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教师应邀参加“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2025年学术年会”
11月7日至10日,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2025年学术年会在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校区召开。本次年会由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与广西民族大学联合主办,吸引了来自全国105所高校与科研院所的520余位专家学者参会,旨在深化科学技术史研究,促进学术交流与合作,推动学科繁荣与人才培养。我院中国农业历史文化研究所杨乙丹教授、卫丽副教授、赵越云副教授、任文洁博士应邀参会并作专题报告。

本次年会设1个主会场与25个分会场,涵盖数学史、天文学史、物理学史、技术史、科技考古、医学史、农学史、传统工艺等多个研究方向,由学会各专业委员会具体组织,体现了科技史研究的广度与深度。
在农学史分会场,杨乙丹教授以《中华农耕文明的原创性制度贡献》为题作主旨报告。报告立足“制度是文明的基石”这一核心判断,系统梳理了中华农耕文明制度生成的历史路径,深入剖析农耕文明中社会主体与自然系统、社会系统之间的互动关系,揭示了农耕制度在维系社会稳定、促进文明延续中的关键作用,为理解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的治理智慧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
在科学文化分会场,卫丽副教授以《顺天应时:节气文化的家风实践与当代传承》为题,探讨节气文化如何通过家庭伦理与日常生活实践嵌入中华文明的深层结构。报告结合田野调查与文献分析,指出节气不仅是自然时序的标记,更是家风传承、代际教育的重要载体,其当代价值在于唤醒文化自觉、重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活方式。
在科技考古与文物保护分会场,赵越云副教授以《南方稻作农业类型的历史演进与长江文明的特质探析》为题,从考古学与环境史双重视角,梳理了南方稻作农业从起源到成熟的发展脉络,揭示其对长江流域文明形态、社会组织与技术体系的塑造作用,为理解“长江文明”独特性提供了扎实的实证支撑。任文洁博士则以《先秦时期关中地区麦作农业的考古学观察》为题,通过系统梳理关中地区出土的植物遗存与农具资料,探讨麦作农业在先秦时期逐步取代粟作、成为区域主导作物的历史过程及其社会经济动因,为理解中国北方农业转型提供了新线索。
四位教师的报告内容扎实、视角新颖、论证严谨,获得与会专家的高度评价,充分彰显了我院在科技史研究领域的学术影响力与团队协作能力。通过此次参会,我院教师不仅与国内同行进行了深度学术交流,也为后续跨学科合作与科研项目拓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终审:侯东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