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学院首页
  • 学院概况
  • 师资队伍
  • 人才培养
  • 科研与学科
  • 党建工作
  • 学生工作
  • MPA教育
  • 制度流程
  • 校友之家
栏目导航
  • 新闻速递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新闻速递

双师同堂:助力法学一流专业内涵发展

作者:王凌云 邵贵文 刘俊亭  | 发布日期:2021-10-14 | 阅读次数:

“从最初的老带新同堂到理论与实务同堂,从开始的单一课程活动,到现在的全课程同堂教学,尝试了法治小院模式探索,催生了千人诵宪法、民法典进乡村等品牌活动,推动了法律专业教学的知识开放、师资开放、思维开放、场地开放,为法学一流本科专业建设作出了有益探索”。中国政法大学品牌与社会信用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科学技术法学会执行秘书长、北京知识产权研究会副会长刘瑛教授在近日访人文学院时,对学院“双师同堂”教学改革探索给予了高度肯定,也再次推动着师生集体思考如何把这两位老师“一台戏” ,多元互动“活课堂”的全新互动教学推向深入与发展。

“双师同堂”教学由来

“最初的双师同堂,其实就是简单的资深教师带着新进教师的一种观摩尝试。在新老教师的教学研讨中,我们逐渐发现传统教学中每位老师的研究领域较为单一,常常会将实体法与程序法分离开来讲授,与司法实践二者密不可分相背离,不利于学生的整体思维的培养,萌发了邀请专业律师等实务人士辅助教学的想法”。作为改革主要发起人的党支部书记、法学系副主任徐春成副教授谈起“双师同堂”老带新教学中增加实务教学的朴实初衷。

一份心动一份行动。本着对学生负责、对教学质量负责的态度,在征得学院同意下,徐春成等充分发挥法学专业20多年办学“老专业”的优势,与校友联系、与实习基地联系,从一门课程做起,从一次实务老师教学邀请开始,由内到外,逐步发展到广泛邀请律师、警官、法官、检察官等多元角色,混合式融入是教学的“同堂授课”。

“目前,已外聘行业专家教师20 余人,建立江西省高级人民法院等法学专业实习基地14家,与龙图教育、江西滕王阁律师事务所签订联合培养法律人才协议。”谈起“双师同堂”师资力量和开放程度,法学系负责人张祖庆副教授早已一改当初只能邀请校友律师的拘束感,语言间充满着以开放思维多元拓展教学场地、基地,夯实师资力量的自豪与建设好法学省级一流本科专业的自信。

“双师同堂”路径探寻

“作为一名律师,在法律界打拼多年,受理过很多案例,也有很多心得体会,能够娴熟运用到诉讼中,但是如何以教学的方式展现出来,讲给不同年级的本科生甚至研究生听,对我来说还真是一种挑战”学院客座教授、陕西标典律师事务所首席合伙人郭雪平律师谈起当初答应承接同堂授课任务仍对教学工作的不易感慨万分。

案例教学、实践型教学虽然重要,但不能代替传统的法学理论教育。如何确保“实务+理论”两位老师唱好“一台戏”,共呈精彩一课,让课堂“活”起来。法学系对创新“双师同堂”教学法给予了全方位探索。

从以辅助角色身份配合实务教师讲好专题讲座开始,积极担任好课堂主持人,提前熟悉主讲内容,做到课堂上精准地将整堂课的知识点进行有机贯穿,并通过对话方式对实务专家的主讲内容进行适当延伸和深入,及时进行课后的总结和提升,以问题意识引导学生对实务专家讲授的主题进行延伸思考。立足改变传统被动接受式学习的弊端, 以学生为主导,推动每个学生都能参与进来、主动思考,主动引导学生融入实务教师提出的互动问题,形成了“生生互动”、 “师生互动”、 “双师互动”多元互动的氛围,让课堂从老师“一枝独秀”到成为同学们的舞台。同堂实践教学中,逐步摸索出将课程分为课前准备、引导授课、师生论辩、总结深化的同堂教学四个环节,形成了同堂解析案例、法庭审判观摩、学生模拟审判等特色教学单元,开展了“诊所式”教学、启发式教学、翻转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模式。

双师同堂教学摒弃传统实体法律的固化接收,以系统的程序法理论与实践,让学生在“新模式”教学体验中找到两者的平衡。双师同堂教学以“实战性”的火药味得到了专业学生的广泛认可。上课的研究生表示“以前也学习过了《民法》《诉讼法》等知识,但是双师同堂教学在课堂上针对歧义问题进行辩论,让我们更深刻理解到了立场和观点差异,对培养我们分析问题能力和运用法律条文的能力十分有指导意义”。

书写“双师同堂”新篇章

在双师同堂理论与实务教学中,实现提升学生的知识与技能素养,促进学生个体职业伦理的内化,培养学生的法治观念和程序正义观念,学院积极促进专业教师依托陕西省农业法环境法研究中心,在农业法、环境公益诉讼、食品安全、农村法治、村民自治等研究领域开展同堂教学,实现教研相长,推进一流法治人才培养,在2020年实现法学专业入选陕西省一流本科专业。谈起“双师同堂”教学改革,院长赵晓峰从“双一流”建设高度给予了充分肯定。

“让法律专业学习从学校走入社区、法庭,走向居民生活社区的各个角落。”作为双师同堂实践教学模式之一“法治小院”教学改革发起人的青年教师刘鹏副教授对“双师同堂”教学进行了有益拓展,会同杨凌示范区司法部门实务专家,组织师生团队共同深入杨陵街道姚安社区、张家岗社区为居民提供法律咨询服务。

积极克服新冠疫情影响,董红教授推进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双师同堂”教学工作,让《行政法与行政诉讼原理与实务》课程持续走深走实,突破疫情空间的隔离,让互联网飞跃千山万水,辐射教育。

组织开展智慧法庭庭审汇报竞赛,开展“法庭进校园”系列精准普法宣传活动,组织观摩学习法院审判工作,参加全国高校民商事模拟法庭竞赛等,通过引进来、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双师同堂”探索了“法学+”学科交叉融合,强化着学生坐下来会写、站起来会说、出门会协调的法学专业综合素养,助推着一流法治人才培养。

12﹒4千人颂宪法获得人民日报等中央媒体报道,民法典进乡村学习宣传活动获得央视频移动网、第一新闻等关注,学生在走进实在课堂中争当新时代法治守望者的实践成效始终让学院党委书记朱宏斌挂怀。“学生要先成为合格的、符合社会道德标准意义上的人,才能成为人才。我们正推动成立习近平法治思想教学研究中心,深化“双师同堂”教学的知识新领域,用德法兼修的人才培养新理念,进一步夯实为培养应用型、复合型高端法律人才的思想基础,不断谱写法学教育的新篇章。”


编辑:王娜
终审:常振山
友情链接: 秦岭生态文明教育网 古农学网 中国法律资源库 中国法律信息总库
  • 版权所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社会发展学院 地址:陕西·杨凌 邮编:712100 负责人:侯东丽 网管员:王娜 技术支持:贝塔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