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学院首页
  • 学院概况
  • 师资队伍
  • 人才培养
  • 科研与学科
  • 党建工作
  • 学生工作
  • MPA教育
  • 制度流程
  • 校友之家
栏目导航
  • 新闻速递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新闻速递

研究生全英文课程《贫困与环境研究专题》顺利结课

作者:吴琼 郭艳妮 王曼  | 发布日期:2018-06-04 | 阅读次数:

为了进一步拓宽研究生国际视野,充实研究生培养体系和课程设置,提高学生培养质量,人文社会发展学院于2018年春季学期再次开设了外教全英文课程《贫困与环境研究专题》(Seminars on Environment and Poverty),并于近期圆满结课。

该课程涉及政治生态学,资源采掘主义与自然资源管理,生态分配冲突,污染、剥夺与积累,生态经济学,自然的社会建构,贫困、健康与环境正义,多种环保主义思潮,替代选择与可持续发展论争等十余个专题,由奥地利维也纳大学和英国剑桥大学玛丽·居里高级博士后研究员伊莎贝拉·拉德胡博(Isabella M. Radhuber)、西班牙巴塞罗那自治大学环境所研究员乔治斯·卡利斯(Georgios Kallis)和澳大利亚悉尼大学人文地理学教授菲利普•赫希(Philip Hirsch)三位学者联合主讲,学院青年教师刘娟博士负责课程协调并参与了部分模块的教学。人文社会发展学院2017级社会学研究生和亚太森林组织全英文授课硕士项目的国际学生选修了该门课程,此外,学院本科生和其他专业研究生10余人申请旁听并积极参与了课程相关的活动。

本次课程在2017年下半年即已开始筹划,在课程负责人的协调下,几位老师提前精心选择和准备了课程核心阅读材料和延伸材料,并在开课前一个月公布教学计划,同时为学生提供核心阅读材料。课程主要采取“外教授课+小组讨论+分享展示+协调教师重难点提示与总结”的方式进行,根据学生阶段性的反馈,授课教师也在不断对课堂组织方式进行一些灵活的调整。围绕“贫困与环境”的诸多维度,几位老师通过详实的数据文献资料、生动有趣的案例分析以及充满了思考魅力的理论阐释,深入浅出为同学们介绍了各个专题的主要概念、理论观点、研究视角和方法等,并通过对相关阅读材料的深度剖析,以国际化的视野对贫困与环境相关问题进行跨学科的解读。

为充分调动同学们的课堂积极性,除了传统的授课方式以外,各位老师穿插组织同学们就不同的问题进行小组讨论。老师们则在讨论过程中参与到各个小组与组员进行交流,并引导同学们从多个视角思考问题。讨论的结果既可以通过语言表述,也可以以画图等其他的形式呈现,以充分锻炼同学们的想象力和逻辑能力。除此之外,为了加深同学们对贫困和环境主题的直观印象与体悟,几位老师也融入一些视频短片来引导大家对问题进行反思,确保教学与互动效果。对于课程中的重难点问题以及学生感觉困惑的地方,刘娟老师会及时进行必要的中文阐释和补充说明,以便大家都能够充分理解课程内容,跟上英文授课进度。

多元化的教学组织方式,生动有趣的课程设计,充分的讨论和互动,让选课和旁听的同学们都颇为珍惜这样的机会,积极参与和享受这一过程,当然也收获良多。课程结束后的匿名评估与反馈中充分反映了学生的感受。

“全英文授课模式是一种全新的体验,授课主题以及研究角度都与其他课程不同,外教们所涉及的很多新的理论框架和分析结构,更能开拓我们的视野。老师们启发我们从全新的视角看待贫困与环境问题,无论是在知识面扩展还是在学习能力提升方面,都让人受益良多。”

“印象最深的是拉美的资源攫取、全球环境正义地图和国内尘肺病的部分,这个课程所涉及的环境与社会、环境与贫困、环境与全球价值链的关联等很多问题拓展了我的视野,很多主题很有意思,也很有现实意义,非常喜欢这门课程。”

“外教课堂给了我们一个广阔的国际视野,也提供了与国际学生交流的机会;一些小组讨论的主题,外教给予的空间很大,充分调动了每个同学的思考积极性;这个课程启发我们看待社会问题不再停留在表面,而应该有多元主体、多个层次、多种视角。”

亚太森林组织全英文授课硕士项目的国际学生更是表达了他们自身如何通过这一课程的学习,从原本更多有关于生态环境的自然科学认知,转向了解其社会政治维度,进而逐渐形成跨学科思维的过程。

在授课之余,三位学者也分别面向全校师生开展了系列讲座,如伊莎贝拉·拉德胡博(Isabella M. Radhuber)博士以“拉美资源开采与可持续论争”为题主讲了“农村•社会•发展”系列讲座第十九讲;乔治斯·卡利斯(Georgios Kallis)与师生分享了如何写好学术论文的经验和心得;菲利普•赫希(Philip Hirsch)讲述了东南亚的土地困境以及其中的各种排斥力量等。


人物简介:

伊莎贝拉·拉德胡博(Isabella M. Radhuber),2012年获奥地利维也纳大学政治学博士学位,现为玛丽·居里/薛定谔高级博士后研究员,在剑桥大学地理学系、巴塞罗那自治大学环境研究所、维也纳大学政治学系跨校从事研究工作。主要关注自然资源管理体制中的政治经济学,其研究工作主要集中于玻利维亚和厄瓜多尔的多民族文化和后殖民主义,她以多种语言出版了多部著作,并在《地球论坛》、《政治地理学》、《拉美政策研究》等期刊上发表了数十篇学术论文。

 

乔治斯·卡利斯(Georgios Kallis)是一名致力于生态经济学和政治生态学的环境科学家,现为巴塞罗那自治大学经济学与经济史教授、环境所研究员。精通自然哲学与后现代研究、发展研究。其研究兴趣包括环境恶化的政治经济根源,以及相应的影响在不同权力、收入、阶级群体中的不均衡分配。研究领域为生态宏观经济学、政治生态学、气候变化、干旱和冲突等。他在国际知名期刊发表了大量学术论文,其主要著作包括《可持续流域治理综合评价》(2007)、《地中海沿岸地区城市水资源综合管理系统》(2007)、《水资源规划与评价的综合审议决策过程》(2007)、《去增长化:一个新时代的词汇》(2014)等。他主要讲授《政治生态学》等课程,近期,他积极通过网络平台指导年轻的学生和学者提高其学术写作能力。

 

菲利普•赫希(Philip Hirsch)1978年获英国牛津大学地理学学士学位,1980年获邓迪大学地理学硕士学位,1986年获得伦敦大学亚非学院社会人类学博士学位。至今已在悉尼大学任教30年,为悉尼大学人文地理学教授。曾任澳大利亚湄公河资源研究中心主任,目前为清迈大学区域社会科学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赫希教授已发表了大量的有关泰国和湄公河周边广大区域环境、发展与农业转型的论文。近年编著及合著的作品主要有:《排斥的力量:东南亚土地困境》(2011)、《湄公河:社会法律视角的流域开发》(2016)、《劳特里奇东南亚环境手册》(2017)等。


编辑:0
终审:0
友情链接: 秦岭生态文明教育网 古农学网 中国法律资源库 中国法律信息总库
  • 版权所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社会发展学院 地址:陕西·杨凌 邮编:712100 负责人:侯东丽 网管员:王娜 技术支持:贝塔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