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懂促深化 以弄通促内化 以做实促转化
—— 持续推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工作走深走实
人文学院党委切实把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积极落实党中央和上级党委决策部署,以更高站位、更严标准、更实举措,不断在“全面学习、全面把握、全面落实”上下功夫,以学懂促深化,以弄通促内化 ,以做实促转化,推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工作持续走深走实。
全面学习,以学懂促内化,保持热度不退
把深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阐释作为基本学科使命,做实“为何学”“学什么”“怎么学”三个规划,深化“学过了”“学懂了”“学好了”三项要求,不断做到“三推进”“三提升”,持续掀起学习热潮、保持学习热情。
推进理论学习,提升学习成效。探索跟进学与溯源学相贯通的学习模式,形成个人自学与集体研讨相结合、报告导学与党课讲授相结合、理论学习与实践教育相结合等“三结合”做法。邀请校领导陈红、闫祖书等作专题辅导报告4次,组织党委会学习12次、中心组学习7次,处级领导读书班学习7天;设立主题教育专栏,推进党支部“经典诵读”等工作,完善红色经典阅读体系建设;赴烈士陵园开展“追忆革命先烈”主题活动,观看《志愿军·雄兵出击》主题电影等;引导党员师生读精读深《习近平著作选读》等重要著作,循迹溯源感受思想伟力。
推进理论研究,提升学科内涵。发挥多学科融合优势,形成上下联动、内外融合的同心铸魂、同频共振、同轴共转的“三同”研究阐释体系。聚焦有组织科研,深化理论研究,新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4项,省级项目5项;坚持“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举办中国式现代化与基层治理创新高端论坛等大型学术研讨会4场,邀请徐勇、温铁军、张翼等著名学者作报告;参加全国社会学院长论坛等研讨交流会。入选陕西省党的二十大精神理论研讨会论文1篇,在光明日报刊发理论文章1篇。
推进宣讲工作,提升社会影响。树立大宣传的工作理念,助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入选陕西省委理论讲师团特聘专家教授、农业农村部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委员、省级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宣讲团等4人,应邀参加陕西省政协专题协商会2人,赴浦东干部学院授课1次;在光明网、新华网等主流媒体“出镜”20余次,做客陕西广电融媒体作二十大报告解读1人;相关研究工作,被誉为打造基层治理研究的“西北重镇”。
全面把握,以弄通促实化,做到力度不松
坚持引领师生对党的二十大精神的融会贯通学、反复深入思,以“三坚持”“三狠抓”不断谋划高质量发展的实招硬招新招,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地落实。
坚持问题导向,狠抓巡视整改,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及时成立巡视整改工作领导小组,印发整改工作方案,全面加强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切实扛起巡视整改主体责任;学院党委书记主持召开巡视整改工作领导小组会议3次,专题会议5次,定期了解整改进展情况,及时研究解决重点问题,认真履行第一责任人职责。依托学院每周管理工作例会,建立起“一周一碰头”工作机制,将巡视整改责任落实到党政综合办公室具体业务口、具体岗位,推动巡视整改向纵深延伸。完成校党委第二轮巡视反馈60项整改措施中的52项,制定工作方案等10个,出台制度文件4份,修订制度文件3份。
坚持融会贯通,狠抓科学统筹,坚定不移地优化高质量发展路径。全面盘点,认真梳理“十四五”核心指标、重点任务完成情况,深入分析“追赶超越”形势,明确后期重点攻坚任务,强化对标发展。召开学院工作会议、暑期务虚会等,共同商议教学科研I类考核要求,研讨向科研型学院转型发展的可能与路径,凝聚发展共识。深入浙江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一流高校和科研机构进行专题调研,形成《以有组织科研推进学院高质量发展》等调研成果7份,汲取高质量发展经验。以第五轮岗位聘任为契机,修订制度,推进“十四五”规划、聘期任务、年度考核“三个贯通”;实行“首席专家负责制”,组建5个教学科研团队,推进有组织科研,深化改革,强化管理赋能。
坚持立德树人,狠抓体系建设,坚定不移地加强人才培养工作。完善三全育人体系,落实五育并举要求,深入推进党旗领航工程,实施党建逐梦“12345计划”,打造“树帜领航 四为先锋”党建品牌,引领学生全面发展。扎实做好本科教学评估准备,形成高质量自评报告,得到主管部门检查指导时的高度肯定;积极接受校内专家组指导,补短板强弱项,优化培养方案、完善培养工作。全面做好学科点评估准备,以学科建设水平的提升,促进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全面推进研究生专业课程体系、经典阅读训练体系、实践技能训练体系和表达能力体系“四个贯通”工作,完善本硕博贯通培养体系。涌现出赴新疆基层就业被中央电视台报道的毕业生典型,连续10年获评“五四红旗团工委”,连续4年获评“学生工作先进集体”。
全面落实,以做实促转化,确保强度不减
坚持对年度目标和任务进行细化,有针对性地拿出落实方案,制定时间表、施工图,以“三个全面”“三个着力”,将各项工作扎扎实实向前推进,切实把党的二十大精神转化为学院高质量发展实际成效。
全面落实根本任务,着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推进习近平法治思想教育与研究中心建设,在杨凌全域建设“法治小院”22个,开展“大美秦岭”“九曲黄河”生态文明课程,深入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不断提升教书育人本领,入选校级优秀教学团队1个,师德师风先进个人1人;全面推进课程体系建设,在学习强国新增在线慕课课程1门,入选陕西特色线上课程3门、陕西省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门,出版“十三五”规划教材1部;不断强化创新创业教育,荣获陕西省第十四届“挑战杯”一等奖等省部级奖项8项,获批省级以上创新创业项目40项,其中国家级25项。学风建设持续向好向优,2023年升学率增长至43.8%。
全面聚焦发展主题,着力提升破题解题能力。把“国之大者”和“民之关切”结合起来,不断深化专业学科内涵建设,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新获批第四批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黄河流域乡村振兴研究与评估中心”。入选陕西省宣传思想文化系统“六个一批”人才1人,省级人才增至5人次 ;推动晋升三级教授2人、四级教授1人,引进副教授4人,师资博士9人,教师规模增长至90人,全力打造高质量师资队伍。积极拓展办学资源,增设实习基地4个,筹集社会资金近50余万元。
全面服务国家战略,着力提升教育服务力。与安康市汉滨区、河北新乐、山西闻喜、河南新野等地方政府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入选省第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立法咨询专家、省政协参政议政人才库特聘专家、宝鸡首批智库专家等4人,应邀参加全国农业综合行政执法示范窗口创建工作,获评杨陵区政协评优秀提案;中标广西脱贫攻坚成效第三方评估项目,项目总额133.9万元;获中央办公厅、陕西省政协等采纳批示咨政报告5份;入选“新时代中国县域脱贫攻坚案例研究丛书”1部、第五届沿黄九省区黄河论坛优秀社科研究成果2项;举办杨凌国际农业科技论坛“中非农业发展与减贫合作”等学术会议,主动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华农耕文明。
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是一项系统的、长期的工作。学院党委将根据党中央和上级党组织的决策部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持续紧盯质效、优化部署、狠抓落实,使党的二十大精神在学院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终审:常振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