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有组织”新形态,推动事业高质量发展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全面落实学校“四个有组织”战略谋划,人文学院积极推动教学科研工作从传统的个体化、经验式研究,转向团队化、实证化、系统化的“有组织”新形态,激发创新活力,服务实践需求,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培养工作,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改革驱动,全面激发办学效能
近年来,学院引进、选聘教师32人,其中引进青年教授2人、直聘副教授10人、青年副教授2人、讲师18人,占在岗专任教师总数的34.4%。如何创新人才机制,激活“第一资源”新动能,持续增强“人才效能”成为摆在学院领导班子面前的重要问题。
从最初课题组的探索,到5个教学科研团队的成立,以及入选学校首批高水平创新团队。学院工作思路由突出“个人”的自由探索研究转向依靠“团队”的有组织攻坚,并不断整合资源,建立健全适配机制,打造适应人才队伍新形势的创新策源新高地。制定“十四五”人才及学科专业发展支持计划、重点培育人才支持计划,开展“科研标兵”“科研新星”评选工作等,大力支持青年科技人才挑大梁、担重任;修订重要教学科研成果奖励办法,全面修订绩效工资文件,以激励机制为牵引,推动人才工作提质增效,激发教学科研工作创新活力。
系列资源性改革的落实,推动着人才梯队配套、科研条件配套、管理机制配套等制度实践的深化,让学院人才比较优势得以发挥。新增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等省级人才2人,入选学校高层次人才计划6人次、2024中国知网高被引学者TOP1%15人;新增陕西省乡村文化旅游研究中心等省部级科研平台2个;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等国家级项目22项,到位科研经费由“十三五”末的370多万,增长至2024年的720余万。通过培育重大科创平台、重大科研项目和重大创新成果,学院努力构建全链式的有组织教学科研创新体系,不断深化高质量发展特色创新之路的探索,确保了社会学一级博士学位授权点通过专项核验评估,2024年入选学校年度先进单位。
目标导向,推动重大任务攻坚
坚持目标导向,实施“揭榜挂帅”“揭榜攻关”,与教学科研团队签订任务落实责任书;出台教学科研创新团队管理办法,强化对团队目标任务的动态监管与考核监督,积极探索适应有组织科研需要的团队评价和考核模式,确保“责任到人、任务到岗、全程跟踪、奖惩到位”。
明确任务,集中调研,分解流程,挂图作战,有组织的教学科研工作的推进,确保了质点教学科研目标的突破,推动学院步入高质量发展加速跑新状态。近年来,学院获批省部级教改项目16项,取得省级教学成果奖、国家级教改项目的新突破;入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国家一流本科课程,取得国家级专业与课程建设的新突破;获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2项,取得省级哲学社会科学一等奖的新突破。
聚焦将学术力量转化为服务国家战略的系统性能力这一人文社科有组织科研的本质,引导团队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形成政策建议。获批省部级以上咨政报告80多篇,其中国家级咨政报告8篇(含中央主要领导人批示1篇),咨政服务实现质量和数量的双倍增,有效深化了对人文社科科研成果的转化新机制的探索,助推学校建设新型高端智库。同时,积极融入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与中国农业博物馆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入选农业农村部法治工作基层联系点、省委社会工作部“副院长”单位等,扩大“朋友圈”,提升协同发展能力;连续2年中标广西第三方评估项目,在留坝县设立乡村文化旅游专家工作站,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
夯实基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坚持科教融汇、产教融合为基本途径,以整合式创新思维为引领,打造布局合理、定位清晰、优势激发、开放共享的“试验场”,充分激发人才培养改革创新的“动力源”,加强教育链、人才链、创新链和产业链的紧密对接。
紧扣一流社科人才自主培养与服务国家战略的“结合点”,探索教育改革新高地建设。结合西部乡村特点,在陕西、甘肃等省(区)设立36个农村社会固定观测点,让社会固定观察点等有组织科学研究“根据地”,成为创新人才培养的“助力器”。实施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百县万村大调查”“大国村治” 调研、春节返乡观察等活动,引领学生“将论文写在大地上”;师生寒假“返乡观察”文章在网络媒体平台持续爆火,浏览量超过5亿人次;大学生荣获“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国家级银奖等国家级奖项数十项,其中“互联网+”银奖为学校合并组建以来第二次获得这一荣誉;学生工作连续5年考评总分位列学校前茅。
找准一流社科人才自主培养的“切入点”,打造教育教学改革示范点。针对信息化时代“沉浸式”读书难、社科人才培养“实践性”弱化等痛点难点堵点问题,广泛探索大学生“读书会”建设;“四为读书会” 的育人实践获人民日报报道,被誉为探索了农林社科人才培养的新路径;深化以实践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法治小院”被誉为打造了乡村法治供给的新样板;探索形成“两经一专”“四个贯通”人才培养模式,获评学校教学成果奖一等奖等;“一核多元”的经典阅读模式入选全国“典耀中华”主题读书行动创新实践案例;积极引领学生读书有“会”,从书斋走向田野,深刻领悟读书的意义,成为“懂理论、察国情、有情怀”的新时代社科人才。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丰富内涵与意义”理论文章在光明日报刊发,关于“一号文件”的系列理论阐释文章在陕西日报、环球时报、中国社会科学网等发表,在有组织推动教学科研工作的同时,学院积极推进“有组织理论宣传阐释”工作,让党的理论成果“飞入寻常百姓家”,服务于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
终审:侯东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