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学院首页
  • 学院概况
  • 师资队伍
  • 人才培养
  • 科研与学科
  • 党建工作
  • 学生工作
  • MPA教育
  • 制度流程
  • 校友之家
栏目导航
  • 新闻速递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新闻速递

感悟农史学科中熠熠生辉的科学家精神

作者:邵贵文  | 发布日期:2023-05-25 | 阅读次数:

“一个冷门绝学小学科,一坐4000多平方的大博物馆,两位丰碑式的古农史学科创始人,贯通起人类万年农业历史的传说与故事……”5月24日,在中国农业历史博物馆,学校二级教授樊志民为人文学院全体教职工讲授农史学科中熠熠生辉的科学家精神。

297fe6ae57a5425888600e8e23bb04dd.jpg

“人猿相揖别,只几个石头磨过”,以毛主席诗词为开端,樊志民教授引导大家追溯了农业历史上的黄帝、黄土、黄河“三黄”根源,介绍了神农尤其是后稷与这方脚下“农业圣地”之间的故事,传授了男耕女织牧童三组合的经典小农业经济模式及其下的山水田园乡愁文化,讲解了资源禀赋与自然胁迫并存的中国农业文明中心及其和其他农业文明中心的区别及其世界地位。踏着轻慢追寻的脚步,追随博物馆展览布局,樊志民教授先后介绍了先秦、秦汉、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等不同历史时期的农业文明及其与世界交流互鉴情况,讲解了陶瓷文明特质、麦来中土、稻米之路、周人迁徙、运河水利、蚕桑丝织、布衣渊源、城市布局、园艺兴起等中国农业历史发展脉络知识,同时还详细介绍了400毫米、500毫米、8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上的陕西农业资源禀赋及其文化特征。5000年没有中断的文明及其多元解密,道出了中华农业文明顺天时量地利“水处者渔,山处者木,谷处者牧,陆处者农,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智慧;“胡、番、海、洋”石汉声教授用四个字对中外农业科技交流史的高度概括,深刻阐述清了中华农业文明始终是一个开放的系统。

宏大的历史篇章,独特的深度讲解,给参加人员留下了关于农业科学及研究工作者丰碑身影的印记,留下了一个个谈论的话题。一个小小牛橛子,不仅解决了农业发展上的动力问题,给我们工作留下了要做到牵“牛鼻子”的生动告诫,更让我们深刻认识了科技创新的重大战略意义;一部古典长安城市的布局,让我们见证了古人顺从自然、追求真理的典范;一个学科,从辛树帜、石声汉开端,一代代的坚持,更让大家感受到了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谈讲解,话感受中,大家不仅增进了对中国农业历史博物馆的热爱,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也增进了对科学家精神的理解。


编辑:王娜
终审:常振山
友情链接: 秦岭生态文明教育网 古农学网 中国法律资源库 中国法律信息总库
  • 版权所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社会发展学院 地址:陕西·杨凌 邮编:712100 负责人:侯东丽 网管员:王娜 技术支持:贝塔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