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举办“中国-巴西农业发展、合作与未来”研讨会
10月13日至15日,由我校人文社会发展学院主办的“中国-巴西农业发展、合作与未来”研讨会顺利举办。来自巴西里约热内卢联邦农村大学发展、农业和社会学院Fabiano Escher,巴西南里奥格兰德联邦大学哲学研究所Paulo Niederle,巴西南里奥格兰德联邦大学农村发展与动态和区域发展研究生项目Catia Grisa,加拿大圭尔夫大学农村规划与发展学院Tony Fuller,美国克拉克大学地理研究所Gustavo Oliveira五名学者参会,学院教师徐思远主持会议,先后260余名师生参会。
本次会议旨在促进金砖国家内部高校研究者的互访与合作,加强我国与巴西有关乡村振兴、生态农业、粮食安全与食物体系的交流,帮助学生树立国际视野和比较研究视角,增强对我国与巴西农业农村发展的认识与了解。会议前期,我校人文社会发展学院教师与学生同参会学者开展了多次研讨与交流,探讨共同的研究兴趣、未来科研合作的方向、本科生与研究生项目建设的经验,还针对性地细化了研讨会的交流主题与内容。会议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讨论形式,为此次研讨会的顺利举办做了充分准备。本次研讨会得到人文社会发展学院“学院基层治理与乡村建设教学科研创新团队”的大力支持。会议筹备期间,团队就办会主题、邀请人员、会议组织和形式等做了大量准备工作。会前,团队成员也积极参加到与外专的讨论会中,围绕不同机构研究团队的建设进行了有益的交流。
在本次研讨会中,来自巴西的Fabiano Escher从社会形态、政治生态帮助与会师生建立对巴西的初步总体认识,Catia Grisa详细阐述了巴西在不同历史阶段保证粮食供给和安全、促进家庭农场发展的政策,Paulo Niederle细致介绍了巴西家庭农场和农业生态学的发展现状,加拿大的Tony Fuller引入了农业多功能性的概念,并以欧洲的实际案例进行解释,与巴西发展农业生态学和振兴乡村的经验进行对比,美国的Gustavo Oliveira从政治生态学的学科角度帮助与会师生反思巴西在乡村振兴、生态农业与食物体系建立背后的理论和现实关怀。最后,Fabiano Escher综合自己多年的研究成果,总体介绍了我国与巴西在农业发展方面的交流与合作,以及推进中巴和金砖国家未来交往的方式、方向。
讨论环节,与会学生从多个角度积极提出问题,学者们进行了针对性的讲解,并与学生就中国和巴西的农业农村发展现状开展讨论,讨论过程中频频涌现具有研讨价值的观点和问题。
本次研讨会凝聚了专家智慧,阐明了巴西农业发展历程及现状,并进行了国际视野下的中巴比较分析,对培养多视角、宽视野、多元思想的新时代人才具有现实意义。
另对本次研讨会提供帮助和支持的志愿者表示感谢(排名不分先后):卢渊、杨喻淇、陈璐怡、陈欢、何龙、张轩瑀、乔梦圆、王浩然、王怡迪、牛雨婷、张欣悦、翟润浩、刘美萱、龙涛(ISRAEL TERÁN)、徐巧妮。
终审:常振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