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哺育中华民族的摇篮。一直以来,我对于黄河的认识都不是特别的全面和系统。在今年暑假,我很幸运能够借助学校提供的机会走近黄河,走入黄土高原,去认识黄河的自然特征和文化属性。
在这次的学习中,我们不仅能够在课堂上聆听专家老师们的精彩授课,还有机会亲身走上黄土高原,走上试验田,走进博物馆,走到黄河边,去认识雄伟壮丽的黄河,去学习黄河文化的深沉厚重,深切认识到我校在黄土高原水土保持治理方面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一河动天下
首先,在课程学习和参观乾坤湾的过程中,我对于黄河的自然特征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资环学院的老师在课堂上为我们讲述了黄河的地理探源。黄河全长5644km,流域跨九省,流域面积达75.24万km2。在黄河中游存在许多侵蚀现象,而这也正是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重要原因。老师在课堂上为我们讲述了下蚀,侧蚀等地理现象,还讲述了搬运堆积的影响因素河中下游河谷特征等知识。黄河在上中下游存在不同的特点,老师也为我们讲述了现今黄河上中下游的划分和一些地理景观,令我大开眼界,乾坤湾的壮美也让我心旷神怡。
我们在课堂上也学习了黄河流域的经济发展现状与特征。我认识到了目前黄河流域产业发展整体落后,一二产业多,而第三产业相对较少,工业集中,而金融业发展缓慢,是经济发展的短板。目前该地区的经济发展已经取得了重大的成就,但也存在着明显的问题,首先是缺水问题。水资源的供需矛盾未能解决。黄河下游农业需水量多,而匹配程度却很小。同时,产业结构层次偏低,重工业特征明显,农业发展潜力不足。当然,文化作为黄河流域的重点资源,是发展产业的巨大动力,目前也存在着文化中传承利用程度不高的问题。所以,黄河流域的经济发展仍然任重而道远,我们在未来的发展中应把重点放在服务业和金融业的提升上,同时,加大对黄河的文化旅游价值的开发力度。
文化跃千年
同时,黄河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精神品格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杨乙丹老师老师,结合黄河与农业的发展为我们阐述了为什么只有黄河才被称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关乎国运,新时代黄河流域的生态文明建设更应坚持问题导向,因地制宜,分类施策,以水而定,量水而行。这也是生态文明建设中我们所应坚持的实践逻辑。
生态文明建设是当今时代的国之大者,我们在此过程中也应具有一定的历史逻辑。首先是“生态兴,文明兴”。保护黄河,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我们自身,保护我们的文明。文明应该是自觉的发展,而不是自发的发展。《孟子》中说:“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这些都强调我们人类社会的发展要遵循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强调了我们关注生态建设的必要性。作为农林高校的学子,我们更应重视生态保护,心胸宽阔,在实践中心系自然,融入自然。《易经》中曾说:“观乎天文,以察时变;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黄河宁,天下平”也是我们应有的历史逻辑。黄河流域长达3000年一直是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已不知何时就是一部治国史。这也是我们中华文化传承的规律。
而在今天,黄河更是作为我们民族精神的象征,教给了中华民族的民族品格。它在救亡图存中上升到了国家认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锐意进取,艰苦奋斗。在这这次的参观学习中,我们不仅领略到了独特的安塞文化,也为了革命先辈们的品格所折服。我们参观了红军东渡纪念馆,也在了南泥湾生产纪念馆进一步学习。黄河与新民主主义革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见证了革命者的英勇无畏,也在今天作为我们纪念那个时代的纽带,让新时代无数平凡的人从中找到奋进的力量。
最后,这次的参观学习让我感触最深的还有我校在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和生态振兴方面所做出的努力。学校虽然扎根西北,但却有一代代科研工作者不辞劳苦,为水土保持工作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利用先进的科技为黄土高原地区产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振兴西北的荣光学校当之无愧,乡村振兴的重担仍需要我们继续承担。
新的时代,新的征程,新的使命。只有通过我们这一代人的认同与实践,生态建设才能行稳致远,中华文明才能绵延不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