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管理系本科生赴北京访问多个慈善公益组织
2016年8月13-22日,人文社会发展学院公共事业管理系2014级本科生石佩颖、徐茜和2015级本科生张阳、龙凤艳一行四人赴北京调研访问多个慈善公益组织、媒体和学术机构,集中了解我国当前慈善体系、废旧物回收与捐赠状况、新型公益组织与社区共同体构建,全方位接触和认识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扶贫与公益机构及其行动,同时结合石佩颖等同学参与的国家级大学生科研创新项目“废旧回收与慈善捐赠的国内国际比较”开展相关调研。
中国国际扶贫中心
此次访问的机构,既有国务院扶贫办直属的“中国国际扶贫中心”(IPRCC)、中国规模最大的专职扶贫公益机构“中国扶贫基金会”(CFPA)、共青团中央发起的全国性公募基金会“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CYDF)以及由李亚鹏、王菲倡导发起的“嫣然天使基金”,也有专注旧衣物回收捐赠、目前已成为全国旧衣物等物资捐赠方面最大平台的“随手公益”,还有《南方都市报》等关心和关注慈善公益事业的媒体。此外,四位同学还走访了关注食品安全、生态农业和三农问题、旨在搭建有机农业生产者和消费者直接沟通的平台,既帮助消费者找到安全、放心的产品,也帮助农户拓宽市场渠道,鼓励更多农户从事有机农业,从而减少化肥和农药带来的环境污染、维护食品安全、实践公平贸易的“北京有机农夫市集”(Beijing Farmers’ Market),以及中国农业大学组织发起的“生产者关怀消费者的健康,消费者关注生产者面临的生产与生计困境”的“巢状市场”(Nested Market)等新型的公益组织及社区共同体。
中国国际扶贫中心调研
调研小组在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
访问中国扶贫基金会并与志愿者交流
出发之前,在刘娟老师指导下,同学们利用暑期前三周的时间在理论、方法等方面作了积极充分的准备,不仅查阅了相关的研究文献资料和组织机构的基本信息,对这一领域有了基础的印象,同时还与其他调研小组的同学们一起阅读分享社科经典理论和方法方面的书籍十余本,多次组织讨论研究设计并形成访谈提纲和初步的问卷。每到一个机构,同学们不仅全面地认识和了解了其基本的工作内容与发展愿景,同时也能够就自己学习和研究所关心的各个方面提出一些疑问,向背景多元、阅历丰富的各位负责人虚心求教,整个调研过程非常充实而富有启发性,极大地开阔了同学们的视野。期间,四位同学还参观访问了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感受其人文氛围、学术精神和国际化视野,并与相关老师及硕博研究生进行了交流。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
在随手公益和北京有机农夫市集调研访问时,同学们更是直接作为志愿者投入到公益行动中,帮助整理收集到的旧书籍、搬运农产品、发放市集传单等,这种体验让大家能够更真切地体会这些组织和行动存在的意义,也开启了更为深入深刻的思考。诚然,我国慈善事业近年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仍有很多待完善之处,如部分组织公信力较低、信息的公开透明机制仍有不足、社会公益意识和公民慈善文化的塑造还需增强等。
同心互惠女工合作社/北京有机农夫市集
调研小组成员在有机农夫市集做志愿者
调研小组成员在随手公益做志愿者
此次本科生赴京访问多个不同类型公益慈善组织和机构也是人文社科国际化、大视野人才培养的一次重要尝试,访问过程中不仅得到了相关组织和机构的热情接待,也得到了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师生的大力支持,除大学生科研创新项目外,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基本科研业务费提供了部分经费资助。随后同学们将就此次调研访问的相关内容撰写数篇随笔和研究论文。
以下为调研小组同学的感受:
【龙凤艳】在这几天的调研访谈中,最为触动我心灵的一句话就是《南方都市报》的张老师所讲的“公益是一种生活方式。”当我们随手关一个水龙头,或许就能为山区的孩子多带来一度电;当我们少用一个塑料袋,或许就能为农民提供一片耕种的净土;当我们每天行走一万步,或许就能为山区的孩子们建立一座图书馆。每个生活中的小细节,都可以让我们成为公益的一份子。在现代互联网快速发展的时代,参与公益的渠道越来越广,门槛越来越低,每个人都可以来做公益与慈善,或许一个人的一个小小的举动,小小的善意,汇集成成百上千的力量之源,就可以推动社会的发展。所谓公益,其实就是公共利益,做公益,也就相当于是在谋求公众利益。少乘一辆私家车,多行几步路,少浪费水电,多使用环保袋,这些生活中一些非常小的举动,不但是做公益,而且也是宣传一种公益理念。或许下一代们在前辈们的身体力行和耳濡目染中,也对社会产生了这样一种公益意识,并且投入行动。这样的话,我们的社会将会变得更加慈善友爱、文明和谐。
【石佩颖】一周多的调研访问,使我们对慈善、公益事业以及扶贫领域的了解不再局限于阅读文献资料,通过对各个组织机构中各位老师的访谈,我们能清楚的感受到中国慈善事业的发展与进步,虽然不能否认其中存在许多问题和缺陷,但许多公益、慈善组织都在不断摸索,逐渐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比如中国扶贫基金会和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组织运行的市场化和其他措施使其发展成为资金来源渠道更广、社会公信力更高、影响力更大的基金会;而通过去随手公益等组织做志愿者,我们实际参与到废旧物捐赠的处理流程中,为废旧衣物、书籍的整理归类出一份力量,同时也对废旧物捐赠回收状况有了更深的理解。整体来说,这次调研带给我的收获之一是让我更加明白,文献书籍上有很多需要我们学习理解的知识,但绝不能取代实地调研,要对一个体系、一种现象进行深入了解,就要在掌握足够的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实地调研,不去亲身经历和感受,就难以进行追问、反思,进而引发更多的思考。
【徐茜】这次北京之行着实见识到了很多无法从文字中得到的东西,也有了相比看书而言更加深刻的感想。对国际扶贫中心的拜访让我们了解了我们的国家对世界减贫工作的大力支持;青基会和扶贫基金会这两个原本在体制内的组织在脱离体制之后的发展,不禁让我们开始思考公益组织和体制间的关系;对嫣然天使基金的了解,让我们反思现代医疗体系的不完善:《南方都市报》的张老师则让我们感受到了媒体人独特新颖的思想;有机农夫市集和巢状市场这两个组织最让我耳目一新,他们采用了取消生产者与消费者间原本存在的中间环节,将这两者直接联系在一起,这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食品安全的发展,但最更让我有感触的是,这种方式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更在当下社会中开辟出了城乡交往的新方式。在随手公益的志愿活动应该是最让我们感动的,真的有人在无偿的、全身心的、持之以恒的为公益事业服务。
【张阳】通过这次调研,我们看到了各类慈善组织或机构的不同运行机制,解答了我们心中的疑问,并对我国现在的慈善机制运行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和概念。这些慈善组织就想一个个庞大而又精确的机器,连接着捐赠者和受助人,它是这三者之间重要的枢纽,传递着这个世界的大爱与温暖。我们访谈到的,有穿着高级西装,坐在温度适宜的办公室里为慈善项目做着总体策划的负责人,也有每个月只拿着最基本的生活补助,六年如一日的为随手公益基金做贡献而放弃工作的公益追随者;有言辞犀利,对中国慈善现状表达强烈不满的媒体人,也有风雨无阻地参与志愿活动,不求回报的志愿者,更有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慈善机构捐款捐物的普通捐赠者……尽管中国的慈善机制还有着诸多不足,但是,正因为有着这群孜孜不倦地追求“更好的慈善”的人,更让我们确信,慈善在路上。
终审: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