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秦岭生态文明教育网» 成果展示

优秀征文展示(九)——梦萦旖旎秦岭,心系生态文明

发布日期:2019-03-28 作者:  段翔宇 来源:

  巍巍秦岭,横亘华夏沃土,此乃中华大地之龙脉,炎黄子孙之父亲山。千百年来的默默守护,见证着风雨沧桑,卷带着历史,携一路风尘,浩然屹立于天地之间,更用他伟岸的身躯支撑起中华文明的光辉璀璨。

  有人说;“秦岭是座读不尽的山, 世人也常常只能窥其一斑”。于是,不同的人读出了不同的秦岭:地质学家看到了他的地壳运动; 生物学家看到了他的物种多样性;而文化学者更倾心于他的历史遗存和文化积淀。

  古人云:“秦岭山中无闲草”。其实, “非等闲之辈”的岂止是秦岭的花草林木!这里的历史人物,过往时光,又有哪个不与这个国家的命运和故事息息相连! 这里有刘邦、张良、张骞;这里也有蔡伦、曹操、诸葛亮;这里是周秦汉唐孕育之地 ;这里也是两汉三国的发源。

  著名文化学者肖云儒先生说,作为中国的中央公园,秦岭是一部中国的四库全书。不仅是“水库”、“绿库”、还是“文库”、“智库”。例如,就水库的层面而言, 如果没有秦岭孕育的汉江和渭河, 长江、黄河怎能奔涌不息、汇入大海?而从文库的层面讲, 秦岭萌易生道、立儒融佛,终成今日大中国的文化壮观。单说诗词歌赋,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将秦岭的钟灵毓秀,巍峨豪迈蘸满笔尖、洒在诗篇!因其静美,王维绘出“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仙境;因其雄壮,李白发出“举手可近月,前行若无山”的惊叹。于是乎,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何秦岭有“一把解读中国、解读历史、解读文化的钥匙”之说。

  如今,“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已被写入新型城镇化的中央文件,说明国家对城镇化的主体——人的关注已由物质层面进入到精神层面,是更深层次的生命和情怀。而这种更深层次的生命和情怀即是“生态文明”。

  何谓“生态文明”?在我看来, 生态文明就是人与自然、人类活动与自然资源、动物植物与江河山川、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在动态平衡下共同构建的一个整体和系统。

  城镇化和乡愁,都关乎山, 关乎水;而山水的变迁承载着人们的乡愁,也实现着人的城镇化。这份“乡愁”,不是一种情绪,而是一直审美,他是生命感情里最深刻的记忆, 它构成了每一个人生命的底色。 没有山水便没有乡愁,这是人类情感与自然生态的一种融合。

  站在五台山上, 眺望远处绵延的黛青色, 有时天气晴好,那片黛青便依稀呈现出苍健硬朗的轮廓,神秘的秦岭,雄伟的秦岭,厚重的秦岭,悲壮的秦岭!然而,这份寄予秦岭的乡愁不一定都是美好的。有人说,喝秦岭水的时代是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时候,由于生态破坏,中唐以后的国家中心渐渐远离了秦岭。 秦岭用自己悲壮的命运给中国、乃至世界提供了一个深刻的教训:没有山水、没有自然生态的发展,将无文明可言,繁华和兴盛也必将消逝、远去。

  秦岭更是我们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靠山”!作为西农的学子,我有幸投入了秦岭的怀抱,深思着西农人这座“靠山”的前景。那么我们应该怎样才能保护好秦岭,记得住这份浓浓乡愁呢?肖云儒教授说,要记得住乡愁,就要从万股永存地人与自然关系的原始问题、万古长青的中国古典绿色文化观念、万古延续的中国古典绿色生存实践、万代浸润的中国古典绿色艺术精神等方面,清理自然生态,社会生态和精神生态这三层的关系,然后才能探索和实践。

  巍巍秦岭,横贯中国腹地,有山有脉, 是形态上的根脉,走向上的主脉,生命上的脉动,用肖云儒先生的话讲,秦岭就是“雕塑化的生命形象”。秦岭的生机,给我们构筑了固若金汤的生命线; 秦岭的文明,给我们留存了持久坚定的精神信仰。“心存敬畏之心,方能行有所止”。让我们怀揣着一颗对秦岭祖父的敬畏之心,保护好这中国的绿肺,保护好这中国的四库全书,让这份炎黄子孙的浓浓乡愁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