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
-—题记
终南阴岭秀,碧嶂插遥天。那座横亘于我国中轴线上的巍峨山脉,从未辜负文人墨客对她的溢美之词,她充满令人向往的神秘色彩,是学者们探索考察的不二之选;她充满令人敬重的历史厚重感,见证了历代帝国的波澜壮阔;她充满无私奉献的大爱,万千年来默默守护着怀抱里的可爱生灵。秦岭,这条华夏民族的龙脉,是一种气概,亦是一种精神。
秦岭之美,摄人心魄,令人陶醉其中,流连忘返,但正因为如此,秦岭之殇,才会更加触目惊心,令人扼腕叹息。
细数秦岭遭遇的开发和破坏,三天三夜都不足以将其表述完全。从山区旅游项目的建设,到采石场的无序开采,从过度使用炸药的爆破作业,到房地产公司在山麓屏障上违规建造的别墅,种种举动,无一不是在利益驱动下对秦岭沿线生态的伤害。遍体鳞伤的山体,日渐弱化的生态功能,无一不在暗示着属于秦岭的“国家绿肺”,“中央空调”的美誉已然不再的残酷现实。历史的骄傲如今却已变为永恒的伤痛,既说终南惇物寓精华,彼时精华,今日又在何方?
解铃还须系铃人,违规开发屡禁不止,一方面源于开发者日益膨胀的野心。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开发商为追求利益最大化而不惜对秦岭痛下“毒手”,将其作为谋求财富的工具。他们将“只开发不保护”的理念贯穿于事业发展始终,在受到责令后也只是以短暂的停工来敷衍了事。另一方面,政府的监管不力也自然无法脱离干系。虽然政府制定了最严格的整改方案,却未能赋予其最强的执行力度,导致“治标不治本”的现象比比皆是。有关部门推行的表面性恢复植被工程,实质上只是一个又一个“面子工程”的实施,在无形之中,带给了开发者继续实施破坏作业的可乘之机。
原本推动合理开山之举的良好初衷,最后却导致“开伤”秦岭之举的愈演愈烈。未来的路上充满各种未知,我们又该如何行进呢?
荀子曾言:“天行有常,开源节流,谨其时禁,王法赋政。”人与自然唯有和谐共处,方能相生相成。自古以来先人的智慧孕育了生态文明观,并使其作为中华民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延续千年,启示着我们要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意识,遵循自然规律,将生态文明观落实于秦岭开发与保护的整个过程,为当代人民以及后代子孙继续创造生态福祉。
建设秦岭生态文明,贵在创新。有关部门既要建立长效机制,让保护秦岭生态拥有制度性的保障,又要在坚持绿色发展的基调的前提下,结合秦岭生态实际,创造性地拿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多角度,多途径地治理秦岭生态问题,做到对症下药。同时,离不开开发者对秦岭发展思路的转变与发展规划的调整,以及正确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的关系的认识形成,即正如习主席的所说:“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决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
建设秦岭生态文明,成在持久。我们要走好法治化框架下的“治本”之路,运用法律法规的权威性和说服力,规正开发行为。政府应以“零容忍”的态度,打击惩罚违规的开发行为,有关责任部门注意及时跟踪追查事后处理的结果,使破坏性开发真正从根源上得到治理。新闻媒体要进行秦岭一带的生态环境调查报道,以传媒的影响力使关心秦岭,感恩秦岭,保护秦岭的意识深入人心,成为全社会的思想共识,并外化为自觉行动。
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遥山皆有情。秦岭是中华民族文明以及世界文明的骄傲,她的美丽,代表着生态文明的价值,是名副其实的无价之宝。保护秦岭,亦是在保护人类历史上弥足珍贵的文明资源,守护这一山美丽,即是在守护全人类的共同财富。保护秦岭,利在当代,功在千秋,我们责无旁贷。
愿这一方碧绿,八水长流的美景永存世间,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历久弥新,愈发秀丽迷人。愿我们能以这方美景,这份文明作为绿色遗产,留给我们的后人,使其世代传承。愿这片富饶天地作为生态文明的见证者,能推动一代又一代人来共同续写生态文明的意义,共同铭记生态文明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