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报告

安塞区退耕还林(还草)情况调研报告

作者:  来源:  发布日期:2024-11-20  

调研小组成员:昝可心、方国为、李 湘、刘锦煌、刘熠辉、孟 玉、任宇琛、徐怡恬

长期以来,由于盲目毁林开垦和进行陡坡地、沙化地耕种,造成了我国严重的水土流失和风沙危害,洪涝、干旱、沙尘暴等自然灾害频频发生,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受到严重影响,国家的生态安全受到严重威胁。退耕还林(还草)是指从保护和改善西部生态环境出发,将易造成水土流失的坡耕地和易造成土地沙化的耕地,有计划、分步骤地停止耕种;本着宜乔则乔、宜灌则灌、宜草则草,乔灌草结合的原则,因地制宜地造林种草,恢复林草植被。国家实行退耕还林(还草)资金和粮食补贴制度,国家按照核定的退耕地还林面积,在一定期限内无偿向退耕还林(还草)者提供适当的补助粮食、种苗造林费和现金(生活费)补助。黄河流域以及北方地区,每亩退耕地每年补助原粮100公斤、现金20元,还生态林的至少补助8年,还经济林的补助5年,还草的补助2年。每亩退耕地和宜林荒山荒地补助种苗造林费50元。

延安市安塞区属典型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中温带大陆性半干旱季风气候。过去这里干旱少雨,水资源短缺,立地条件差,生态十分脆弱。1998年数据显示,安塞区森林覆盖率18%,土壤侵蚀模数高达1.4万 t/km^2,全年降水量为525.6mm,沙尘暴及扬沙天气一年达到7次。林地主要分布在安塞南部(砖窑湾、楼坪)的天然次生林及安塞区全境,各村、镇周围零星分布。主要林分以杨树、刺槐、狼牙刺、黄剌玫、山桃、山杏等单纯树种为主,其生长状况以自然生长为主,难以成材。

1999年进行退耕前,植被稀疏,安塞山峁坡沟地表裸露,扬沙、洪水、滑坡等自然灾害频繁,水土流失严重,当地百姓陷入越垦越穷、越穷越垦的恶性循环。由于植被破坏和水土流失,黄土高原被慢慢侵蚀分解,黄土塬(平台状)变成梁(条带状),梁变成峁(馒头状的土丘)。塬、梁、峁将黄土高原分解得“支离破碎”,却又令人惊叹。有的山丘像巨大的城堡,有的像塔型的超大生日蛋糕,有的像圆圆的大馒头,有的像长长的蜈蚣。黄土高原千沟万壑,成山连片。在退耕前黄土高原植被盖度仅为31.6%,土壤侵蚀模数高达1.2万 t/km^2,现如今,黄土高原植被盖度为63.2%,增加了一倍,局部甚至高于85%,土壤侵蚀量下降了80%以上。现在8、9年的土壤侵蚀量才相当于过去1年的土壤侵蚀量,大部分流域输沙模数不足800 t/km^2。黄土高原生态环境的改善,离不开水保所安塞站几代人共同努力,基于纸坊沟流域多年综合研究提出的“退耕还林(还草)(草)”模式是践行“绿水青山”的先行者之一,也将黄土高原切切实实变成了老百姓的“金山银山”。

一、存在的问题

在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前期,任务量重、退耕进度快、缺乏科学规划论证,导致近村、近水、近路等适宜产业发展的耕地被全部安排退耕,无法满足后续大棚蔬菜、山地苹果等产业建设的土地需求。退耕造林任务与农业生产之间的矛盾加剧,严重制约了农村产业与农业经济发展。

上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中生态林比重较大。在工程实施过程中,农户侧重于追求提高造林成活率,未能严格依照规定的经济林和生态林之间比例进行造林。在树种选择上,刺槐、沙棘等易成活树种占比近2/3,随着时间推移,逐渐暴露出树种单一化、林分质量差、经济效益低等弊端。

部分区域偷牧、乱牧现象屡禁不止,致使退耕还林(还草)地块有不同程度的损坏,影响退耕还林(还草)还草成果的巩固实效。此外,部分地块林木成活周期达3~5年,不利于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目标。

国家补助政策存在一定限期,补偿金额有限。当补助政策到期后,极有可能产生复垦现象,无法保障退耕还林(还草)的可持续性。

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安塞区属典型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25°以上坡耕地农民种植后造成的生态损失远远大于经济收入。因此,安塞区应该继续推进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建设,将剩余25°以上坡耕地在短期内全部退耕还林(还草),应积极争取国家退耕还林(还草)政策支持,以延安市委、市政府启动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的大好机遇为契机,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真正实现“山清、水秀、天蓝、人富”的目标。

衡量退耕还林(还草)工程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就是林分质量。根据安塞区目前退耕还林(还草)的实施现状来看,普遍存在林分质量不高、树种结构配置不合理、沙棘和刺槐栽植比例过大等问题,不利于后续产业的发展。针对这一问题,要利用安塞区改造林分质量这一有利时机,大力补植补造山桃、核桃、油松、侧柏等乡土树种;抓住山地果园建设的契机,大力发展山地果园,彻底改变安塞区经济林比例过低的现状。

随着退耕还林(还草)工作的逐年推进,如何巩固好退耕还林(还草)成果已经成为当前退耕还林(还草)工作的重点和核心。一是认真开展补植造林。安塞区属于半干旱地区,春季少雨干旱,造林成活率低,只有坚持长期补植补造才能达到国家验收标准。二是继续加强农田水利基础建设。要保证退耕户人均达到0.17 hm2的基本口粮田,同时要严格执行基本农田保护政策,严禁在基本农田内实施退耕还林(还草),禁止出现“全退户”“全退村”。三是加快培育主导产业。按照“巩固提高棚栽业,加快发展林果业,稳步推进草畜业”的总体要求,进一步完善扶持政策,使农民找准适合自己发展的产业,拓宽退耕户增收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四是继续严格实施封山禁牧政策。封山禁牧是巩固退耕还林(还草)成果的重要措施,与此同时,将退耕还林(还草)纳入统揽县区农业农村工作全局,加大考核奖惩力度,加大地方资金投入,加强现代林业科学技能培训,不断提高退耕还林(还草)整体的现代化管理水平。

要严格控制退耕还林(还草)地块的占用,进一步加大对石油开发、农田基建等项目征占用退耕还林(还草)地的审核、审批管理工作,严格按程序报批,履行好变更手续,并按占一还一的原则,营造相等面积的林地。对“未批先占、少批多占、只占不还”等违法行为,要严肃处理并予以纠正,确保退耕还林(还草)面积不因基本建设的实施而减少。

国家对退耕还林(还草)的后续补助政策已经明确,要进一步健全程序,认真做好前期兑现和延续兑现政策的衔接落实工作,确保钱粮补助资金及时足额兑现到户。要继续加大检查监督力度,严肃查处政策兑现中的各种违法违纪行为,坚决杜绝克扣、截留、挪用国家补助资金问题。同时,要按照“谁退耕、谁管护、谁补植”的原则,落实好幼林抚育管护责任。要按照《退耕还林(还草)条例》的规定,进一步加快退耕地块的确权发证工作,及时把退耕还林(还草)纳入森林资源保护范围,真正做到林定权、树定根、人定心,依法保护退耕还林(还草)成果。

延安市安塞区国土面积295041.3hm2,林地面积174473.42hm2,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59.14%;非林地面积120567.88hm2,占40.86%。林业用地中:有林地102334.46hm2、疏林地9078.67hm2、苗圃地67.19hm2、灌木林地16414.24hm2、未成林造林地19395.57hm2、无立木林地5297.74hm2、宜林地19758.46hm2,森林覆盖率为34.68%。安塞区退耕还林(还草)现阶段采取“优化树种结构,改善林分质量”的工作思路,在退耕还林(还草)提质增效工作中具有一定的示范引领作用。

1999年,以退耕还林(还草)为主的林业生态工程实施以来,共完成营造林逾9.87万hm2。同时,结合绿色生态走廊及人居环境改善等工程建设,2008年以来,完成主要干线公路绿化逾280km,高标准完成干线公路直观坡面绿化4800hm2、城区周围山体绿化800hm2。经过近20年坚持不懈的努力,安塞区的生态环境良性循环体系逐步形成,森林覆盖率由2004年的15.78%增加到目前的34.68%,有林地面积净增5.51万hm2,灌木林地也成倍增加至1.63万hm2;泥土流失面积、土壤侵蚀模数均显著下降,扬沙天气大幅减少,部分地区已呈现出山清水秀、生态良性循环的可喜局面。

以生态建设为基础建成的致富产业具有可持续性,也可以有效推进生态环境改善。为了实现产业转型,区委、区政府发展了食用菌特色林产业和核桃经济林建设。目前,在2016年核桃经济林补贴兑现的基础上,加强技术培训和指导,以典型示范带动发展,全区核桃种植面积达1200hm2,其中2016年以来新发展逾386.67hm2,目前有1个合作社、15户1.33hm2以上的核桃种植大户,2018年核桃产值初步测算可达100万元以上。2016年以来,以“政府搭台、合作社带动、农户参与、全民共富”的发展思路,全区累计发展香菇逾200万棒,普及到全区各个镇街,累计产值达2000万元以上。此外,镰刀湾镇罗居安塞昌盛鹿业养殖科技有限公司创办家庭式梅花鹿特色养殖项目,该养殖场占地面积5600m3收稿日期2020-09-14,总投资207.35万元以上;安塞雷坪塔村一农户散养莲花鸡1万只以上。

为使来之不易的森林资源不受破坏,建立了区、镇、村三级管理制度,对纳入国家级公益林的签订各级管护合同,明确管护责任,真正将公益林管护责任落实到人(每年聘用208名以上村级天保兼职护林员)。同时,要求各基层林业站不定期对辖区公益林进行巡查,检查内容包括公益林生长状况、封山禁牧、护林防火及病虫害等,护林员不仅要做好巡山日志记录,每季度还要汇报1次辖区林地管护情况。各级政府、组织和个人明确国家级公益林的重要性,坚决不以任何形式和理由征占用国家级公益林,坚决不在公益林区开展任何非林业生产活动,保证公益林的安全。

四、还可能存在的问题

1、在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过程中,不能科学的选择树种,遵循适地适树的原则,导致生态林所占比例过大,树种单一(以刺槐为主),林分质量不高。

2、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后,针对农民的技能培训工作没有落实到位,农民对生态林的抚育管护措施不到位,造成生态林生长缓慢。

3、新农村建设,山地果园等后续产业因为资金投入不足,导致发展滞后。且在短期内没有收益,难以见效。

4、林牧矛盾突出,偷牧乱牧现象严重,给封山禁牧工作带来很大难度。

5、退耕还林(还草)后缺乏监督机制,一是农户缺乏对林地幼树管理的主动性,二是没有配套的科技推广。这些直接影响退耕还林(还草)质量和后期效益发挥。

6、缺乏现代化退耕还林(还草)管护机制,缺乏先进人才,技术,资金,设备等。

退耕还林(还草)的重任,路漫漫其修远兮,情况复杂又细微特殊,需要全方面统筹规划发展,需要一代又一代科研工作人和基层干部接力奋斗,这片贫瘠破碎的土地终会迎来绿意遍野的春天。安塞区的退耕还林(还草)工作下一步应在生物质、药用、助推节能减排等方面下足功夫,全面推动退耕还林(还草)工程高质量发展,促进农民群众增收致富。生态搞上去,安塞的经济文化的发展也定能更上一层楼。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深度融合,生态与经济高度统一,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双赢之路。

参考文献

[1]徐林祥.延安市安塞区退耕还林(还草)还草高质量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21(05):165-166.

[2]邓元杰,姚顺波,侯孟阳,张童越,鲁亚楠,龚直文,王怡菲.退耕还林(还草)还草工程对生态系统碳储存服务的影响——以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子长县为例[J].自然资源学报,2020,35(04):826-844.

[3]王国庆,白孙宝,胡攀.延安市安塞区退耕还林(还草)工作探讨[A].现代农业科技,(2020)17-0130-02.

[4]李天彦,李小英,胡攀.延安市安塞区林业发展现状及建议[J].现代农业科技,2021(12):169-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