邀请专家做【农村•社会•发展】系列讲座
10月25日,我院特邀中国人民大学李路路教授于北绣山活动中心南报告厅作题为“中国式现代化与现代化研究——社会结构的分析”的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由学院院长赵晓峰教授主持,各学院近三百名师生通过线上和线下的方式聆听此次讲座。
李路路教授从现代化的概念、现代化研究中的社会结构视角以及中国社会结构变迁与中国式现代化三个方面进行论述。他表示,现代化概念包涵时间尺度和价值尺度,以此可以区分“前现代化”和“现代化”两个阶段。现代化本质特征是工业化、理性化和城市化,是一个社会通过自我增长和自我创新的过程,满足社会不断增长的各种需求。现代化研究历史脉络展现的是社会结构变迁的过程,以及构成社会诸要素间模式化关系的转变。社会结构视角关注社会主体、相对位置和相互关系等要素的变化过程。通过这一视角发现,工业化社会和前现代社会、传统社会、现代社会和后现代社会有着本质的区别。后现代社会是指,从事第二三产业的人大于从事第一产业的人,而英法美、德日、苏联和中国在促进经济增长方面采取了不同的现代化模式。
从中国社会结构变迁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关系视角来看。新发展阶段,中国社会结构产生了根本性变革。一是社会结构变革反映在了城镇化率提升、三大产业占GDP比重变动、就业结构调整、政治经济结构适配和阶层结构复杂化趋势等方面。二是经济增长模式变革体现在从斯密型增长转变为熊彼特型增长。三是社会结构变革导致社会地位、社会矛盾和社会关系等社会要素的变化。因此,国家治理的核心问题是,如何既维持社会诸要素间秩序稳定又保持社会活力。
最后,李路路教授强调,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研究的关键在于田野调查。他鼓励大家要多进行实地调研,深入了解问题的实际情况。
主讲人简介:
李路路,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社会学类专业本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研究领域:社会不平等、组织研究、现代化。
终审:常振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