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2017〕10号 关于印发《人文社会发展学院2017年行政工作要点》的通知
各系(所、中心)、办公室:
《人文社会发展学院2017年行政工作要点》已经2017年4月7日学院党政联席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印发。
请各单位认真学习贯彻,细化工作举措,抓好推进落实,确保圆满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人文社会发展学院
2017年4月24日
人文社会发展学院2017年行政工作要点
2017年,人文社会发展学院认真贯彻学校“以全面从严治党为保障,以学风建设为重点,以质量导向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的总要求,深入推进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深化科研组织机制创新,提升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质量,提高管理服务能力与水平,稳步推进“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落实。
一、深入推进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
1.提高学院治理能力。学习贯彻“1+4”文件精神,深入落实《学院工作规则》,完善学院相应的管理办法,规范学院工作机制,增强工作谋划力和执行力,搞好院务公开,促进阳光治院。
2.推进学院规范运行。做好教授委员会委员增补工作,制定和实施学院《加强基层教学组织建设与管理工作实施方案》,加强政策法规学习和业务技能培训,落实好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下放的权责清单。
3.落实学院“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做好规划的印发和备案,建立健全规划推进落实机制,细化年度工作目标,制定任务清单、执行标准和进度安排,确保规划有序推进。
二、坚持人才培养中心地位不动摇
4.做好本科教学审核评估。认真落实审核评估方案及相关要求,做好“五个一”工作;审核修订本科课程质量标准,制定和实施学院《本科教学档案规范化管理细则》,推进教学实验室标准化建设;对照评估要点梳理教学短板,以问题整改推动教学改革发展。
5.努力提升“教风学风”。加强教学过程管理,开展“青年教师教学发展论坛”6-8期,促进教风提升;开展“学霸讲堂”6-8期,营造良好学风;完善教师教学质量综合评价体系,改进评价标准与方式、完善学生评教制度,激发教师教学潜力和活力。
6.推进课堂教学改革。鼓励教师根据学科专业特点,推动现代教育技术与教学方法融合,开展研究性教学;组建教学改革团队,探索“混合式教学”、“分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改革,推动5门以上课程开展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等教学方法改革;推进学生学业多元化考核评价改革,鼓励教师从学生学习过程、学习行为和学习效果等多方面综合考核学业质量。
7.做好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做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组织与管理,开展1-2次创新创业论坛交流活动,提高学生申报和参与科研训练的积极性,扩大学生覆盖面。配合学校组织实施好第六届大学生创新创业论坛。
8.加强教学基本建设。建设MOOCs课程1-2门,建设本科生全英文授课课程1门,举办“人文讲坛”8-10场,扩大辐射与影响力;强化实验室安全管理,提高实验室利用率,继续支持专业特色实践活动,力争新增2-3个实习基地,加快社会工作实习基地、社工实验室、“公共服务试验示范站”建设;加强网络教学平台建设,鼓励教师开展课程网络资源建设,推动中青年教师网络同步辅助教学。
9.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开展形式多样的研究生招生宣传,举办优秀大学生夏令营,提高生源质量;培育社会学博士点,做好学科点调整和研究生导师招生资格年审工作,制订《研究生招生名额分配管理办法》和《研究生导师激励与问责管理办法》;实施研究生新培养方案,推动各学科点形成内部学术交流制度;办好研究生学术论文报告会,加强研究生学术交流。
10.推进国际交流合作。做好本科生国外访学宣传、组织、派出等工作,推进暑期课程建设;落实与加拿大萨斯喀彻温大学的“2+2”联合培养项目,积极邀请境外专家学者来院承担课程教学,增加学生境外访学和升学人数。
三、持续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11.加快人才强院步伐。发挥各系(中心、所)和学科点在青年教师选聘和人才引进中的信息搜集和推荐作用,完善学院人员选聘标准和程序,制定《学院高层次人才引进实施细则》;对准学科发展需要,选聘博士毕业生6名,引进学校青年英才1名,支持2名教师出国研修;筹划实施学院优秀青年人才培育计划,做好人才服务工作。
12.搞好人员分类管理。完成第三轮岗位聘用聘期考核,根据学校下达的学院岗位设置方案,开展第四轮岗位聘用,做好2017年度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工作;进一步健全对教师岗位、实验技术岗位、管理岗位人员的年度考核与管理。
四、提升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质量
13.深化科研组织机制创新。出台《学院科研机构管理办法》;推进陕西省乡村治理与社会建设协同创新研究中心、农业部传统农业遗产重点实验室和中国农业历史文化研究中心建设;加快陕西省农业法环境法研究中心、农村社会研究中心等科研平台发展;发挥课题组功能,筹建农业治理研究、精准扶贫、农业历史文化等课题组,争取推动每个系(所)成立1-3个课题组;探索科研评价办法改革,理顺不同层次科研平台的关系;修订完善《学院科研管理奖励办法》。
14.提升科学研究质量。出台《农村社会固定观测点管理办法》,巩固和优化现有观测点,加强专题研究,进一步提升农村固定观测点建设水平;加强各类项目的申报指导,提升项目申报质量,获批国家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基金1项,到位科研总经费不低于180万元;以第一署名单位发表SCI、SSCI、EI收录论文2篇,CSSCI收录论文20篇;出版《关中农村研究辑刊》(第三辑)、关中农村研究系列丛书和农业与农村社会发展系列丛书。
15.加强学术交流。继续办好“农村•社会•发展”论坛,深化国际学术交流合作;鼓励中青年教师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扩大学术影响力;承办2017年陕西省社会学年会,参办2017年中国社会学年会分论坛。
16.提高社会服务水平。服务国家“一带一路”重大战略,积极参与做实丝绸之路农业教育科技创新联盟工作;争取六次产业研究院、西部发展研究院和陕西省农业协同创新与推广联盟的资源支持,对接学校特色智库建设战略,瞄准农业农村发展中的重大现实问题,提供资政建议;为地方政府提供精准脱贫评估服务,提供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试验方案;参与打造升级版大学农业科技推广模式,出版“西农模式案例研究系列丛书”。
五、提高管理服务能力与水平
17.加强管理服务体系建设。强化职能板块作用发挥,科学设定管理人员岗位职责,加强管理业务培训和交流学习,规范日常管理运行与协作;选聘人员充实教辅队伍,加强对教辅机构和人员的管理;突出学院特色,更新网站信息,完善网站功能,全方位改版学院网站。
18.规范财务运行与监管。完善财务管理制度,明确财务管理职责和程序,搞好年度经费预算,强化预算执行与管理;提高经费使用效益,充分保障人才队伍和学科建设、基层教学组织建设等重要工作的经费使用;完善教职工薪酬管理与发放,建立健全激励机制。
19.改善办学基础条件。积极推进学院新办公区房屋和附属设施装修改造,认真做好室内布局设置和教学办公设备安装,周密组织搬迁工作,制定出台学院内部房屋管理和使用办法。
20.加强安全管理。落实安全工作责任制,开展消防安全宣传教育,强化实验室安全管理,做好节假日和重大活动时的安全工作,加强日常安全检查,保障用电用水安全,杜绝安全责任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