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报告

延安黄河文化的保护与发展调研报告

作者:  来源:  发布日期:2024-11-20  

一、目的及意义、概况

(一)目的及意义

黄河是中华文明的孕育地,黄河文化,或称“黄土文化”,概指产生发展于黄河流域的一种地域性文化。陕西位处于黄河中游地区,近年来,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进行谋篇布局,推进着陕西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工作。而位于陕西北部地区的延安,依托着黄河发祥,延安也有其独特的文化符号有待挖掘与发扬,为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而注入一股新的内生动力。

通过部分实地调查与资料的查找过程中,有助于我们对于延安市黄河文化的了解,加深当代大学生对于地区民俗文化的认同感以及归属感。同时在对文化的保护与发展调查过程中发现优劣之处,对于优点进行案例的归纳分析,有助于对相近文化基础的地区给出保护发展的现实案例;与此同时,利用不同学科的专业知识,能够对在调查过程中发现的不足之处提出建议。

(二)概况

本次的调研为我们以延安市为中心展开,借助本次课程之便,我们首先去到了轩辕黄帝陵和安塞区的地方民俗博物馆了解了地区历史、革命、民俗文化的一些缩影,并且去实地调研了毛泽东故居以及多个历史文化博物馆,通过实地调研,观察延安市对于部分文化遗迹的维护状态。

有诸多旅游文化产生;位于宜川县境内的黄河壶口瀑布、延川县的乾坤湾镇有黄河蛇曲国家地质公园的核心景区——乾坤湾。依靠黄河也有一些历史文化的故事产生,最广泛的伏羲、女娲的传说,即“上苍留世界”中的“黄水漂天”在延安市是流传甚广。黄河同时也为当地人民提供了艺术与文学文化的素材,诞生于冼星海手中的《黄河大合唱》,光未然激昂写下的《黄河吟》。在黄河的沿岸同时也产生了诸多的民间文化,被认证的有13种20品,安塞腰鼓、宜川胸鼓、洛川蹩鼓、黄龙猎鼓、志丹扇鼓、延川大秧歌、子长唢呐、黄陵抬鼓、富县飞锣、吴旗铁鞭舞、甘泉莲花灯和延长梆子和宝塔区的木兰(鼓)舞等13种。“,20品”有:剪纸、农民画、毛麻绣、薰画、布堆画、根雕、石刻画、面花、刺绣、泥塑和豆粘画等近20种。

关于延安黄河文化保护的现状,经资料查询结合实地调查,延安市内共有九个博物馆包括民俗博物馆、地区历史博物馆和文物古迹博物馆;经开发修缮的历史名人故居30余处(资料记载存在争议);文物古迹经寻找开发,并加强保护多达三百五十多处,有众多为延安时期的会议旧址以及战争遗址,也包含地区历史文化的遗迹和自然风光开发区。多处都对陈旧的文化进行过了科技手段上的“无痕翻新”,加以对黄河文化进行发掘保护与发展。

从2008年至今,延安市政府分四批申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包含共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美术、传统戏曲、曲艺、传统手工技艺、民俗共254项;并列出《延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管理办法(暂行)》相应管理条例与方案,进行规范化制度化的保护措施。

对于延安市的黄河文化保护与发展,自近年来,在当地延安市文化和旅游局也有多项关于自然地理文化、民俗文化、历史文化、以及文化发展与传播的提案,当地有关部门根据提案的等级划分,给出了来自相应部门的及时回应及解决策略。同时也有不同县区按照地区文化发展重点进行地方文化进校园的传承发扬活动,例如在腰鼓之乡安塞,将打腰鼓作为定期的活动举办,并大力推行如腰鼓、剪纸、陕北民歌社团,尽可能做到不只是一辈人的艺术,而是发展延续的艺术。在日常文化推广中,将黄河文化作为地方文化基础,延伸出革命红色文化;如春节期间推出的延安人民过大年活动,以此作为活动基础,在其中推出系列活动,有民俗文化推广、红色文化记忆、以及黄河文化的宣传。并在特殊时间节点也会对应作出地域性的活动策划,如黄陵在固定时间进行的大型祭祖活动,革命纪念馆在清明节等时间会举办纪念宣传活动,以表尊重。

二、概况分析

(一)存在问题

1.保护分散,缺乏系统

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地形复杂多样。黄河全长约5464公里,其流域面积约752443平方公里,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的约古宗列盆地,自西向东分别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及山东9个省(自治区),最后流入渤海。黄河流域面积广大,地形多样,流经省份较多,在多种自然条件下,黄河文化呈丰富灿烂之状。但是在黄河文化的保护中,依旧是“就地保护”的现状,在自己范围内的就保护,不在自己范围内就“不管”;还出现了类似于“多头领导”等情况,在保护的过程中,存在职责不清、责任模糊等问题。从整体来看,对于黄河文化的保护依旧呈现分散之状,对此缺少系统性的考量和认识。加之黄河流域广大,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很多用以佐证的建筑、史书等资料几乎都在历史的长河中消声觅迹,导致在文化保护的过程中往往出现多个地方打着同一个口号,在保护上出现名头上的重复,对当地的文化产业发展也有着不利的一面。

对于黄河文化的保护,省与省之间都缺少相应的合作与沟通,从整体来看,黄河文化的保护与发展缺少系统性和关联性;从局部来看,延安地方政府对黄河文化的保护和发展也缺少相应的纵深性和逻辑性。

黄河文化系统性的缺失不仅体现在横向上,也体现在纵向上。一方面当地政府对于黄河文化的保护并没有很好地对以往的进行传承;另一方面,当地政府也没有做相应的蓝图规划,没有很好地将过去、现在和未来这三种情况进行很好地衔接,没有与此相关的计划。

2.机制不全,体系涣散

延安虽然有相应的机构建立起来,但是体制机制不全。机构下划为多个部门,部门与部门之间也并没有具体的规定,每一个部门的任务和职责不清,容易出现“管水量的不管水质,管水源的不管供水,管供水的不管排水,管排水的不管治污”等情况,同时部门与部门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也存在相关问题,导致对于黄河文化的保护与发展至此不前。对于统一的黄河文化的保护与发展也没有相关的具体的文件,体制机制在这方面是缺失的。

黄河文化的保护与发展,牵扯到经济、社会、政府、生态等多种主体,不同主体间可能涉及相同的利益,在利益的划分和主体的协调中仍存在较大问题,经济体系、文化体系、生态体系还存在涣散问题,这对于黄河文化整体的保护与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而在地方也存在着相应的问题,地方在对文化进行保护与发展的过程中,往往只是多注重于其中的某一部分,并不能很好地将他们都结合起来,达到二加一大于三的效果,这对于黄河文化的长期保护和发展也有着较大的问题,甚至影响到当地的发展和经济的收入。

3.界限不清,范围模糊

对黄河文化进行保护与发展的首要任务就是要确定黄河文化的内涵以及黄河文化的范围。通常学术界将黄河文化分为广义和狭义的两种,广义上的黄河文化是指黄河流域的广大劳动人民在黄河水事及其相关实践活动中创造的全部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1]。狭义上的黄河文化是指黄河流域广大劳动人民及黄河水利工作者所具有的精神诉求、价值取向、基本理论以及行为方式的综合,主要包括精神、理念、价值观、制度等文化现象[2]。但是经过战争的破坏、自然的变化、以及民族的迁移,黄河文化呈现出多元性、复杂性的特征,因此黄河文化的范围越发难以确定,模糊不清,同时黄河文化的内涵也难以确定,这对进行黄河文化的保护与发展提出了首要难题,对进行黄河文化的收集和整理、创新与发展等工作非常不利,易出现“各自为名”的情况,从而进一步影响对黄河文化的系统性治理,对黄河文化的保护与发展有着非常不利的方面。

4.宣传落后,重视不够

黄河纵贯祖国东西,流经高山、平原、高原等多种地形,从前的人们为躲避战争,躲进深山老林,经过数年,现今已演化成无数村落。这些村落中,农业为主要经济来源,但是农业受自然因素影响巨大,村民收入呈波动状起浮不定,青壮年为了养活一家人,纷纷外出打工,村子里只剩下老人和小孩,出现“空心村”、“留守儿童”等现象,而他们教育水平不高,文化素养低,并不能及时发现和保护与黄河文化有关的物品和遗址,错失对黄河文化进行保护的最佳时机。并且有一些村级干部也同样不能很好地认识黄河文化,对其提出必要的保护措施和发展的建议,对黄河文化的重视不够,对黄河文化的保护与发展并没有思想上的准备和重视,这对有效及时的促进黄河文化的保护与发展是一个大的问题。

而对于已经进行保护了的黄河文化,他们体现出的问题在于产业链的不完善,在宣传、销售、生产等多个方面还存在问题,虽然已经引进类似于微信公众号等媒体平台,但是宣传的力度和深度依然不够,宣传手段依旧不够新,宣传内容老旧,并不能很好地吸引年轻人,没有很好地激起新一代消费者的欲望,对产业发展有一定影响。对于文化产业的生产和销售两个环节依旧有很大问题,生产商创新不够,产品不能很好地紧跟时代潮流,东西不“新”;当地文创商店虽然安排销售,但是销售的作用不强,并不能很好地将文化与销售内容相结合,甚至出现一部分销售对文创产品其中包含的意义存在不懂、不理解地情况。这些方面对黄河文化长久的发展有着非常大的不利性。

(二)影响黄河文化的保护与发展的因素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华夏文明的诞生之所……数千年来,在黄土高原凝聚成了丰富的黄河文化。在时代的今天,文化软实力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重要构成因素、成为国际竞争的关键所在。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要实现文化自信。文化自信首要便是对黄河文化的保护与发展,要实现这个目标,就要摸透影响黄河文化保护与发展的因素。长期以来,部分学者从不同主体的角度审视了这一问题,部分学者从地域的角度解释了背后因素……此次,笔者试图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叙述解释影响延安黄河文化的保护与发展的因素。

1.社会制度的更替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决定着社会制度的变化,也决定着文化发展的方向。数千年来,这片土地上发生过数次社会制度变化,对黄河文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新石器时代,黄河文化开始孕育。主要表现为仰韶文明时代遗留下的大量的遗址。这些遗址表明,虽然这一时期没有出现正式的文字、阶级,但是精神文明已经开始在物质上体现出来。部落时期,大禹治水是治黄文化的一个里程碑,同时为国家的产生创造了重要契机。

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社会在黄河流域逐渐形成并走向鼎盛。大量剩余的生产资料使得文化得以从物质生产中分离出来。因耕作需要,“观象师”通过观察天体运动,记录出了历法。开始用金木水火土朴素唯物主义来解释事物的产生和发展,统治阶级治国逐渐立足实际。部落纷纷向国家演变,“民为邦本”的思想逐渐形成。

春秋战国时期,奴隶制社会加速瓦解,封建制社会加速形成。崛起于三秦之地的秦国起了关键作用。商鞅变法后的秦国,中央集权制初步形成。到了秦始皇,秦国横扫六合,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集权制多民族统一国家,中国进入封建时代。秦代到宋代,是黄河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长期统一的国家使得南北之间、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畅通无阻。游牧文化和南方的吴越文化、荆楚文化与黄河文化融合发展,形成了中华文化体系。汉武帝始,儒学作为显学迸发了巨大的活力,全社会形成了统一的文化大环境,黄河文化的进入了一段很长的繁荣时期。宋元时期,黄河流域自然生态环境恶化,加上北方连年战乱,汉族统治者将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迁往了南方,长江流域迅速取代了黄河流域成为文化的繁荣区。明清时期,虽然政治中心北移,但儒家思想在这一段时期走向禁锢,纲常伦理、“道德教化”使社会失去了活力,文化也失去了生机,黄河文化的发展陷入停滞。

辛亥革命推翻了腐朽的清王朝,建立了中华民国。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制的社会性质没有变,黑暗腐朽的民国政府不能为黄河文化的保护和发展带来新的生机。但中国共产党带领劳动人民在这一时期为黄河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南泥湾变成了好江南,艰苦奋斗精神得以实践,延安的红色革命文化在这一时期形成,《黄河大合唱》响彻大江南北,奏响了中华儿女前仆后继,力挽狂澜,创造一个新世界的号角。

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制度为黄河文化发展带来了新的局面。经济开发、生态保护、传统挖掘、创新发展……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黄河流域的人们一起努力,黄河变清了,黄河文化传承保护发展了,流域高质量治理了,人民生活更幸福了!

2.科学技术的进步

纵观古今,科学技术的每一次重大突破都推动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大发展。五千年来,我们可以清晰得看到,黄河文化在科学技术的推进中走向繁荣。

结绳记事,是古人开始利用大脑指挥实践传播信息、记录事件。传说中,仓颉造字,使得中华文明得以有了文字基础,文化的传播更加顺畅、传承更加牢固可靠。青铜技术的进步使得文字可以大量稳定被记载、传播。

蒙恬率军与匈奴交战时,因需要快速书写战报,发明了毛笔,文字书写的效率大大提高。

炎黄联军与蚩尤交战,指南车被创造出来,使得炎黄部落得以取胜,炎黄子孙从此可以从容繁衍生息,向不同方向发展。指南车也成为了中华文明发明创造的标志之一。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技术,纸张的出现使得文化传播成本下降。火药在炼丹炉里砰砰作响,为世界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活字印刷术使得中华文明声名远扬。如今,四大发明,寰球共享。

3.思想运动

每一次伟大的思想运动,都会带领这片土地上上的人们冲破思想的禁锢,打开新的文化的大门。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这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思想解放运动。代表传统思想的儒家和代表改革思想的法家同兵家、阴阳家展开了激烈的辩论。最终,实用的法家思想突出重围,得到了各国的青睐。法家主张的土地私有制、军功制大大刺激了百姓的生产积极性和扩张欲望,黄河流域北方边境得到了空前的开发,河套平原成为秦军抵御匈奴的前线。

新文化运动开启了近代解放思想的大门,人们歌颂自由、歌颂民主、歌颂自由,如黄河水一般滚滚而来,要打破那个落后的封建社会。

改革开放以来,“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深入人心,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一切热爱社会主义中国的劳动者团结一心,在实践中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系,在原有中华民族精神的基础上形成了新的时代精神。

4.地理条件和文化传统

滚滚不息的黄河和得天独厚的黄土层赋予了这片土地特有的文化特质,影响着文化的保护与发展。

黄河泥沙量巨大,自古以来便有水患,在治理中形成了独特的治河文化。大禹治河,以集体利益为重,三过家门而不入;王景治河,千年无患,得到百姓的歌颂;再到现代黄河流域综合治理,保持水土,兴修水利设施。塑造了中华民族不怕困难、敢于挑战、顾全大局的民族性格。

深厚的黄土层为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提供了特有的冬暖夏凉的居所——窑洞,已经成为物质文化遗产;腰鼓浑厚声音只有广袤的黄土高原能经得起,几百面腰鼓敲起来惊天动地。红色普通纸张在黄土高原妇女的剪刀下变成了一张张活灵活现精美的剪纸,这是黄土高原所特有的文化特质,滚滚的黄河水带不走,阵阵的西北风吹不散。

三、结论

(一)保护黄河文化的现实意义

黄河文化蕴含的精神内涵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这决定了保护、传承和弘扬黄河文化的必要性。

黄河文化经久不息、历久弥新,在中国乃至世界文明的浩瀚星空中留下浓墨重彩的印记,是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坚定文化自信,能够为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力量的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包括中华民族在农耕文明时代所创造的优秀传统文化,也涵盖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中创造的先进文化。

在农耕文明时期,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是几千年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最主要的政治、经济、社会、军事、文化活动中心。这里诞生了璀璨绚丽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构成了中华文明的主要组成部分,并且长期领先于世界科技文化发展水平。同时,黄河文化也通过贸易、文化交流、政治外交等扩散至中东、印度、欧洲、日本及朝鲜半岛等地,丝绸、茶叶、瓷器等农业及手工业产品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如四大发明等)、文化艺术等也从这里走向世界,至今对世界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唐宋时期的都城长安和东京汴梁成为当时全球范围内最发达的国际性大都市,其形成的城市文明对世界文明影响深远。

在近现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发展时期,黄河流域的陕甘宁边区是中国抵御侵略和解放战争的战略决策中心,在中国近现代发展历程中影响深远。黄河文化以其博大深厚的文化内涵深刻影响着中国近现代的革命事业,同时创造性地吸收马克思主义思想,在实践中发展出了红色文化、爱国主义及生态文明等新的文化内涵,为黄河文化乃至中华文明增添了新鲜的内容。

从古代到近现代,黄河流域长期居于中华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活动中心,黄河文明经久不息,是世界上唯一未曾中断的文明,彰显了其在华夏文明中的主体地位、在世界历史上的巨大影响力、在历史长河中历久弥新的顽强生命力和巨大创造力。保护、传承和弘扬黄河文化,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力量。

(二)保护黄河文化的具体建议

1.统筹保护机制,推行联合大保护

针对黄河文化保护过程中的保护分散,缺乏系统统筹的问题,可以采取联合大保护的方式。讲究系统性的治理与保护,做好统筹规划。并积极推动建立跨区域保护治理开发机构,对负责人实行终身负责制,严格执行相关法律法规。可以有效地解决职责不清,责任模糊等问题。统筹好多个部门、多个主体。协调好、保护好、发展好黄河文化,推动黄河文化的长期保护与发展。推进黄河文明价值的综合研究。

2.引进专家人才,积极探索划定界限

积极引进专家学术人才,对黄河文化的内涵以及黄河文化的范围进行划定,对黄河文化相关资料进行收集整理,以便系统性的治理与发展黄河文化。

3.全产业链发展、科学宣传、讲究效益

采取多种渠道多种方式宣传黄河文化,对当地人民群众要积极进行教育,提升保护黄河文化的意识。对外要紧跟时代潮流采取创新性的方式宣传黄河文化。可以与新媒体结合创新,利用网络优势发挥黄河故事的时代价值。创新黄河故事的讲述方式,形成黄河故事的系列节目,扩大黄河故事的受众,提高大家对黄河文化的认识度。增加对黄河文化的了解,提炼黄河故事中涵盖的团结拼搏,奉献和进取的主流价值,其具有天然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创新推动黄河文化产业建设与新业态发展,深度挖掘优化整合流域沿线黄河文化遗产和黄河景观资源,着力构建精彩纷呈的黄河文明区域标识,推进文化旅游业转型升级。从文旅融合中挖掘发展。文化旅游是讲好黄河故事的重要手段。一,讲好红色故事,黄河流域的红色故事,丰富多样,如陕西的延安精神。将红色故事与旅游文化相结合,这既能增强旅游景点的文化品位又能传承发展红色文化,两者相互促进。二,从文化的多样性开发上入手,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的作用,助推黄河文化的产业化发展。努力打造黄河文化的产业品牌,提升黄河文化的影响力和吸引力,提升旅游事业的文化含量。增强吸引力和核心竞争力,讲好新时代黄河故事,使得黄河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事业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立新.深刻理解黄河文化的内涵与特征[N].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09-21(4) .

[2]牛建强,姬明明.源远流长:黄河文化概说[N].黄河报,2017-07-1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