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实践】人文学院赴吴江调研团开展数字乡村治理调研
青衿之志,履践致远。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把握党和国家重视“三农”问题、加快推动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时代趋势,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社会发展学院赴吴江调研团于2024年7月12日到访苏州市吴江区,开展暑期“三下乡”实践活动。本次实践活动围绕数字乡村治理主题,调研团通过走访吴江区三扇村、元荡村等乡村建设典型,考察当地乡风文明、基层党治理现状,深入了解当地数字乡村建设治理思路及成效,将理论结合实践,为实现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
智圆行方,畅通吴江。在前期准备工作就绪后,调研团于7.13-7.15日前往吴江区三扇村进行调研。首先在党群服务中心进行访谈。工作人员告诉调研团,吴江政府依托当地乡村特色产业,对接苏州、上海两大重要资源市场,通过搭建“智慧吴江”服务客户端将整个吴江区纳入数字治理范畴,打破了一系列信息传递梗阻,解决了一批治理权力监管难题,增加了基层政府服务的透明度,减少了当地村民的困难疑惑,实现了为村民“快办事、办实事”。同时,前来服务中心的群众也热情向调研团展示了“智慧吴江”客户端的诸多功能,并阐述了其使用感想。调研团了解到,在近年来国家数字乡村政策的大力扶持下,现在的“智慧吴江”客户端即将建成集电子地图、积分治理、农产展示、土地流转、智慧金融、党建服务等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服务平台,服务稳定性与服务质量得到显著提升。
智治乡村,监管有道。调研团随后深入到农家小院和田间地头,近距离观察数字乡村建设实貌。调研团注意到村中基础设施普遍完善、建筑道路规划整洁有序,这既是乡村良善治理的结果,也成为了乡村建设数字化逻辑的必要前提。随行的工作人员介绍到,三扇村作为数字乡村建设示范村,通过和中国电信等数字科技公司合作,引入无人机等数字化设备对乡村田地、建筑情况进行全方位监管,确保高标准农田不被占用、避免违章违建现象发生,为数字治理落到实处提供了有力保障。
宜居宜业,数字兴农。7.16-7.18日,调研团赶往元荡村,在工作站见到了仍在勤奋工作的吴书记。吴书记首先以展览的形式向调研团介绍了元荡村的基本情况,以其地处苏沪交界、物产丰富、交通便利等独特优势,引进了一系列技术企业及开发公司,通过土地流转实现乡村旅游开发,成功将村中的“人、文、地、产、景”同数字化的生产方式和市场需求对接。该村村民在基层党组织的带领下学深悟透、扎实肯干,响应国家“科技兴农”号召,以数字技术赋能田间管理、大棚生产、水产养殖,引智引技到田头 ,用好一方水土,形成特色品牌,为村民幸福、乡村振兴增添强大的“乡土”原动力。
浸润乡风,助农爱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道德的力量也是无穷的。”党的十八大以来,元荡村高度重视乡风文明建设工作,始终把群众的精神文明需求放在重要地位,搭建了“暑期学校”“村民有声图书馆”“调解室”等一系列活动平台,并在近年来逐步更新数字化设备,利用数字技术实现了“一刻钟便民生活圈”的构想,在丰富群众文娱活动的同时也培养了村民的数字素养。吴书记指出,“一站式活动中心是实现党群互动的重要平台,必须有效发挥基层党员的引领示范作用,让组织有‘力度’、村庄有‘温度’,为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提供坚实基础”。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要求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推动社会治理和服务重心下移、资源下沉,提高城乡社区精准化精细化服务管理能力。人文学院赴吴江调研队敏锐地把握到了数字乡村建设这一国家社会政策热点,通过将前期模型构建与后期数据处理相结合、线上问卷与线下访谈相结合、政府公共政策和学术理论研究结合,通过对吴江区示范案例的创新性研究,推广优秀经验,为乡村振兴插上数字化的翅膀。
历史是人民创造的,不管是学术研究还是政策制定,始终应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本次暑期实践,“真正做到了把‘课堂教室’搬到田间地头、房前屋后、寨边坝上”。西农学子秉持着“扎根杨凌、胸怀社稷;脚踏黄土、情系三农;甘于吃苦、追求卓越。”的西农精神,在实践中磨砺奋斗意志,练就过硬本领,做乡村发展的建设者,做社会创新的先驱者,积极投身于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编辑:李超
终审:侯东丽