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学院首页
  • 学院概况
  • 师资队伍
  • 人才培养
  • 科研与学科
  • 党建工作
  • 学生工作
  • MPA教育
  • 制度流程
  • 校友之家
栏目导航
  • 新闻速递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新闻速递

聆听东南窑故事 感悟西农精神

作者:邵贵文  | 发布日期:2021-09-09 | 阅读次数:

“从抗战时期的地下防空洞,到小麦条锈病研究工作的低温实验室,发展成为今天的国家植物病理学重点学科和旱区作物逆境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有31个独立低温温室和3个露天玻璃温室,可保障周年开展小麦条锈病研究,现已成为集科学研究,教学实习,社会服务于一体的重要基地。”

“目前,我们承担了全国小麦条锈菌的毒性鉴定与群体遗传结构监测,全国小麦新品种和高代材料的抗性鉴定与抗病遗传研究,条锈菌有性生殖与遗传规律研究,小麦抗病种质资源创制,小麦条锈病防控技术的研发等任务”

……

d602259355284305aa19eaf07c33ac84.jpg

9月8日下午,在东南窑试验站工作人员的介绍下,“一门两院士”的东南窑故事,给学院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系党支部、行政党支部教职工带来了一堂别开生面政治理论学习课程。

跟随工作人员,听着窑洞往昔故事解说和科研成就介绍,穿过并不起眼的院落,顺着绵延数公里的防空洞边走边参观,湿凉的环境,让人少了对大窑洞“宽敞舒适”的期待,也没有那份见证国家重点实验室先进实验设施的满足与兴奋。艰苦又显土气的环境,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是李振岐院士、康振生院士等学者团队从这里出发,让我校在国际小麦条锈病领域处于领先地位。睹物思情,大家实地深刻感悟着西农精神,体会着扎根的意义和追求卓越精神品质的价值。

b85309e59fc44f0982283181fec7e29a.jpg

“两代人60多年东南窑里的坚守,揭开了小麦条锈病发病、流行及变异机制,取得了改写教科书的成果,让小麦条锈病在我国可控可防可治。老一代科学家的科学精神令人敬佩,值得我们后来人学习与传承。”新进教师“90后”学者杜婷副教授、王春凯副教授参观参观时谈到。

690169b5ad5144098d05127ac41b7b3c.jpg

“实践出真知,李振岐院士把这个防空窑洞改建为低温实验室,专门用于研究小麦条锈病害的历史性举措,给我们很多感触,最为重要的一条就是我们社会科学研究要紧贴祖国大地,深入城市乡村社会一线,了解真正的问题,反映真实的情况,提出富有建设性的咨政决策和研究成果。”党支部委员袁君刚副教授表示。

49879b55e0094321b5ef552c9ed7275e.jpg

通过聆听窑洞故事、参观实验室设施,大家为学校科学家的奋斗攻关精神深深打动,一致表示要向两位院士和试验站科研专家学习,传承弘扬中不断践行西农精神,立足岗位作贡献,服务于学校和学院事业高质量发展。


编辑:王娜
终审:常振山
友情链接: 秦岭生态文明教育网 古农学网 中国法律资源库 中国法律信息总库
  • 版权所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社会发展学院 地址:陕西·杨凌 邮编:712100 负责人:侯东丽 网管员:王娜 技术支持:贝塔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