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学院首页
  • 学院概况
  • 师资队伍
  • 人才培养
  • 科研与学科
  • 党建工作
  • 学生工作
  • MPA教育
  • 制度流程
  • 校友之家
栏目导航
  • 新闻速递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新闻速递

亨利•伯恩斯坦教授漫谈发展理论

——记人文讲坛第28讲

作者:李睿 林志 刘娟  | 发布日期:2016-05-12 | 阅读次数:

  

  5月3日晚,一场有关“发展话语、学说与体制”的学术漫谈活动在人文社会发展学院模拟法庭进行。主讲人是来自英国伦敦大学亚非学院(SOAS)著名教授亨利•伯恩斯坦。

  伯恩斯坦教授首先分别介绍了发展话语(developmentdiscourse)、发展学说(developmentdoctrine)与发展体制(developmentregime)的主要关注点,即,发展话语是关于“为什么发展是一件好事”的一些思路框架;发展学说是“如何实现发展”的战略和政策框架;发展体制则关注的是实践发展学说需要国家(和非国家)机构有什么样的制度和制度过程。紧接着,伯恩斯坦教授以时间为主线介绍了不同时期“发展”概念与发展问题的演变过程。在大量的文献资料证据支撑下,他认为“发展”的概念最早产生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西欧,且与工业化与城市化之影响以及欧洲对亚非地区的殖民紧密相关。而后在20世纪40年代至70年代期间,又由于欧洲殖民主义在亚非大陆的终结以及新兴独立国家致力于“国家发展”,强调国家在经济规划和管理中的主导作用、超级大国的对抗与各自发展学说的推广等原因而进入“发展主义”阶段。

  20世纪80年代以来,发展进入全球化和新自由主义时代,其中“全球化”则意味着资本、商品、通讯以及人口的全球性流动,国家经济的更大整合与相互依赖;新自由主义则更多强调“市场”作为经济增长和繁荣的基础优势。伯恩斯坦教授进一步分析了关于全球化程度与影响的争议,以及新自由主义产生的原因和背景,如何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形成“华盛顿共识”,强制南方国家“减少国家干预”以“回归正常市场价格”,进行“结构调整”。与此同时,新自由主义也成为世界银行及西方主要双边援助机构重要的发展理论,并增加货币贬值和国际国内贸易的自由化。20世纪90年代末期,国家在发展中的某些作用重新得到认可,“发展消除贫困”的使命也重新被提及,鼓励创造“有益于穷人的市场”,并将“善治”、“参与”、“社会资本”等纳入发展学说议程之中,非政府组织作用扩大,发展话语转向“后华盛顿共识”。但伯恩斯坦教授认为,“后华盛顿共识”依旧是以市场主导的新自由主义原则为基础,与“华盛顿共识”并无明显区别,且在这一时期,也就是过去的二十年左右,对南方国家的“攫取主义”有增无减,因而是可疑的。

  伯恩斯坦教授最后总结了两种典型的新自由发展主义话语、学说和体制的替代路径,即以埃斯科瓦尔为代表的“拒绝发展派”以及另外一些希望在主流话语、学说和体制中寻找“策略空间”的流派。但是,到底有多少“策略空间”的问题可能会因经济、社会、文化和政治环境的差异有不同的答案,同时也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有所不同,因为“发展”总是牵涉到各种相互竞争的社会力量之间权力关系的对抗与转变过程。随后,伯恩斯坦教授与现场师生就相关主题进行了热烈的互动和讨论。

  本次学术漫谈活动采用报名和邀请制,这也是人文讲坛系列的第28讲。伯恩斯坦教授曾任伦敦大学亚非学院发展研究系主任16年,拥有剑桥大学历史学学士学位和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社会学硕士学位。曾在英国、法国、荷兰、加拿大、美国、中国、南非的多所著名大学任教。曾长期主编国际著名学术期刊《农民研究》和《农政变迁》,并为《农政变迁》杂志的创始人之一。其研究领域包括社会理论、发展理论、政治经济学、农政变迁、土地改革等。主要著作包括:《农政变迁的阶级动力》(2010,已有中文译本)、《南非农政问题》(2006)、《非洲的圈地?“旱地中湿地”的社会动力学》(2000)、《农政问题》(1996)、《亚洲的种植园、无产阶级与农民》(1992)、《农村生计:危机与应对》(1992)、《粮食问题》(1990)、《第三世界的斗争》(1982)、《欠发达与发展:第三世界的今天》(1973)等。

  

   

   


编辑:0
终审:0
友情链接: 秦岭生态文明教育网 古农学网 中国法律资源库 中国法律信息总库
  • 版权所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社会发展学院 地址:陕西·杨凌 邮编:712100 负责人:侯东丽 网管员:王娜 技术支持:贝塔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