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学院首页
  • 学院概况
  • 师资队伍
  • 人才培养
  • 科研与学科
  • 党建工作
  • 学生工作
  • MPA教育
  • 制度流程
  • 校友之家
栏目导航
  • 人物风采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人物风采

【师着匠心】卫丽:用高超专业素养,点燃大众知农爱农情怀

耕耘奉献——最具影响力的“三育人”代表

作者:  | 发布日期:2024-09-12 | 阅读次数:

卫丽.jpg

耕耘奉献——最具影响力的“三育人”代表:卫丽

卫丽,女,汉族,1980年2出生,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农业历史研究生教师。2010年来校工作,主要从事农业历史文化研究。主持“卫老师说节气”栏目,成为校内文化热门专栏;登陆陕西省社科联长安讲坛,主讲了《二十四节气: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的时间表达》;相关研究成果,获得省部级领导肯定性批示。

以专业素养,面向学生和社会大众积极讲授传统优秀农耕文化,荣获中国传统文化类课程思政示范课模范标兵等荣誉,为赓续农业历史“冷门绝学”作出了积极贡献,持续点燃着学生和社会大众知农爱农情怀。

主动挖掘:让农史资源成为农情教育的依托

“我们可以不知农,不事农,但不能轻农”,樊志民教授在央视《开讲啦》栏目的讲话,向社会传递着农业强国背景下强农教育的时代强音。同时,也让农史学人更深刻认识到,必须深入弘扬传统农耕文明,做好农情教育。

针对在校大学生有强烈知农爱农情怀,积极投身现代农业科技生产生活与乡村振兴工作,但是对中华传统优秀农耕文明这一农业农村农民的“根”与“源”却了解不深,接触不多的实际,卫丽在多年的教学积累下,坚持文化普化的深入浅出原则,主动深入挖掘农史中的优秀育人资源,形成学生能够感知和体察的优秀农耕文化。同时,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推动学生从课堂到课外、从校园到社会全方位地了解、关注和掌握相关农业历史文化知识,让知农爱农情怀深深扎根万年农业史,千年农耕文明。

为推动课堂教学、知识普及的生动性,她以农牧文明与汉唐盛世气象关系研究为切入口,深入调研黄河流域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农耕智慧,整合相关优质教育资源,先后面向本科生和研究生推出《二十四节气与农耕文化》《国学概论》《农业文化遗产学》《历史与人生》《中国文化地理》等8门传统文化通识课。同时,配合学校学院深入推进二十四节气、汉字、非遗、民俗等优秀传统农耕文化主题活动。累计选课、参与活动人数逾万人,受益学生覆盖全校各专业学科学子。

数字化解说:让农情教育成为社会大众生活的重要组成

为什么要分清五谷?为什么要知晓二十四节气?因为它们体现了中国人特有的知识体系与实践,对中国社会具有特殊的文化功能与价值。

信息化时代,卫丽紧跟数字化解说前沿要求,深入推动农史研究成果、心得体会走向多媒体平台,走向新闻媒介,走进社会大众生活。24集“卫老师说节气”“农史专家讲节气”简短精练又精美的教学视频,不仅成就了学校视频新闻热点专栏“节气西农”,更先后获得陕西教育厅网、陕西新闻网、西部网以及微信公众号、快手、B站等推介,引发广泛关注,深受师生及社会各界好评,累积点播量达到300万人次,有力地推动了中国农历和节气知识的普及。

她还主动走向长安讲坛,热情参与华中农业大学、运城博物馆、杨凌高新小学、陕西省人才培训班等,主讲报告,以“面对面”的交流,推动二十四节气等优秀农耕文化、文明成果更深入地走进大众。

成果化表达:以农史研究成果涵养优秀农耕文化

科教融汇,产教融合。卫丽坚持不断地推动研究成果成为育人素材,成为农耕文化的组成部分。

卫丽指导学生围绕农业文化遗产等主题,开展学科竞赛、三下乡、大学生科创等活动,喜获文化创意类大赛的国家级和省级奖项10余人次。带领科技史等专业研究生,有组织地开展农业历史、农耕文化与乡村文化振兴方面的课题研究,发表核心期刊以上论文10余篇,多人获得国家奖学金、石声汉奖学金、优秀学生干部等荣誉;以实际行动,推动学生在知农爱农实践中,增强传承传统文化、强农兴农的责任意识。

她受邀担任即将在央视等主流媒体上线的《二十四节气》纪录片编剧。所形成的研究成果《小满:麦穗初齐稚子娇,桑叶正肥蚕食饱》被《北京日报》理论版(2022.5.23)发表;《二十四节气: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的时间表达》被教育部办公厅采纳;,用理论成果,服务于优秀农耕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面对未来,卫丽表示,将出版《二十四节气与农耕文化》等教材,更深入地开拓农耕文明的“小切口”,讲述好农耕文化“大课程”,切实履行好一位农史学者对学生、社会与时代的责任。


友情链接: 秦岭生态文明教育网 古农学网 中国法律资源库 中国法律信息总库
  • 版权所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社会发展学院 地址:陕西·杨凌 邮编:712100 负责人:侯东丽 网管员:王娜 技术支持:贝塔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