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以延安地区生态治理为例,论述了关于黄土高原生态治理与建设相关实践的现状和建议。
关键词:黄土高原;生态治理;生态文明
一、研究背景
黄土高原是我国乃至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黄河在保障国家生态安全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黄土高原的生态治理与建设是黄河治理的关键。黄土高原保持水土是黄土高原生态治理与建设的重中之重,加快推进黄土高原生态治理与建设对维系黄河安澜,促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搞好了,提高人居环境的同时还可以发展旅游业,为目前的乡村振兴、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同时黄土高原的生态治理与建设关系着下游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下游的“地上悬河”是悬在中华民族头上的“达摩克里斯之剑”。因此黄土高原的生态治理与建设对保障国家生态安全,提高人民获得感,促进黄河流域生态文明高质量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中央和国务院就高度重视黄土高原的生态治理与建设,经过几十年的治理,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工作取得了很大成效,昔日山秃水浊的黄土高原正向“绿水青山”的新面貌跨越迈进。但在取得很大成就的同时,也存在不少问题,其结果是局部区域得到改善,全局持续恶化没有得到彻底改变,生态环境亟待治理改善。现在着力于促进生态保护与经济的良性互动,在黄土高原生态治理与建设中要平衡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之间的关系。建立合理的投入和利益分享机制,促进生态共保共建共享。
二、发展现状
黄土高原总面积大约64万平方公里,沟壑纵横,长度大于500米的沟道约有27万条。由于黄土孔隙度较大、质地疏松、透水性强,具有较高湿陷性,抗冲刷能力差,加之降雨比较集中,导致黄土高原成为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区域之一。狂风骤起,尘土蔽日,鸟无栖树,是曾经黄土高原生态环境的真实写照。因此,美国著名记者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里描述“黄土高原是人类最不适宜生存的地方”。
就黄土高原而言,黄河90%的泥沙来自黄土高原土壤侵蚀,黄河泥沙是黄土高原生态环境的晴雨表。20世纪70年代末期,黄河输沙量为16亿吨/年,朱显谟院士结合50年代黄土高原的综合考察和70年代的治理,基于黄土高原的土地合理利用问题,提出了黄土高原国土整治的“28字方略”,走综合治理的道路。经治理,自1999年退耕还林还草政策实施以来,黄土高原的植被覆盖率显著增加,从1999年的31.6%提高到2017年的约65%,有效遏制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目前黄河利津水文站观测入黄河泥沙已减至每年2亿吨以下,接近无人类活动干扰的原始农业时期。
我国一贯高度重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工作。“十三五”期间,累计安排黄土高原7省区水土保持中央资金122亿元,实施了小流域综合治理、黄土高原塬面保护、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和病险淤地坝除险加固等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在水土保持执法监督方面,开展了黄河流域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专项整治行动,全面排查黄河流域各类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情况,以查促改,有效防止人为水土流失。9省区河长+警长、河长+检察长的机制广泛建立,流域统筹、区域联动、部门协同的联防联控机制不断完善。
70年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黄土高原生态治理有成绩也有失败的教训。从坡面治理、沟坡联合治理、淤地坝工程到小流域治理、退耕还林草工程,我国在生态质量方面取得全球瞩目的成就,也让黄土高原从千沟万壑到绿水青山再到金山银山的过程迈进。
三、发展困境
1、区域脆弱的生态环境仍未根本改变
黄土的自然特性,造就了黄土高原严重的水土流失和地质灾害风险。虽有阶段性生态治理成效,但局部水土流失仍然严重。如:黄河中游粗泥沙集中来源区面积仅占黄土高原总面积的2.9%,但产沙量占到黄河来沙总量的22%。延安地处黄土高原腹地,境内沟壑纵横、地表支离破碎,干旱少雨、植被稀少,曾是黄河中上游地区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生态最为脆弱的地区之一。全市有长度500米以上沟道4.4万条,1公里以上沟道 2.09万条,黄土丘陵沟壑区占到全市土地面积的39%。20世纪末,延安水土流失面积高达2.88万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的77.8%,森林覆盖率不到30%,
2、灾害风险依然较为严重
黄土高原滑坡、崩塌、不稳定斜坡、地裂缝等地质灾害致灾体十分普遍,特别是极端气候引发的洪灾和干旱会进一步加剧。黄土高原大中型病险坝占淤地坝总数的2/3以上,淤地坝风险随极端气候频增而加剧,严重制约区域生态安全。土壤侵蚀造成的水土 流失造成了延安地区土地资源的贫瘠化和可利用面积的不断缩小;而滑坡、崩塌等重力 侵蚀灾害的广泛发育不但参与了水土流失的过程,而且还威胁着居民的生命安全和城乡建设。
3、植被稳定性仍面临巨大挑战
大规模人工植被建设导致土壤水过度消耗,促进土壤干层发育,引发“小老头树”甚至林木枯死现象。植被建设已达到水土资源的阈值,影响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如何继续恢复和维持目前林草植被状况是未来面临的重大挑战。失问题,自1999年以来,延安地区的植被覆盖率不断提高,水土流失问题得到了一定的解决,生态环境成效显著。但在市场经济的作用下,政府和企业出现为促进本区经济发展不惜再次破坏生态的现象。2012年延安市为建新区,三十多座山头被夷为平地,几十平方公里的森林植被被铲除,使延安地区刚刚恢复的生态又面临灾难。对山体的开挖,严重地破坏了山体底层的稳定性,如遇强降雨天气极易发生泥石流、山体滑坡等重大地质灾害。[1]
4、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较低
黄土高原土地生境较为脆弱,水土资源分布不协调,同时,耕地中以旱地居多,土地利用粗放,产出率低;缺乏统筹规划,重用轻养,高强度利用引起了质量退化,致使部分区域水土流失和次生盐渍化严重,耕地质量等别总体水平偏低。20 世纪末的延安地区,生态环境脆弱,实施退耕还林前很长一个时期,由于乱垦滥伐和过度放牧,一度陷入“越垦越穷、越穷越垦,越牧越荒、越荒越牧”的恶性循环。且耕地分布零散,坡耕地比重较大,绝大多数为中低产田,粮食产量低,农民增收乏力,亟须通过退耕还林和治沟造地来全面改善生态环境和耕地立地条件,以不断提高耕地综合生产能力和群众生活水平。
四、发展对策
1、改善区域生态环境
面对区域性水土流失,要坚持“防治结合+工程治理”方略[2]。首先要贯彻预防为主、保护优先的方针,必须严格执法,才能够控制新的人为破坏,不再出现破坏型水土流失,并且加快严重水土流失区的治理,尽快填补过去破坏造成的水土流失;另一方面,通过实施一系列农业、林业、水利等治理工程[1],尤其是在局部地区一些工程建设中注重多措施综合配置,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齐头并进,注重提高工程建设科技含量,建立和完善工程建设标准体系,保障工程建设整体推进,提高工程建设成效,这样才能保证生态环境的持续性向好,防止生态不稳定导致治理情况反复。
2、应对灾害风险
在黄土高原地质灾害频繁且给民众带来巨大损失的背景下,首要的就是提升地质灾害防御能力。充分利用自然资源部的支持政策,建立“人防+技防”体系,在灾害隐患点安装灾害预警设备,保护居民生命安全,同时,在可干预的情况下,积极按照预警信息采取行动,尽最大努力减少灾害发生次数及灾害损失程度[3]。其次,准确排查黄土高原地区中型以上淤地坝风险隐患,建立数据库并尽快进行中型以上淤地坝加固,设立专门小组定期排查隐患,创新技术,降低风险,增强地区生态安全。最后,采取生物措施,坚持退耕还林,造林种草,不断增加林草覆盖率,对梁峁沟坡进行统一规划,增强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能力。
3、植被稳定性建设
首先,针对目前存在问题的人工林有必要实施结构改造,对密度较高的人工纯林进行抚育疏伐,以促进林下幼苗生长和植被更新,可以降低林分密度,还能减少人工林的蒸腾耗水,通过控制蒸散发来调控土壤水资源,提升水源涵养功能,防止地表水分紧缺导致的树木枯烧。其次,将降雨量较少的森林草原区和草原区的刺槐人工林逐步改造为以乡土灌草,例如:柠条、土庄绣线菊、酸枣、荆条、铁杆蒿等,为主的植物群落,模拟自然群落特征,植被建设从单纯倡导“造林种草”转变为“宜林则林,宜草则草,林草结合”,做到真正的因地适宜。最后,人工林的改造要和生态文明建设、经济和社会发展相结合,建设水保与经济兼顾的经济生态林,培育经济生态草地,实现水土保持和经济效益的均衡发展,同时激发普通人对其的支持和保护,做到官民一心。
4、增强农业生产能力
黄土高原地区耕地以旱地居多,针对大多数灌溉条件较差的地区,发展节水农业,积极引入先进的节水技术;对于水土流失和盐渍化严重的中低产农田,重视对中低产农田的整理,加快护林网建设,推进农田的标准化改造,陕北地区土地面积广且开发潜力大[4],可适当进行荒地开垦,增加耕地面积,除此以外,可以采用生物养田措施,定期种植可稳固土壤的植物 ;提高土壤肥力也是改善农业生产的重要环节,推广有机肥与无机肥相结合的施肥方式,科学有效利用堆肥和绿肥,建立具有陕北特色的配肥技术体系。
五、结论
黄土高原经过近几十年的生态环境治理,当前面临着脆弱生态环境仍未根本改变,灾害风险呈现加重趋势,民生保障仍然十分薄弱,绿色发展面临巨大挑战等问题。而延安市地处黄土高原腹地,曾是黄河中上游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生态最为脆弱的地区之一,人口资源环境承载力下降,贫困人口多,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矛盾十分突出。
为解决这些问题,本文给出了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应对灾害风险、植被稳定性建设、增强农业生产能力四个发展对策,旨在为未来黄土高原生态治理给出有用性意见。
参考文献:
[1]冯岐.新中国成立以来陕北生态治理研究[D].石河子大学,2021.
[2].焦磊与方伟伟, 黄土高原植被优化管理. 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 2021(01): 第9-10页.
[3].庞启航等, 新时期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存在问题与对策. 人民黄河, 2022. 44(S1): 第73-74页.
[4].《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网络首发论文.
[5]. 金钊:走进新时代的黄土高原生态恢复与生态治理 CN: 61-1482/X ISSN: 1674-9901 地球环境学报
[6].黄土高原国土整治28字方略
[7]. “关于加强黄土高原生态治理,保护好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的提案”复文(2021年第1086号(资源环境类116号))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政府网 http://www.forestry.gov.cn2021-11-18
[8]. 陈怡平: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沧桑巨变七十年2019-09-03 来源: 中国科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