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心”助力学院心理育人工作
为扎实推进心理育人工作,学院努力打造全方位、立体化的“心”格局,切实增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进一步推动心理健康教育高质量发展。
制度创新与机制完善:构建“心”格局
学院不断健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制定并实施了《人文学院心理问题学生建档工作制度》《人文学院精准帮扶记录制度》及《学生心理成长手册》等系列制度。通过“三结合”原则——心理健康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普及教育与个别咨询相补充、传统教育与创新活动相促进,学院持续优化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构建“学院-班级-宿舍”三级心理呵护网络,学工队伍深化案例研究,提升心理危机干预能力,形成“重心下移、工作前移、重点突出”的高效运行机制。
资源整合与联动强化:打造“心”防线
学院着力整合工作合力,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和预警体系的基础上,加强与心理发展中心联动。邀请心理中心老师为心理委员开展“心理委员的自我关照与赋能”、减压赋能表达性艺术疗愈团体辅导、“话聊校园爱情”心理沙龙、“朋辈心理互助与危机识别”为主题的团体辅导培训会,增强宿舍长、学生干部、学生党员对心理问题的识别和干预能力,做到心理危机“早发现,早干预,早解决”,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推动我院心理育人工作做实做细。
教育融合与创新活动:激发“心”动力
学院坚持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普及教育与个别咨询、传统教育与创新活动的有机结合,以个人心理素质拓展训练为核心,采用“团体辅导+问题讨论+专业答疑”的闭环模式,有效提升心理育人效果。通过举办“发现生活中的美”打卡、手抄报创作、心理知识竞赛、心理观影及解忧杂货铺等线上线下主题活动,聚焦生命安全教育、人际交往、宿舍关系及情绪管理等关键领域,助力学生挖掘自身潜力,实现自我成长与进步。
数字赋能与平台拓展:拓宽“心”渠道
学院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依托学院官网、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开展多样化的线上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拓宽心理育人渠道。定期发布心理健康知识专栏,以每周一“问”的形式,解答学生在恋爱、人际交往、学业等方面的困惑。学院团委学生会设立“心·科普”、“心·鉴赏”、“心·测试”等板块,普及心理知识,推荐心理相关电影与书籍,激发学生关注心理健康的兴趣,持续提升心理工作的实效性。
家校共育与协同联动:构建“心”桥梁
学院高度重视家校合作,建立家校联动机制,通过线上家长会、暑期家访、家长课堂等形式,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增强家长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关注度与理解力,营造家校共育的良好氛围。定期向家长发送心理健康教育资料,开展培训,指导家长有效沟通、识别孩子心理变化,并提供心理支持策略,确保家校双方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上的协同一致,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长期以来,学院心理育人工作以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加强统筹规划,突显思想引领,不断拓宽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领域和空间,从更广角度、更大区域提升学生心理素质,推动学生潜能开发,实现自我成长与发展,推动心理育人工作的专业化、科学化。
终审:侯东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