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师生参加“中国农业历史学会第八次会员代表大会暨2024年学术年会”
12月6-9日,由中国农业历史学会主办,南京农业大学、《中国农史》编辑部承办的“中国农业历史学会第八次会员代表大会暨2024年学术年会”在南京举行。会议共有来自全国农业展览馆(中国农业博物馆)、中国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中科院自然科学史所、北京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中山大学、山东大学等数十家高校和科研单位的26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我院农史所10余位师生参加了本次会议。
农史所10余位师生参加了中国农业历史学会第八次会员代表大会暨2024年学术年会
12月7日上午,中国农业历史学会第八次会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第八届理事会理事、第八届理事会理事长、副理事长、常务理事,提名并表决通过学会秘书长、法定代表人和副秘书长。农史所樊志民教授、朱宏斌教授受聘为中国农业历史学会学术顾问,杨乙丹教授当选为中国农业历史学会第八届理事会副理事长,李荣华副教授、卫丽副教授、程至杰副教授、赵越云副教授当选为理事,赵越云副教授兼任副秘书长。
樊志民教授作主旨报告
杨乙丹教授作主旨报告
12月7日下午,中国农业历史学会2024年学术年会开幕,来自中国农业博物馆、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中国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复旦大学、中国农业出版社等单位的专家,围绕农史研究前沿热点和重点话题做主旨报告。其中,樊志民教授、杨乙丹教授分别做题为“都市与农业关系史”、“农耕文化的研究转向与价值实现”的主旨报告。樊志民教授立足城乡关系的马克思主义阐释,介绍人类发展进程中不同时期的城乡关系分野,认为随着社会朝更高阶段发展,未来城乡必将实现融合,学界应积极尝试探索都市农业、未来农业相关的农史研究。杨乙丹教授系统回顾农耕文化的概念提出与学界讨论历程,认为从“自然人化”、“人自然化”的本质属性出发,可以更好把握农耕文化的内涵,提出“农耕文化的圈层结构”新概念,强调农耕文化研究应夯实基础、凝练价值、贴近生活、创新传播。樊志民教授和杨乙丹教授的主旨报告,引起了与会学者的热烈反响。
12月8日,中国农业历史学会2024年学术年会开展分论坛报告。本次年会共设置7个分论坛,朱宏斌教授主持第3分论坛,来自南京农业大学、中国农业博物馆、内蒙古大学、河北大学等单位的10余名学者,分享了自己的研究成果,朱宏斌教授一一做了点评。学院博士生王家保、硕士生刘书林分别做了题为“解体与重构:近代关中水利秩序的变迁”和“北宋时期占城稻在南方地区的引种与推广”的学术报告。
通过参加此次学术盛会,进一步增强了学院与农史学界的沟通与交流,为农史所师生拓展研究视野、创新思考维度、展示最新研究成果提供了良好机遇,为培养更多优秀的农业历史研究人才和推动学院农史学科发展提供了重要契机。
1
终审:侯东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