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学院首页
  • 学院概况
  • 师资队伍
  • 人才培养
  • 科研与学科
  • 党建工作
  • 学生工作
  • MPA教育
  • 制度流程
  • 校友之家
学生工作
  • 学工队伍
  • 团学组织
  • 学生天地
  • 身边榜样
  • 奖助学金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学生工作» 学生天地

公管2302班袁家村之行:探秘集体经济致富路,品味关中民俗情

作者:谭尹莉/文 陈星宇/图  | 发布日期:2025-07-14 | 阅读次数:

2025年7月8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302班师生走进陕西省咸阳市礼泉县烟霞镇袁家村,开展“乡村振兴与集体经济发展”主题实践调研。通过村干部现场讲解、实地走访民俗街区、体验特色美食,师生们深入了解了袁家村从“烂杆村”到“百亿级乡村振兴示范村”的蜕变历程,感受集体经济赋能乡村发展的生动实践。

党建引领:集体经济破局“空心村”困境

在袁家村村史馆,村干部向师生们讲述了村庄发展的“三步走”战略:20世纪70年代,原村支书郭裕禄带领村民开垦荒地、兴修水利,解决温饱问题;80年代抓住改革开放机遇,发展村办企业实现工业富村;21世纪初,新任书记郭占武以乡村旅游为突破口,打造“关中印象体验地”,推动三次产业融合发展。

“袁家村的成功,核心在于‘党建引领+集体经济’。”村干部介绍,村庄通过“产业共融、产权共有、村民共治、发展共享”模式,将62户村民的利益紧密绑定。集体资产量化到户,每户持有20万元基本股,同时鼓励交叉持股,旅游公司、合作社、商铺互相参股,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利益共同体。这种机制既避免了贫富分化,又激发了村民参与热情,2024年村民人均纯收入超15万元。

包子铺.jpg

产业融合:三产倒逼催生全链条升级

师生们实地走访了袁家村的核心区域——关中印象体验地。小吃街上,200余家店铺“一店一味”,从油泼面到驴肉火烧,每种美食均通过公开竞争选拔最佳经营者,确保品质与独特性。作坊街内,“前店后厂”模式让游客亲眼见证豆腐、醪糟、粉条等传统工艺,现做现吃的体验充满烟火气。

“三产带二产促一产”的倒逼机制在此体现得淋漓尽致。乡村旅游的火爆推动了食品加工业升级,袁家村建成8个工厂,形成“原材料供应—深加工—销售”的完整链条。例如,豆腐坊因市场需求激增,产量扩张10倍,带动周边大豆种植基地发展。目前,袁家村已与周边10个村庄联合建设农产品基地,辐射带动上万农民增收。

导游宣讲.jpg

创新治理:“政经分开”激活内生动力

在座谈会上,村干部重点介绍了袁家村的治理创新。村庄打破“三位一体”传统模式,实现党支部、村委会、集体经济组织“职能、管理、账目”三分开:党支部负责监督,村委会不直接参与经营,集体经济组织独立核算。通过“双会计”制度,村集体会计管理日常财务,聘请专业团队审计外包项目,确保资金透明。

“规范管理是集体经济的生命线。”村干部举例,袁家村对所有商铺实行采购、定价、结算、质监“四统一”,质检员驻村、村民互查,严禁使用冰箱,食材必须现买现用。这种“把食品安全当生存之道”的理念,让袁家村成为游客信赖的“放心村”。

辣椒坊.jpg

青年视角:乡村振兴的启示与担当

实践结束后,师生们围绕袁家村经验展开讨论。同学们感慨:“袁家村的‘逆袭’证明,乡村发展不能依赖外部输血,必须激活内生动力。集体经济让村民成为股东,共享收益,这才是可持续的路径。”

带队老师陈老师总结道:“袁家村的模式不可复制,但其‘以农民为主体、以文化为灵魂、以产业为支撑’的思路值得借鉴。希望同学们通过此次调研,深化对乡村振兴的理解,未来投身‘三农’事业,贡献青春力量。”

据悉,袁家村目前年接待游客超95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超12亿元,荣获“全国乡村旅游示范村”“中国十大美丽乡村”等称号。此次实践调研不仅让师生们见证了集体经济的活力,更激发了他们投身乡村振兴的热情。


友情链接: 秦岭生态文明教育网 古农学网 中国法律资源库 中国法律信息总库
  • 版权所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社会发展学院 地址:陕西·杨凌 邮编:712100 负责人:侯东丽 网管员:王娜 技术支持:贝塔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