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学院首页
  • 学院概况
  • 师资队伍
  • 人才培养
  • 科研与学科
  • 党建工作
  • 学生工作
  • MPA教育
  • 制度流程
  • 校友之家
栏目导航
  • 新闻速递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新闻速递

学院教师参加“陕西省高校儿童社会工作人才培养的经验与方向”研讨会

作者:王曼 范筱嫣  | 发布日期:2024-07-04 | 阅读次数:

7月2日-7月3日,“陕西省高校儿童社会工作人才培养的经验与方向研讨会”在陕西省西安市西安交通大学兴庆校区召开。会议由西安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回应现实”课题组和陕西省社会工作学会协办。我院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系教师范筱嫣博士受邀参加本次研讨会。

QQ图片20240704162044.jpg

本次研讨会共分为三个阶段,首先高校教师们从教育和研究的角度,探讨了儿童社会工作课程设置的挑战和教学方法的创新。其次由未央区检察院郭涛检察官从法律和政策的角度,讨论了如何更好地保护儿童权益,预防儿童犯罪和受害。最后由社会工作机构和社会组织分享了他们在实务操作中遇到的难题,以及如何通过跨界合作来克服这些困难。参会人员集思广益,共同为儿童社会工作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致力于为孩子们创造一个更加健康、安全和充满爱的成长环境,以及共同推动儿童社会工作的进步和发展。

在高校教师代表回应现实困境与挑战阶段,范筱嫣以“儿童社会工作开课的困境与挑战:理论实践结合与本土化适应性”为题作报告。她认为,当前社会工作面临的一大困境是缺乏本土社会工作的概念、理论和方法,即西方社会工作理论的本土化困境。首先,西方社会工作理论往往基于西方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而中国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和社会观念,这种差异导致西方的社会工作理论在本土化过程中必须要进行相应的调整或转换才能更好的践行社会工作实务。其次,当前社会工作实务层面还面临着专业教育与实务能力的脱节。其根因在于,中国社会工作的专业化和职业化程度还不够,许多从事社会工作领域的人员都未曾受过专业的训练,而在学校受过专业教育的学生又缺乏严格的实务训练。此外,社会工作在中国社会里的认同度并不高,无法达到像医生或者教师一般的职业认同,对于许多民众而言,他们无法信赖社会工作者能够提供有效且专业的支持,以度过生活的困境。最后,解决这些困境需要社会工作理论的本土化创新,结合中国的文化传统、社会结构和价值观念,发展出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工作理论和实践模式。同时,加强专业教育与实务操作的结合,提高社会工作者的本土化实践能力,也是解决适应性困境的重要途径。

据悉,本次会议除陕西各高校教师外,还汇聚了社会工作机构、慈善组织的负责人。大家齐聚一堂,共同探讨一个至关重要的主题——儿童社会工作的困境与挑战。这不仅是一个学术议题,更是一个关于儿童保护与发展、持续提升和完善社会福利制度的、多方协调的重要课题。


编辑:王娜
终审:常振山
友情链接: 秦岭生态文明教育网 古农学网 中国法律资源库 中国法律信息总库
  • 版权所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社会发展学院 地址:陕西·杨凌 邮编:712100 负责人:侯东丽 网管员:王娜 技术支持:贝塔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