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学院首页
  • 学院概况
  • 师资队伍
  • 人才培养
  • 科研与学科
  • 党建工作
  • 学生工作
  • MPA教育
  • 制度流程
  • 校友之家
栏目导航
  • 新闻速递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新闻速递

加拿大圭尔夫大学教授来校访问

作者:李春雨、朱文超、李童舒、徐华青  | 发布日期:2018-11-06 | 阅读次数:

  2018年10月31日至11月4日,加拿大圭尔夫大学农村规划与发展学院教授托尼•弗勒(Tony Fuller)访问人文社会发展学院并开展了一系列学术交流活动。

  11月1日,【农村•社会•发展】系列讲座第二十三讲在人文社会发展学院N2216报告厅举行,托尼•弗勒教授以“中国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发展与展望”为题,与现场师生分享了他过去数年在此领域的相关研究和积累。

  

  中国于2002年成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体系(Globally Important Agricultural Heritage Systems,简称GIAHS)合作伙伴之一,“到2017年底,全球共有48个农业遗产系统,其中15个系统位于中国。”托尼•弗勒教授表示,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拥有许多重要的农业遗产系统,因此GIAHS在中国的发展尤为重要。

  紧接着,通过分享其在中国拍摄的关于农业生态系统的照片及案例,如浙江的青田稻鱼共生系统、云南红河哈尼稻作梯田系统、江西万年传统稻作文化系统等,托尼•弗勒教授生动形象地向在座师生展示了中国农业遗产体系,他指出,在当地政府的支撑和GIAHS的称号的作用下,中国农业遗产体系的现代化趋势十分良好,而农村地方适应能力强,并且积极自发组织,为农业遗产体系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多方的共同努力下,多个乡村在农业现代化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这不仅是农业遗产体系的胜利,也是人类与生态体系的完美合作。

  随后,基于其近期发表的英文文章——《农业遗产体系能否适应现代化?基于中国浙江省青田县的研究分析》,他指出,要理解农业遗产体系,必须要认清系统的复杂性,多视角的归纳并演绎体系的发展过程,重在对整个体系的观察,而不是简单的数据测量,需要大家对农业遗产体系有更深层次的理解。最后,托尼•弗勒教授以超负荷运转的云南红河哈尼稻鱼梯田系统为例,提出自己对于农业生态系统现存问题的看法,并引发大家对此问题的深刻思考。在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人类与生态之间的精细平衡,农业与社会发展的密切联系不容忽视,他强调,农村作为变革的重要力量受着多方面的因素影响,在农村社会的不断变化下,只有建立多维,系统的思维方式,将人类与生态因素相结合,才能推动中国农业遗产系统加速走向现代化。

  讲座结束后,托尼•弗勒与现场师生进行了友好互动,教授幽默风趣的语言赢来了同学们阵阵掌声,来自社会1802班的闫彬炳同学说,“这次讲座使我受益颇多,托尼•弗勒教授的讲座使我对农村社会的了解更多了,同时这次讲座也在解决复杂问题的思维方式上给了我一些启发。

  11月2日下午,托尼•弗勒教授为青年教师和高年级学术型研究生组织了一个“学术论文写作与发表”研讨工作坊,指导大家如何写作可以发表的英文论文。随后两天时间内,多位青年教师与其展开了一对一的论文讨论和交流,托尼•弗勒教授热心帮助他们修改和完善正在写作的英文学术论文。此行之前,他已通过邮件阅读了部分教师的稿件,并进行了部分论文的修订和润色。托尼•弗勒教授此次来访为学院的学术写作与发表提供了实质性的帮助,师生均非常感激

  据悉,托尼•弗勒1941年出生于加拿大,是圭尔夫大学荣休教授,曾任中国农业大学兼职教授、中科院地理所访问学者、中国人民大学暑期课程教授。退休后关注中国的农村发展、农业文化遗产、生态文明建设,发表多篇相关学术论文和多个著作章节,为多个机构的师生编辑润色拟发表的英文文章超过60篇。


编辑:0
终审:0
友情链接: 秦岭生态文明教育网 古农学网 中国法律资源库 中国法律信息总库
  • 版权所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社会发展学院 地址:陕西·杨凌 邮编:712100 负责人:侯东丽 网管员:王娜 技术支持:贝塔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