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关中乡村研究网  » 关于我们  » 中心专著推介  »

《推广的力量:眉县猕猴桃产业发展中的技术变迁与社会转型》出版

发布日期:2019-02-14  作者:  来源:  点击量:

  前言

  2011年8月,在新教工入职培训时,第一次听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创建的“以大学为依托的农业科技推广模式”,顿感眼前一亮。对于大学教授到农村帮助农民致富,我并不以为奇。因为在读本科期间,我就接触了不少走进田野从事乡村建设试验的专家。但是,一个国家重点支持的985高校,单设科技推广岗,推动一大批大学教师扎根泥土,以扶民致富为立身之命,却前所未闻。由此,接触、了解和深入研究这种农技推广模式,就成为我入职后想要做的一项重要工作。

  2015年暑期,在校科技推广处的课题资助下,我们依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村社会研究中心,组织中国农业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和西南大学中国乡村建设学院的农村研究力量共同参与,成立了一支由近10名教师20多名硕士研究生和本科生构成的调研团队,分赴陕西的白水、千阳和眉县开展农技专项调查,获得了丰富的调研资料,撰写了不少的调研报告和研究论文,从而对西农模式有了初步的认识。

  2016年暑期,我们决定集中力量,深入眉县农村,调研猕猴桃产业发展中的农技推广机制,试图定点突破,揭示科技推广支撑三农发展的西农模式。这次调研,我们组织的研究力量来自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山大学、南开大学、华中农业大学、海南师范大学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高校。之后,我们决定策划出版《“西农模式”研究案例丛书》,并将丛书的第一本定名为《推广的力量:眉县猕猴桃产业发展中的技术变迁与社会转型》。于是,从2016年9月到2017年元月,我们又多次赶赴眉县,开展专题调研,为本书的撰写搜集更加丰富详实的材料。

  秦岭太白山是我国猕猴桃的原生地,也是猕猴桃的最佳适宜种植区。眉县坐落于秦岭太白山下,拥有发展猕猴桃产业的天然优势。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眉县县委县政府开始试点推广猕猴桃种植,但成效一直不明显。2005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与宝鸡市、眉县决定共建猕猴桃试验示范站。为加速先进实用技术普及推广,推动产业发展,2006年,学校与眉县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同实施(第一期)“眉县猕猴桃产业化科技示范与科技入户工程”,由此为眉县猕猴桃产业的跨越式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2006年,眉县猕猴桃种植面积仅有8万亩,产量为11万吨。到2016年,眉县猕猴桃种植面积达到30.1万亩,产量增加到46万吨。目前,眉县98%的行政村都在发展猕猴桃种植产业,农民户均栽植猕猴桃4.5亩,人均1.16亩,从业人员数量达到12万人,全县人均猕猴桃收入超万元,猕猴桃已经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金蛋蛋”,“一县一品”的产业发展格局基本成型。经过10年的不懈努力,眉县猕猴桃已经享誉国内外,其品牌价值在2015年已达到91.50亿元,是全国59家区域品牌(地理标志保护类)中唯一的猕猴桃品牌。

  眉县猕猴桃产业取得的成绩见证了“校县合作”模式的成功,见证了农业科技“推广的力量”。10年来,“校县合作”结下了累累硕果,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专家也与眉县人民结下了深厚的情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横渠镇西寨村建立了猕猴桃试验示范站,试验站专家和眉县农技人员在科技推广过程中研发出“十大关键技术”,编制出《陕西省眉县猕猴桃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为眉县猕猴桃产业的长期持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同时,经过长期的实践探索和经验总结,试验站专家和眉县农技人员还建立起“1+2+2+N”的农技合作推广新模式,使科教专家与基层农技力量融为一体,促进实用农技进村入户,解决了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的难题,提高了眉县果农的作物技术水平。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专家的辛勤付出,眉县人民看在眼里,记在心里。金渠镇田家寨村的“西农路”,就见证了双方在两期“科技示范与科技入户工程”实施过程中建立起的深情厚谊。

  《推广的力量》记录了眉县猕猴桃产业发展10年来的历程,阐述了农技推广体制创新的理论逻辑,总结了眉县猕猴桃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我们用“接点推广”的理论框架来分析农技推广的内在逻辑,试图厘清现代农业科技进村入户的基本逻辑。我们认为以自然村为分界点,农业技术表现为两种截然不同的知识体系:村落之外,高等院校的科教专家和县乡农技推广人员共同分享作为科学性知识的现代农业科技;村落之内,乡村技术骨干以乡乡土专家的身份与普通农民共享的是作为经验性知识的小农耕作传统。这两种知识体系遵循着不同的技术运作逻辑,需要以自然村为接点在它们之间搭建起一套精巧的承接与转换为核心内容的衔接机制,才能真正实现农业科技推广的目标。

  “接点推广”的关键是构建起农技推广的“双向轨道”:在自上而下的轨道上,现代农业科技通过高校专家、县乡农技推广人员与村组干部的联结,被输入到村落社会传递给乡土专家,再经过乡土专家的翻译和转录,以可操作的实用技术的形式输出给科技示范户及其他普通村民。而在自下而上的农技需求信息传递的轨道上,农民在一线生产实践中遇到的技术难题,如果通过乡土专家依靠其掌握的既有技术资源无法提供解决办法,就可以通过村组干部等体制性力量向县乡农技推广机构反馈农技需求信息,再经由县乡农技推广机构告知高校科教专家加以技术研发,然后再通过自上而下的农技推广轨道加以化解。如此,以乡乡土专家为中介,现代农业科技与小农耕作传统之间的“双向轨道”就得以无缝衔接。

  整体来看,在眉县猕猴桃产业发展的过程中,试验站专家和眉县农技人员构建起的“1+2+2+N”的农技合作推广模式符合“接点推广”的理念,在现代农业科技与农民耕作传统之间构建起一套有机衔接机制,扭转了农技“无人推广、无心推广、无力推广”的局面,提高了农技成果的到户率、到田率和到位率,是一种建立在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的高效模式。

  但是,随着眉县猕猴桃产业的转型升级,现有的农技推广模式也面临新的挑战,农技推广开始出现明显的“内卷化”现象。为此,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和眉县党委政府已经开始实施第三期“科技示范与科技入户工程”,探索“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由高校提供创新技术,合作社为果农统一提供技术服务,大型企业统一收购贮运销售。眉县县域内已有齐峰果业、金桥果业等11个猕猴桃生产加工重点龙头企业和146个猕猴桃农民专业合作社,初步形成了“以大型龙头企业为引领,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主体,标准化生产基地为基础”集生产、贮藏、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完整产业链,农业科技推广模式的“升级版”已初现雏形。

  目前,学校正在积极推动以大学为依托的农业科技推广模式升级增效,进一步提升学校的社会服务能力和水平。按照《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十三五”发展规划》的安排部署,学校将围绕主导产业优化试验站建设布局,重点建设一批核心试验示范站,使其成为区域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产业领军人才培养中心、国际合作交流平台和创新创业孵化器;正在抓住机遇,构建由“核心试验示范站+示范推广基地+基层推广站”组成的技术推广体系;正在根据国家实施“一带一路”的战略需要,在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探索建设农业试验示范站,积极拓宽服务区域。

  同时,学校已经提出,要从理论高度对我国大学农技推广实践加以凝练,到“十三五”末,形成比较完善的中国大学推广模式理论体系,指导大学推广实践,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大学推广模式。我们希望,社会科学研究能够为构建成熟的升级版大学推广模式提供理论支持,使社会科学工作者也能够更好地实现“志在富民”的学术理想。

  目前,依托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省乡村治理与社会建设协同创新研究中心”,我们已经成立农业治理研究课题组,课题组将持续关注以大学为依托的农技推广模式,持续出版《“西农模式”研究案例丛书》,为打造升级版大学推广模式服务。

  

  目录

  第一章  西农模式:应运而生

  第二章  试验站:为有源头活水来

  第三章  县乡农技推广体系:涅槃后的新生

  第四章  乡土专家:农技推广的助推器与安全阀

  第五章  接点推广:西农模式的运作机理

  第六章  合作社:助力农技推广与三农发展

  第七章  推广改变社会:田家寨村篇

  第八章  推广改变社会:李魏村篇

  第九章  推广改变社会:豆家堡村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