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学院首页
  • 学院概况
  • 师资队伍
  • 人才培养
  • 科研与学科
  • 党建工作
  • 学生工作
  • MPA教育
  • 制度流程
  • 校友之家
栏目导航
  • 新闻速递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新闻速递

我院5篇毕业论文荣获2018届本科生“百篇优秀毕业论文(设计)”

作者:吴卫波 王凌云  | 发布日期:2018-06-25 | 阅读次数:

  按照《关于做好2018届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检测、答辩及评优工作的通知》精神,学院精心组织,按照学生个人申请,我院毕业答辩委员会评审推荐、学校专家组现场评定程序,我院张森等5名同学的毕业论文(设计)荣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8届本科生“百篇优秀毕业论文(设计)”,荣获数量在人文经管类中排名第二。

  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是本科生培养的重要环节,其质量直接反应本科生培养质量。我院法学、社会学、公共事业管理以及社会工作各专业具有鲜明的人文社科特色,学生在本科四年的学习过程中积累了坚实的学科知识基础,并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长期关注农村发展、社会治理等党和国家关注的焦点问题,将理论与实践问题有机融入到毕业论文的写作中。

  通过毕业论文写作,各专业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调查研究、解决问题,进而提升学生的科研素养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院通过毕业论文的开题、中期检查和最终答辩等程序,对学生四年学习成果、创新能力和自身素质进行了综合、全面的考核,同时也全面、综合地检验了我院教师的指导质量。在学院、各系的组织、策划及指导老师的精心指导下,论文(设计)质量逐年提升,本届学生更有了明显进步,特别是校百优毕业论文获得者体现了我院本科毕业论文的最高水平,充分展现了人文社会发展学院本科生的学习质量和科研潜质。

  人文社会发展学院2018届本科生“百篇优秀毕业论文(设计)”名单

          

“百优”论文摘要集锦

  

  农民专业合作社中的关系网络研究

                                                                      ——以陕西省F县Q合作社为例

                                                                                作者:张森        指导教师:张磊 教授

  摘 要: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求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走上一条兴农的道路。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我国的农业发展当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农民专业合作社由农民自发联合组成,其内部成员大多存在血缘、地缘关系,在合作社内部编织成了一张强有力的社会关系网络。这一网络一方面为合作社带来各种各样的优势资源,另一方面也使合作社遭到乡土性元素的干扰,破坏了合作社的组织规则和契约精神。本文选取陕西省F县Q合作社为典型案例进行分析,通过实地调查收集经验材料,发现该合作社中存在大量任人唯亲的现象,这样的行为一方面带给合作社很多的便利条件,但是另一方面也为合作社的发展带来了风险和隐患。通过研究,提出三点建议:首先应当合理利用关系网络赋予的先天资源,另外要以制度手段以及文化手段规避关系网络的负面影响,营造合作社良好运行发展的内外部条件。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社;关系网络;乡土性元素

  

  新市民子女社区融入的小组工作介入研究

                                         ——以张家港市J社区为例

                                                           作者:陶贵平        指导教师:张红 副教授

  摘 要:随着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口从农村涌入城市,从经济落后地区来到经济发达城市定居生活,我国将这样一个群体称为新市民,他们的子女称为新市民子女。由于这个群体的不断扩大以及新市民子女跟随父母来到新的城市就学、生活,此群体的社区融入状况受到社会关注。本研究从社区融入的视角出发,以张家港市J社区新市民子女为例,在生态系统理论和社会融合理论的指导下,从新市民子女的人际交往、身份认同、社区归属感三个方面对他们的社区融入状况进行研究,分析新市民子女在社区融入中存在的问题。并运用小组社会工作方法对新市民子女进行干预,通过开展具有针对性的小组活动提升新市民子女对社区的归属感与认同感,改善新市民子女社区融入状况。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小组工作方法对新市民子女的干预,不仅可以提升新市民子女的社会适应能力,也可以帮助新市民子女更好地融入社区生活,使其在社区能够健康成长。

 关键词:新市民子女;社区融入;小组工作

  

  农村已婚女性与老年父母的代际关系研究

                                                         ——基于女儿和儿媳双重社会角色的比较

                                                                      作者:闫佳欣       指导教师:刘利鸽 副教授

  摘 要:本文利用辽宁省朝阳市农村已婚女性调查数据,在代际团结理论视阈下,基于农村已婚女性作为女儿和儿媳的双重身份,运用潜在类别分析方法将农村已婚女性和老年父母的代际关系进行了分类,并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探索了影响农村已婚女性和老年父母代际关系的因素。

  文章发现:结果发现可以将农村已婚女性与老年父母的代际关系分为了亲密有间、远且疏离和近但冲突三类且以亲密有间型为主;其中受到传统“从夫居”文化影响,已婚女性由于普遍和公婆同住,她们与公婆的代际关系以亲密有间型和近但冲突型为主,而与娘家母亲的代际关系类型则以亲密有间型和远且疏离型为主。妇女与公婆相处过程中更看重器械互动而不是经济互动;已婚女性同时参与父母和公婆的养老过程中,不能够很好的兼顾父母和公婆的养老;农村已婚女性的受教育程度、父亲职业、留守程度以及子女数等情况对于与公婆和娘家母亲的代际关系没有影响。

   关键词:农村已婚女性;代际关系;代际团结

  

    贫困地区乡村小规模学校教育质量困境与提升对策

                                                                    作者:赵阔                   指导教师:赵丹副教授

  摘 要:我国贫困地区乡村小规模学校教育质量低下问题是确保农村贫困儿童获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实现城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关键瓶颈。本研究基于UNESCO教育质量全要素理论框架,运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个案研究法及文献研究法,以秦巴山连片特困地区5县15镇34所小学为例展开实证调研。发现贫困地区乡村小规模学校所处的社会经济背景存在显著劣势,但拥有较多政策支持。贫困地区乡村小规模学校存在自然消亡型、隐性撤并型、资源依赖型和内生发展型等多元样态,具有保障贫困群体受教育权的空间正义,奠定贫困地区人力资本基础,凝聚社区力量,促进乡村振兴之效。从学习者质量、教育环境质量、教育投入质量、教育过程质量和教育结果质量等角度实证分析发现,贫困地区乡村小规模学校存在学生主科学业成绩均值、合格率与优秀率显著低于同年级大规模学校学生,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不足,教师年龄断层、学历不高,校长领导力水平参差不齐,办学理念及目标特色化程度低,教学模式多样化程度低,学生前期知识准备不足等多维质量困境。针对贫困乡村教育资源结构性短缺,学校建设与乡村发展脱节,校长及教师调配激励制度不合理,学校在地区扶贫链条中定位失当,缺乏针对性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等原因,提出追加教师激励及教育信息化专项资金,构筑家校命运共同体,完善校长、教师与学生交流制,借助本地文化资源和信息化手段改革教学设计,创新小规模学校组织模式,开展个性化教育评估督导工作等教育质量多元提升对策。

  关键词:乡村小规模学校;教育质量;贫困地区;全要素框架;混合方法研究

  

  我国电信诈骗犯罪法律防治体系的完善研究

                                                                       作者:叶威              指导教师:董红 教授

  摘 要:“电信诈骗”指的是犯罪分子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利用移动电话、固定电话等通信、通讯工具,通过各种欺骗方法,骗取他人数额较大财物的一种犯罪行为。近年来我国电信诈骗犯罪持续高发多发,引发社会关注。

  我国在立法、执法、司法等领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打击电信诈骗犯罪取得了初步成效。然而,考察发现,我国当前的法律防治体系仍存在以下问题:缺乏统一的《个人信息保护法》,个人信息保护不力;电信诈骗罪立法缺位、入罪评价要素单一、刑罚设计不尽科学;与他罪区分适用标准模糊,司法实践混乱;电子证据收集认定、赃款认定追查难,司法打击力度不够;相关行业法律监管不严;境内外司法执法协作机制效率不高。

  完善我国电信诈骗犯罪法律防治体系,应从“保护个人信息”、“遏制资金流动”两大维度入手,从“立法”“执法”“司法”三大层面切入,统筹境内与境外司法执法协作。公安部、工信部、中国人民银行、网信办等多部门应共同强化法律监管,电信运营商、互联网服务公司、商业银行等相关企业行业具体贯彻落实相关制度和措施,主要内容有:加大公民个人信息保护力度、积极推进我国电信诈骗犯罪立法与司法、强化相关行业的法律监管、建立长效的境内外司法执法协作机制。

  关键词:电信诈骗犯罪;防治;法律体系

  


编辑:0
终审:0
友情链接: 秦岭生态文明教育网 古农学网 中国法律资源库 中国法律信息总库
  • 版权所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社会发展学院 地址:陕西·杨凌 邮编:712100 负责人:侯东丽 网管员:王娜 技术支持:贝塔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