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学院首页
  • 学院概况
  • 师资队伍
  • 人才培养
  • 科研与学科
  • 党建工作
  • 学生工作
  • MPA教育
  • 制度流程
  • 校友之家
栏目导航
  • 新闻速递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新闻速递

澳大利亚悉尼大学教授来校讲座讲学

作者:刘娟、柳泽凡  | 发布日期:2018-05-25 | 阅读次数:

  2018年5月19日始,澳大利亚悉尼大学人文地理学教授菲利普·赫希(Philip Hirsch)来访我校。22日晚,赫希教授在人文社会发展学院2216报告厅主讲【农村•社会•发展】系列讲座第二十讲——“排斥的力量:东南亚土地困境”,以各种排斥的力量为视角,分析东南亚土地困境的成因及其影响,本院及其他学院师生近百人参加。

  

  赫希教授认为,在经历了冷战后近二十年相对平静的时期后,全球范围内对于土地本身的兴趣和学界对土地问题的研究兴趣在过去十年左右的时间里均有重燃之势。2007/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土地问题中出现了很多新的行动主体、新的过程和概念。在东南亚,这些新因素的加入也进一步加剧了“排斥”的发生。“排斥”,既是现代化进程中土地资源攫取的一种手段,同时也是一个过程,其焦点在于竞争性的冲突和权力关系,通过排斥以阻止某些群体从土地中受益,从而实现其他商业利益或政治目的。

  赫希教授从一个无法获及土地的人所面对的境况出发,通过多个案例来分析其无法获及的原因以及多种排斥的力量。其中之一是造成“不许”的力量,这包括一些基本的法律法规原则,也包括来自国家或者非政府部门和机构的多种管制与调控;第二个原因则是导致“不能”(要不起)的力量,在新自由主义意识形态支配下,市场被信奉为天然的分配工具,以至于很多土地会因转为非农用途可获得不菲的报价而使农业生产者完全无法与之竞争;第三种情况则是使其“不敢”的力量,在或明或暗的暴力或威胁之下,人们不得不放弃或离开自己所耕种的土地;第四种情况则是控诉某种土地占有“不该”的力量,失地/无地人口或试图捍卫其土地的人们亦会通过道德主张、谈判或其他规范性的力量以使土地能够真正属于耕者,并进一步阻止土地攫取。

  赫希教授进一步分析了一系列的排斥过程,并用相关案例对各种类型的排斥过程进行了阐述。土地权益正规化就是排斥过程的一类,例如,泰国的土地确权、老挝的土地和林地分配、以及菲律宾土地改革等,都属其列。第二种排斥过程则是保护,这包括国家对自然保护区以及森林公园、非狩猎区的划定等,都在很大程度上排斥了原住民获及土地、森林及相关产品的权利。赫希教授认为,油棕、咖啡等繁荣作物的扩张以及对其相应经济价值的考量,使得粮食作物耕种等土地用途无法与之竞争。此外,后农业时代以城郊发展、旅游、水电站与水库建设等为由掀起的新的圈占构成了更多新形式的排斥,与此同时也产生了深刻的社会分化并激起诸多反排斥的行动,这无疑给国家和社会带来了诸多两难处境。而与土地有关的排斥的现象不仅仅是在东南亚发生着,在世界其他很多国家和地区也有类似的现象和过程在发生。

  讲座最后,围绕土地经营规模、土地研究的中心问题、排斥与发展悖论等问题,现场师生与赫希教授与进行了互动和交流,大家在赫希教授的分析中颇受启发。

  

  赫希教授此次来访为期两周,除了【农村•社会•发展】系列讲座外,他还主讲了社会学研究生英文课程《贫困与环境研究专题》中有关东南亚环境政治的部分,在学院师生陪同下,赴杨凌和宝鸡部分村庄调研了解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和农业经营模式,随后还将与学院青年教师开展相关合作研究。

  

人物简介:

  菲利普•赫希(Philip Hirsch)出生于1957年。1978年获英国牛津大学地理学学士学位,1980年获邓迪大学地理学硕士学位,1986年获得伦敦大学亚非学院社会人类学博士学位。至今已在悉尼大学任教30年,为悉尼大学人文地理学教授。曾任澳大利亚湄公河资源研究中心主任,目前为清迈大学区域社会科学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赫希教授已发表了大量的有关泰国和湄公河周边广大区域环境、发展与农业转型的论文。近年编著及合著的作品主要有:《排斥的力量:东南亚土地困境》(2011)、《湄公河:社会法律视角的流域开发》(2016)、《劳特里奇东南亚环境手册》(2017)等。


编辑:0
终审:0
友情链接: 秦岭生态文明教育网 古农学网 中国法律资源库 中国法律信息总库
  • 版权所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社会发展学院 地址:陕西·杨凌 邮编:712100 负责人:侯东丽 网管员:王娜 技术支持:贝塔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