从四十年前的负面形象转变为现今需要积极探索的正面案例入题,运用多年来实地调研所得的数据,一改我国对小农农业落后性的认识,以更全面的视角重新审视小农存在的意义与价值。他向大家阐述了小农在粮食安全、可持续发展、生物多样性、就业与收入以及整体的经济发展等方面的独特表现,并通过具体的数据与结构图向我们呈现了中国小农农业的减贫功效。
针对中国小农对中国农业发展的积极影响,范德普勒格教授从劳动力流动、农业科学技术研发、农业资金来源、生产资源流动及农产品价值链的分配等角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劳动力流动不仅不会阻碍中国农业的发展,还能促进农业技术的创新及资本向乡村的流入。随后,他以独特的国际视阈将中国小农农业与荷兰等国的企业农业作比较,分析了荷兰“食品帝国”控制下的荷兰农产品市场与中国城乡社会广泛存在的“集市”的差异性,并表示中国“集市”使产品价值更多地流向了农民,对农民获利空间扩大有着积极影响。
“如果世界变成了一个巨大的种植园,我们需要在每一个角落进行耕耘来生产足够的食物……那一刻,人类将再次成为园丁”,范德普勒格教授引用法国社会学家亨利・孟德拉斯的这句话,向我们描绘了他对小农农业重建的美好愿景。“一个拥有小农的世界必定比没有小农的世界更加美好”,范德普勒格教授以此收尾,表明了自己将不断探索小农农业发展未来的坚定信念。
报告结束后,我校师生积极向范德普勒格教授提问,提问角度包括小农农业能否在各国重建、新小农阶级的发展是否必然导致传统小农农业的消失以及投资回流农村的现实可能性等方面,深入探讨了农业发展模式、国家农业政策对农业发展的影响等问题,范德普勒格教授与我校师生进行了充分的互动和对话,场面十分活跃。
针对现场听众提出的问题,范德普勒格教授表示,“小农阶级及小农农业与城市社会发展的关系如同水之于鱼的关系,也许只有在其消弭时我们才能深刻体会其重要地位。我们需要重新发现和保护小农。”因此,他呼吁我国积极探索和完善相关农业政策和举措,使之与我国的农业现状相匹配,积极开展有关如何提高乡村吸引力、完善乡村建设等方面的研究,并相信小农农业经过不断的更新将助推我国社会的发展进步。
提问环节结束后,范德普勒格教授向提问的师生表示了感谢,并称这些问题对其进一步研究中国农业与小农农业很有启发。他选出了本场提问中最好的三个问题,并分别为三名提问者签赠了《新小农阶级》中译本。随后,付少平院长代表学院向范德普勒格教授赠送一套特色农具模型以示纪念。
此次报告会启发了我校师生以全新的战略眼光与国际视角看待小农阶级与中国农业,拓宽了师生们的研究视野,是对我校农村社会发展领域的研究思路的一次有益延展。按照计划,明年我校将邀请更多国际知名学者来校讲座讲学以及合作研究,以促进我校的学术交流与教育工作进一步同国际接轨,努力向世界一流农业大学的目标迈进。
“杨大爷”作报告
提问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